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我亲历的朝鲜战争

夏欢

<h3>襄阳市军休二所 尚永才</h3> <h3>1951年3月24日至31日,背负着祖国人民的希望,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五军所属部队,依次跨过鸭绿江,出征朝鲜。我所在45师134团3月30日跨过鸭绿江铁桥,进入朝鲜的土地。<br>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原本是一场朝鲜半岛南北双方为国家统一而进行的内战,由于美国等共17国军队组成的“联合国军”出兵朝鲜,很快演变成一场19国军队参战的“小型世界大战”。 9月15日,美第10军7万余人仁川登陆,直接介入朝鲜战争,悍然越过38度线,大举北进。<br>1950年10月25日,朝鲜战场上的第一次战役打响,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两个多月时间里,连续发动三次战役,解放平壤、光复汉城,将美军从鸭绿江边一直赶到北纬37度线的平泽、堤川、三陟一带。第三次战役结束仅一星期,第四次战役又拉开战幕。第四次战役经过敌我双方激烈攻防87天之后,美军北进100多公里,重又把战线推至38度线以北20多公里处。</h3> <h3>一、 参加第五次战役<br>1951年4月22日第五次战役打响了。志愿军连同朝鲜人民军在朝鲜中部200多公里宽的正面全线出击,近70万人马一举突破北纬38度线。<br>第十五军入朝后,承担从涟川、议政府、到汉城的作战任务。</h3> <h3>1. 闯入美军预设阵地<br>在汉城以北议政府约20里远的地方,一天夜里,我们发现有探照灯的光柱一闪一闪,当时也不知道那是个什么,后来决定活捉。部队朝敌人探照灯光闪烁的地方追去,原来是敌军的一个炮车队和车载探照灯,我们紧追不舍,一口气追了10多里,不知不觉地闯入了敌军的预设阵地。<br>距离1连大约一百米,我们2连追到铁丝网附近的时候,可以清楚看见前面的敌人已将铁丝网大门关闭了。1连追击直接进入到营地里面去了,敌军的帐篷清晰可见。1连是个英雄连队,连长和指导员都是战斗功臣。进入敌营以后,照明弹腾空而起,美军的探照灯也全都打开了,将营区夜晚上空照的一片雪亮在,战斗在铁丝网里面打响。<br>公路旁边有一道河沟,约有半人深。我们2连紧随其后,很快退到路边的水沟里,一字排开,水沟成了掩体,身后是垂直徒峭的山,没有隐蔽的敌人。<br>敌人在对面的山坡上向我们喊话,并发起冲锋。起初还能分清喊声、机枪声、冲锋枪声、炸弹爆炸声,后来打得什么都听不清了,响成一片,我的枪管都打红了。由于山坡下有一块开阔地,冲下来的敌人横七竖八死了不少。我们与敌军激战近两个小时,打退敌军发起的数次冲锋。由于敌人是从斜坡上往下冲锋,地形对我们连有利,敌军冲锋三四次,因此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br>当我们撤离战场时,钻进敌军营地的1连战友们大部分牺牲了,仅有几位战士返回连队。</h3> <h3>2. 合围美军“第2师38团”<br>5月中旬,在沙五郎峙地区我们营的任务是歼灭汉江以北美军的一个连。敌人踞守在一座山上,山势正面平缓,后山陡峭,我们连在后山上,夜间我们拽着草和小树爬上山。当时天黑,看不清方向,美军打照明弹时,我们才发现敌人在左侧。<br>快靠近敌人的铁丝网时,敌人埋藏的地雷爆炸了——这里距美军的帐篷不到100米远。敌人的照明弹升空,机枪声、炸弹爆炸声响成一片,美军的炮火对准我们进行轰击。<br>我正在打枪的时候,敌人的炮弹在我身边爆炸了,当时觉得脊梁一阵发热,想挪动一下身体,却动弹不得,人迷迷糊糊的。等炮火打的轻一点了,我一摸才知道身体连同手中的冲锋枪被一个很粗的树干压住,便铆足了劲掀起树杆,慢慢托动身体移向后面的一条小沟。<br>此时我的背部被敌人的弹片击中,感觉湿漉漉、黏糊糊的,疼痛难忍。连长王德贵见我伤势重,让我把枪留下去找救护所。我带上一颗手榴弹离开了阵地,心想若是碰上敌人,就和他们同归于尽。