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想安排一个短期的出游,首选了梵净山。游高山大岭可不能“山色空蒙雨亦奇”,雨雾弥漫,白蒙蒙一片,什么奇幻的景色都看不见。游黄山我有过亲临体会,也见过别人游梵净山逢雨云遮雾罩的小视频。上个月就关注出游日期,但天气预报梵净山总是阴雨绵绵,到月底晴朗几天,梵净山旅游火热又预约不上。国庆、中秋双节,我们不想去凑这个热闹,长假后正好有几天好天气,马上预约,出发。</p><p> 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台节目《坐着高铁看中国》,这真是中国傲世奇绩,是人们出行的绝好交通选择。梵净山离湘潭不远,坐高铁可以当天到就可以登山。我们没必要这么赶,到江口县城住下,第二天轻松地登山。</p> <p> 梵净山,位于贵州省铜仁地区中部,系武陵山脉主峰,最高峰凤凰山海拔2572米,是乌江与沅江的分水岭。梵净山山势雄伟,层峦叠嶂,原始生态保存良好,森林覆盖率95%,被世界遗产大会认定为“世界自然遗产”。</p><p> 梵净山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非常大。旅游景区则围绕新、旧金顶一片,范围相对狭小,没有住宿设施,一般只作一天游览安排。作为一个5A景区,游览路线的安排那是到位的,游客云集,跟着游,绝无迷踪错失之虞。不过,梵净山作为已傲然矗立了十亿多年、黄河以南最古老的台地,那千姿百态、峥嵘奇伟的山岳地貌景观,以及原始生态的自然美景,游人只能“管中窥豹”。而且,受游览时间的制约,加上游人拥挤、地域局限,真做不到“闲庭信步”似的惬意。我们游了近7个小时,意犹未尽,我的文字写不出深刻的什么观感,也只好装出一种“心有所感而不必道之”的境界。记点行程,为自己日后回味,亦作为愿读我这篇小文又没去过梵净山者以导游。</p> <p> 梵净山景区有两个山门。从铜仁或江口到景区游客中心为东山门(黑湾河山门),进景区只能坐景区巴士,盘山而上全程9.5公里。这里是登山索道起点,索道全长约3.5公里,登高1200米。如不坐缆车,则爬“万步云梯”登山步道。没见有游人走这条路。</p><p> 另一个山门为西山门(护国寺山门),景区巴士往返,全长6.5公里到棉絮岭。这边没有登山索道,步行约7公里到金顶游览区,景区估计要用时三小时,故下午三时就在金顶游览区封闭下山之路。西山门属铜仁印江县。不知两个山门之间是否有班车连接。</p><p> 下了缆车就是金顶游览区域,全程海拔在2000米以上。为了形成一个循环,景区从原始森林上空架空建了一条木栈道,全程约750米,虽是登山,但栈道平坦规整,好走,下木栈道就到了标志性景观——蘑菇石。费体力难登的就是两个金顶,垂直耸立百把米,有些地方要四肢并用去“爬”才能上得去,游人无不气喘吁吁。老夫这次是霸蛮爬上去了,假以时日就只能望之兴叹。</p> <p> 梵净山自有它的独特、神奇,有些体验令我印象深刻。</p><p> 从坐缆车说起。爬高1200米,要跃过4个一个比一个高的山头,为游人节省时间和精力,很是必要。而且不仅是观感惊险,过第一第二个山头,俯瞰绿荫满山,郁郁葱葱,令人神清气爽。到第三个山头,山岚迎面扑来,峰巅林壑之间,腾起一股股白雾,景象大不相同。到第四个山头,则云遮雾罩,一片迷蒙。我还以为山中变天了,又逢雨雾漫天,游程要黄。谁知,缆车最后一跃,越云层而出,头上阳光灿烂。原来,这就是梵净山神奇的云线,上下两层天。整个金顶游览区都在这层云海的上边。只见云海象洁白的绸缎,铺满山间,只到天边,泛着柔软的白光。头顶是耀眼的秋阳,金光闪闪,却无夏日炎热的力量。