鸳鸯阵—现代步兵三三制的雏形

白桦轻舟

鸳鸯阵,是中国古代阵法之一。中国明代军队抗击倭寇时采用的一种疏散的战斗队形。由戚继光创立。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戚家军</h5> 当时,由于火器广泛运用于战场后,武器的杀伤力和破坏力显著提高,大而密集的战斗队形难以适应作战需要。明代军事将领戚继光,根据东南沿海地区多丘陵沟壑、河渠纵横、道路窄小和倭寇作战特点等情况,首次应用了此阵。以形似鸳鸯结伴而得名。“鸳鸯阵”不但使矛与盾、长与短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了各种兵器的效能,而且阵形变化灵活,正好抑制住了倭寇优势的发挥。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戚家军</h5> 戚继光率领“戚家军”,经过“鸳鸯阵”法的演练后,在与倭寇的作战中,对倭寇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而这种有规则的前后掩护互相配合的战斗队形也正是现代步兵三三制的主要特点。<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鸳鸯阵</h5> 我军著名的三三制战术最早起源于抗日战争期间,成熟于国共内战,大量运用于抗美援朝战争,是我军步兵训练大纲中的一种步兵“班组突击”战术。抗日战争时期,当时八路军缺乏重火力掩护,经常以密集队形冲击日军的坚固阵地,从而产生严重的伤亡。林彪针对这个情况,提出了“一点两面”,密切协同,层层推进,交替掩护进攻的原则并实施以班为单位分成三个战斗小组,每个战斗小组三人,为便于相互接应,一般排成三个梯队。三人战斗小组呈三角进攻队形,每名士兵分工明确,进攻-掩护-支援。班长、副班长、组长,各带一个战斗小组行动。战斗小组进攻时,两名士兵在前,组长在后, 呈三角阵型,三个战斗小组组成一个战斗班,三个战斗班组成一个战斗群,进攻时呈"散兵线"队形展开。战斗班展开时士兵根据组长或班长指令随时变换战斗队形,一个总数27人的战斗群完全展开可以覆盖800米宽的战线。<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三制</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三制</h5> 以上两种战斗队形都体现了几个共同特点,一是,将密集队形进行了有组织分散,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二是,更加灵活机动,变换灵活,便于更好地密切协同,层层推进,交替掩护。三是,进攻力更强,防守更加有组织,战场指挥更加高效,便于重点突破。纵观整个抗日战争,朝鲜战争,灵活的三三制运用使我军战场作战人员更加疏散,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伤亡,也更加适合现代战争的战场特点,可以说,三三制是对我国古代阵法精髓的进一步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