<br>撤离中我遇到了8班长盖中秋,当时他的左大腿被炮弹炸断了,血流不止。我将身上破旧的大衣撕成布条,将他的断腿捆扎起来。在照明弹的亮光下,盖中秋满脸泪水对我说,“老班长,我已经回不去了,你帮我家里带个信,说我在朝鲜为中国革命、为朝鲜人民牺牲了。”<br>盖中秋是山西长治人,个子不高,黑黑的皮肤,1946年参军,结婚后第三天离开家乡。从1947年起,我们在一个连队,后来在一个班,我当班长,他是副班长。在解放战争中,我们一同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并参加广东、广西战役。1950年一起在贵州剿匪,后来参加抗美援朝。<br>盖中秋与我说话期间身边不断有炮弹爆炸,盖中秋催我快走,当时心里很难过,很想带他一起走,但是山势太陡,身负重伤的我根本没有办法救他。<br>第二天上午,我找到山坡处的救护所,医护人员帮我清理包扎伤口后,安排了一个隐蔽部让我进去躺一躺。其实就是一个小洞,人蹲着才能进去,里面可以睡三个人。刚坐下,有人喊二连连长负伤抬下来了,我就出去看我们连长。时隔不久刚才在山沟上空盘旋的敌机又飞回来了,继续扔炸弹,当我再次返回时,那个隐蔽部已经被一颗炸弹炸成了一个大坑。战争就是这么残酷!<br>因距离前方太近,医护人员动员我们伤员尽量往后方走,走一个安全一个。<br>我军在沙五郎峙大水洞战斗中共歼灭敌人2000余名,俘虏100多名美军人员。我们战斗减员也很多,其中70%伤亡是被美军炮火打击造成的。</h3> <h3>3. 遇险的野战医院<br>我和另一名伤员走走歇歇,沿着公路边往后方走,我的脊背到两条腿上都是血,顺腿流的血都干了,鞋子里面也灌满了血。转了二天二夜,来到三八线以南我军的一所战地医院。还没来得及吃饭、换药,就听医院人员拿着喇叭大声喊:“志愿军同志们,前线部队已经转移了!我们必须马上转移,能走的伤员赶紧朝山上走,要翻山走小路。”<br>我和几个能走的人,离开医院不到半小时,快转移到山顶时,看见美军的三辆坦克车象黑色的乌龟一样顺着公路过来了。坦克车开到医院边的山冲,调头对准医院开起炮来。当时医院许多走不了的伤员和医护人员都被美军俘获了,伤亡很大。<br>离开医院,我们没有再走公路,翻山越岭,辗转向北。<br>第五次战役任务完成后,部队开始回撤,敌人因为摸到了志愿军的规律,后勤供应粮弹补给跟不上,携带的弹药给养仅够维持7天。这时,美军来了个全线反扑,组成坦克、摩托化步兵、火炮等比较轻快的部队快速追击穿插,尤其在中线,敌人一直向北,穿插得很厉害。 <br>战场形势异常险恶,我军大量的部队均被敌人截断在三八线以南地区。已是疲惫之师的我第十五军连夜调头南返,在金化以南芝浦里地区展开防御,对正面宽9公里,纵深19公里范围内阻击“联合国军”的尾随、穿插。<br>在漫山火海中殊死苦战10昼夜,我军以伤亡1200余人的代价,毙伤敌5000多人,出色完成阻击任务,为兄弟部队争取了时间。并且,打出了朝鲜战争中著名的角屹峰、朴达峰阻击战。我134团在阻击战中打出了苗族英雄刘兴文,一级战斗英雄柴云振为首的英雄群体。<br>第五次战役是朝鲜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历时50天,歼敌8.2万人。战役之后,朝鲜战场上开始了漫长的两军对峙时期,战争方式也由运动战改为阵地战。</h3> <h3>二、 在上甘岭的日日夜夜<br>1952年4月4日,志愿军第十五军45000人马向朝鲜金化郡以北的五圣山、西方山一线开进,经过4天行军,各师团分批赶到前线,逐个营连,逐个高地接防,接过第二十六军东起五圣山,西至西方山正面约30公里,纵深约21公里的防区。<br>第45师配属三个炮兵营,一个高射炮营,固守五圣山、忠贤山地区,五圣山防御正面八公里。五圣山,海拔1061.7米,主峰东南4公里处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就是著名的上甘岭。</h3> <h3>1. 坚固的坑道<br> <br>我当时在志愿军15军45师134团1营3连当排长,我们45师接防阵地的时候,还没有坑道,阵地上分散着只有一般的防御工事和一些防炮洞。