湛蓝的天空,再不见一丝云彩,这当是没有任何污染的蓝天。头上是蓝格莹莹的天,脚下是美格滋滋的云海,极目远眺神仙乐,兴趣盎然游人醉。</p> <p> 从木栈道登上去,就来到梵净山最具代表性的山石景观处。四周空旷的地方突兀地矗立一座方形石柱,高约10米,上大下小形如蘑菇而得名蘑菇石。蘑菇石由一正方形巨石错位覆盖在另一长方形巨石上,看似不稳,却顶天立地巍然屹立亿万年。不由人不感服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伟大力量。</p><p> 景区主要景观当然是相对遥望的两个金顶。从蘑菇石过去爬的是老金顶,海拔2494米,似鹤立鸡群,昂首傲视群峰。更奇特的是新金顶,说有红云瑞气常绕四周,又称“红云金顶”,谐“鸿运金顶”。此山海拔比老金顶略低,但拔地而起,垂直高度达百米,四面悬崖峭壁,盘山小道狭窄。一些路段攀铁索而上,手脚并用,其险处“石砌隘甚,不能受全足,后趾俟前趾发乃不发”,必须“膝行蛇伏,始能通过”。山的中部裂缝叫金刀峡,将金顶一分而二,建石拱桥相连,桥面宽不到两米,拱跨5米,号为“天桥”,势颇壮观。</p> <p> 梵净山的闻名和开发均起源于佛教,其名就取于“梵天净土”,“梵净”乃“佛教净界”。作为佛教用地,发轫于唐,发展于宋,鼎盛于明,存在许多的佛寺及遗迹。特别是确定为弥勒佛的道场从而为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说佛教文化为苍茫的梵净山披上了一层肃穆而神奇的色彩,我这次游历倒没什么感觉。在老金顶见了一座“燃灯殿”,孤另另的一座小房子,我都没注意室内供奉什么?红云金顶天桥两边的释迦殿和弥勒殿,也是两座小小的独殿,进去几个游人就觉局促,我只在门口探头看了一眼。倒是天桥连接深谷,令人惊叹。常说“天下名山僧占多”,这地方人爬上来都是不易,还要建筑,真是敬服。只是这小殿应不会有僧入住,受信徒拜敬而已。</p><p> 梵净山与其他佛教名山有很大的不同,没看见有多富丽堂皇的庙宇和排场。在索道下站上边有一座“承恩寺”,明清两朝都敕封为“古佛道场”,规模不是很大。梵净山关于弥勒菩萨的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且与神奇的自然景观相联系。在新、老金顶附近,常常可以看见奇妙的“佛光”和“幻影”,古人认为这就是“弥勒显像”,莫不虔诚敬拜。最神密的是有人远看,梵净山呈现出三座弥勒像并列的景象:老金顶是弥勒坐像,红云金顶是金猴朝拜弥勒像,三大主峰相连则是万米弥勒卧像,故曰“山是一尊佛,佛为一座山”。此中奥妙,凡俗自不知言,中国佛教协会充分认可梵净山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梵净山是全国著名的弥勒菩萨道场,与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齐名的佛教名山。</p><p> 我缺少慧根,当天在山上未关注这些有关的佛教景象。极目四眺,只是尽情地领略大自然壮观的美景。</p> <p> 我的小记仅能补充我用手机照片记录中看不到的一些见闻,更值得今后回味的还是应留存一些照片。谈不上艺术性,只是证明它的真实。</p> <p> 上山索道候乘区,游人挤挤说明梵净山景区之热。这还是先天预约、并定时预约的状况。还好,回形排队不致拥挤不堪,缆车运行也快,可以接受。</p> <p> 缆车起步景象。索道2007年建设,当时全套设备从奥地利进口,投资过亿。按现在游客数,这个索道利用率高,应该收回成本了吧。</p> <p> 惭惭云雾拥过来。