因工事不够坚固,所以要注意尽可能不要暴露,若暴露,敌人的炮火会攻击,增加我们不必要的伤亡。敌我阵地对峙,敌人特别张狂,他们凭借着大炮、坦克优势,凭借着步兵装备好、弹药多,不断用炮火轰击我方阵地。我们前沿的部队,防御过程中特别的艰苦,工事里活动受限,低着头,猫着腰不能动,所以部队轮换得比较勤,一般是3天一换、5天一换。<br>为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开始构筑坚固的工事,将防炮洞往深里挖,形成坑道,战士们到12军学习,挖掘坑道、堑壕、交通沟、掩蔽部,并连结成一体,前后6个月,以坑道为骨干的防御阵地逐步形成了。<br>美军对我们阵地的袭击,给我们带来不算小的伤亡。我们不能等着挨打。为了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依托工事,45师开展冷枪冷炮“打活靶”杀敌运动,狙击比赛,敌人一露头就打,步兵打冷枪,炮兵打冷炮,各显神通。敌我相距百多米,远的不过200米500米。冷枪冷炮让美军吃尽了苦头。 “狙击兵岭”也因此闻名。 <br>在上甘岭右侧,我所在的1营3连3排防守一个名叫小墩台的小山包,我排是一个50多人的加强排,配备有两挺重机枪、两支火箭筒。小墩台坑道有将近40米长,坑道口有两个,一个朝五圣山方向,一个朝前沿。坑道内还有一个垂直通往高处的出口,是个隐蔽的瞭望哨,上下用的梯子是一颗粗粗的树,树上弄的脚踏。坑道里,每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可坐可躺,身边放些物品,水杯、碗、枪、手榴弹,一床薄薄的黄棉被。每天的伙食,派人到连部炊事班去取,天亮之前拿回来,因为是一次拿回的的全天的饭菜,所以吃的米饭、馒头、菜大都是凉的,喝的也凉水,因此我们都多吃大蒜。<br>小墩台与上甘岭阵地相望,遇美军攻击相互火力可以支援。战前的上甘岭满目青山,树木苍翠,左侧不远处,树丛里有一条从五圣山流淌下来的溪流,我们挖个土窝存取生活用水。<br>三连连部在山顶,有一次,我去连部汇报工作,遇敌人炮火袭击,一排炮弹打到坑道口,土和石头往下掉,洞口快要堵了。我和指导员王德发赶紧拿一把铁锹,两人换着铲土。敌人连续炮击约半个小时,指导员的一只耳朵被这次炮火震聋了。<br>我在小墩台防守了4个月后,八月底我被调到一连当副指导员,驻守在上甘岭后右侧的一道山梁上。</h3> <h3>2. 硝烟弥漫的上甘岭<br>1952年10月14日惨烈的上甘岭战役打响。<br>凌晨开始,上甘岭遭受了惊天动地的炮击和轰炸。<br>上甘岭守备部队的135团同敌人展开了殊死战斗,坚持到黄昏除主峰门户的597.9高地9号阵地,其余阵地全部失守。<br>师长崔建功得知阵地丢失,命令部队连夜组织反击,乘敌立足未稳,实行强攻,把阵地全部夺回来。<br>第一天战斗,我方伤亡550多人,敌方付出1900多人伤亡代价。<br>15日白天、两个表面阵地又被敌人夺取。<br>15日夜间,我们134团1营的三个连队由营长李正庸带领进入了上甘岭。部队运动途中,2连遭遇到敌炮火猛烈袭击,伤亡惨重,只剩十余人。1连、3连反击下高地后,坚守到第二天傍晚,后退守597.9高地6号坑道。他们坚持了三天坑道斗争,然而 19日上午11点多钟,美军包围了洞口,往坑道里扔炸弹,并用火焰喷射器喷射,关键时刻,他们开始突围,美军火力网张在洞口,突围的二十多人仅有两三个冲出,大多数被火焰喷射器烧死。这天夜间反击上来的部队,目睹了坑道口坡地上那焦糊如炭的惨状。<br>16日、17日白天,敌人又把阵地占了。<br>我们134团7连是主力连队之一,素有“铁七连”之誉,在10月16日,17日连续反击中,舍命拼杀,全连战殁。在歼敌八百余,弹尽援绝之后,全部壮烈牺牲,而无一畏缩动摇者。<br>19日,夕阳悲壮跌落地刹那,15军集中46门重炮和24门火箭炮对敌实施猛烈的轰击,我5个步兵连队对敌进行反击。至此,我45师共27个步兵连队已全部投入到上甘岭的战斗中。<br>夜色下的炮火硝烟里,45师的连队一个接一个舍生忘死地投入阵地。特级英雄黄继光就是在19日夜里反击战中英勇献身的。值得铭记的是在上甘岭战役期间,时刻与敌人同归于尽、视死如归的英雄是一个普遍现象,是烈士的英灵铸就出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上甘岭精神。<br>我们134团连队部署在上甘岭后面的城岩里、宗铁洞地域,是45师二梯队。我1营1连防守的山梁,靠近上甘岭597.9高地,全连分散在大小5个坑道里。10月14日黎明,当我们被隆隆的炮火震醒,在坑道口前可以清楚看见上甘岭方向被冲天炮火映红的天空,大家心里知道,战争开始了。我们山梁斜对面有一条慢上坡状态的山路,是通往上甘岭方向的必经之路,美军开始进行严密的炮火封锁成了炮火封锁区。山梁两侧不断有我方运送弹药、物资的人员经过,我军炮兵砸向美军阵地的炮弹,也不断在我们头顶上呼啸而过。<br>有一次,我和2排长一起带领32名战士参加597.9高地的反击,我们先通过了炮火封锁区,其中有两百多米是美军炮火封锁最密集的地段。2排长大声喊:“跑快,跑快,封锁区”,刚冲过去炮弹就一排排在身后爆炸了。炮弹有空中炸和落地炸两种,空中爆炸的杀伤力更大。 <br>我们傍晚进入坑道,坑道里不够一人高,气味混浊。刚进入坑道,我军炮火便开始轰击敌人占领的表面阵地,进行炮火准备,随着炮火向敌后方延伸,我们分成三个小组出坑道,散开冲向敌人。阵地表层是粉未状的松土,前面是斜坡,临时工事里的美军士兵,看见我们猛扑过来,射击后撒腿就跑。我们使用冲锋枪、莫罗托夫反坦克手雷、一米多长的爆破筒攻击敌人,美守军一边逃跑,一边还朝我们方向打烟雾弹。我们追击一段距离以后,迅速撤离了表面阵地,当我们还没有全部进入坑道口,美军的炮弹就一排一排在阵地上爆炸了。上甘岭战役,敌我双方炮兵、步兵密切协同都非常好。这次反击,我连伤亡十几人。<br>11月5日,经过23个昼夜的激战,我45师奉命撤出战斗。<br>7连指导员林文贵撤下高地时,走到半道儿,他瞅瞅自己全连仅存的9个人,一个个蓬头垢面、手黑如炭,衣服破烂。他在一个小水洼边停下,说:“咱们不能搞得跟打了败仗下来的一样,都给我洗洗干净,搞得精神点,我们胜利了。”<br>当晚,满身硝烟的战友走出坑道撤下阵地,但更多的战友却没有回来!</h3> <h3>3. 青山处处埋忠骨 <br>浴血43天的上甘岭战役至11月25日结束。硝烟散尽的上甘岭, 一脚踩下去,是足以掩腿的粉末,随手抓一把土,里面就有一半是铁屑、弹壳,连上甘岭标高都被炮弹削低了两米。<br>12月底部队离开了五圣山,奉调至朝鲜东海岸元山地区。部队在五圣山驻守防御共9个月时间,我的很多战友却永远地留在了那里,长眠于异国它乡的土地。一起防守上甘岭前沿小墩台3连3排的战友们和那些朝夕相处熟悉的身影,永远地溶入了五圣山绵延的群山之中。<br>  1986年夏天,时任北京军区司令员、志愿军第15军老军长秦基伟访问朝鲜,秦基伟唯一的愿望就是再上五圣山,拜谒上甘岭。朝鲜政府调集人力物力,突击抢修出一条公路,直达五圣山。时年已经73岁高龄的秦基伟,沿着一条掩埋在草从中的小道,穿越层层山林,徒步登上五圣山和597.9高地,并特意来到0号阵地黄继光牺牲的地方,双手献上一束烂漫山花。秦基伟脱下军帽,面对597.9高地深深地行一鞠躬礼,然后,面对东边的另一个高地537.7北山,又行一鞠躬礼,向长眠在这里的战友们和曾同他一起下太行、战淮海、渡长江、横扫大西南,最后却战死在异国山岭埋骨他乡的第15军官兵们,表示深深哀悼与敬意!</h3> <h3>上甘岭以南30公里就是北纬38度线。<br>和平是美好的,也是极昂贵的!</h3> <h3>颁发给爷爷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奖章</h3> <h3>2020年10月24日相聚十五军军部</h3> <h3>第五次负伤回国 1951年摄</h3> <h3>时任志愿军45师134团1营1连副指导员,1952年摄于朝鲜五圣山</h3> <h3>英雄的历史需要铭记,英雄的精神需要传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