</p> <p> 一会儿云遮雾罩,当时有点沮丧。</p> <p> 突然一跃,柳暗花明。上下两层天,这个体验我是第一次。</p> <p> 这条木栈道建在2100米云线之上,近60层楼高,直通蘑菇石景点。这也是另开一条通道,与金顶下山道闭合。木栈道由原始丛林的空隙中穿过,步行其上,可以全程零距离欣赏自然生态之美。</p> <p> 云海波涛是游梵净山体验最深的自然美景。在金顶游览区各个位置均可欣赏,特别在金顶之上,真有点“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p> <p> 美景多留存几张。顾不得照像水平差,一顿乱拍。</p> <p>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p> <p> 从老金顶这边看过去,红云金顶突兀地矗立着,形单影只。</p> <p> 迎着亿年风雨,久久为功的蘑菇石。真可以顶礼膜拜。</p> <p> 此处名“翻天印”:山崖的顶端平铺着一面石台,一块巨石恰如一方巨印倒置在平台之上。介绍说,古来便有仕途求官之人为祈如愿,在此叩拜。牵强之说。到此云淡风轻,归去来兮。</p> <p> 去老金顶之路,有一“九皇洞”,相传古时有一位女佛徒在内修行,慈善广施、采药医人。后功德圆满,白日飞升。后人称之“九皇娘娘”,奉祀于此。</p> <p> 万名洞:得名一说是当年数万善士为梵净山四方通道和古佛道场建造捐款,刻碑记录;一说是朝拜信众,常将刻有自己名字的祈福小石片投入洞内,经年累月,积下万千。游客匆匆路过,没见有人在意于此,都直奔山顶。</p> <p> 老金顶上一个小小的佛殿。我没有近前,拍一张照片而已。</p> <p> 老金顶海拔标志立柱,这才是“到此一游”的打卡地点,游客轮流在此拍照留念。</p> <p> 老夫聊发少年狂。</p> <p> 老金顶下来,看到的景观,介绍也是梵净山一绝:万卷经书。相传唐僧取经归来,曾专程到梵净山拜弥勒佛,由于山高路险,白龙马偶失前蹄,撒下一叠经书,落地生根,成了这块如经书重重叠叠状的巨石。</p> <p> 难爬的红云金顶。</p> <p> 观音洞是绝壁上的一处石穴,依山悬空建成石屋,下面是万丈深谷,供奉观音菩萨。</p> <p> 一线天。</p> <p> 红云山顶一边的释迦殿。山顶狭窄,游人又多,照不了此殿全景照,只好留存一名。</p> <p> 红云金顶海拔2336米。</p> <p> 红云金顶另一边的弥勒殿。</p> <p> 连接山峰两边的天桥,首建年代应该与明代建两殿时间差不多。现在这座当然是新建的。</p> <p> 位于下山索道站上边的“承恩寺”。这是我这次游梵净山观瞻的唯一寺庙。规模也说不上很大,受山的地形局促,也只能如此。介绍原殿毁于战乱,明万历时敕建,明清两朝都有过敕封。</p> <p> 现在游梵净山,游人奔自然风光而来,佛教之地就显得很冷清了。游客过此,大都匆匆,急于去坐缆车下山了。</p> <p> 下山前,看到一座山岩,在我眼里也是普通,但介绍说是黄河以南这片台地上最古老的标志性地质奇观之一,记录了梵净山悠久的地质历史。别看这块状似混凝土的底砾岩,因镶嵌其中的砾石形态各异,象珍宝;又因其上生长了丰富多样的植物,俨然一个小生物圈,故被人称为“万宝岩”。</p><p> 这是地质学家、生物学家眼中的“宝貝”,一般游人能知道梵净山还有这方面的价值就行。我游梵净山,领略到其大美的自然风光,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净心,静心,就不虚此行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