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中生涯回忆录——给予我们最初的热情,支撑起梦想的起点

冯淑敏

<p>  二十三年前之我们,以纯净的稚子之心与东莞中学在尘世里初相见。正是香港回归那年,秋风乍起之际,带着对未来的希冀,我从镇街考上了莞中。当我看着同窗们匆匆踏入这澄黄色的校门,不禁抬头凝视那红色“东莞中学”四个字,心中敬仰与骄傲夹杂,感叹:百舸争流千帆竞,能入此校奋者先。</p> <p>  是的,最初的我是羞涩好奇、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地学习、生活。记得那时饭堂桌子十个位,我第一次吃饭便是越吃越心惊,当我吃了三分之一时,懵了,同桌人竟然都已吃完走了。这是“只争朝夕”的节奏吗?沉浸在这种连吃饭都得加快的氛围中,为了考上好的大学,为了不虚度求学的青春,也不愿落于人后,往后许多的周末,我都没有回虎门,而是选择与同窗一起留校自习,天赋不足勤补够,这些努力过的岁月如今都成为了闪光的回忆篇章。</p> <p>  慢慢地,我发现身边的同学很真诚很可爱,大家操着不同的乡音说话,尤其是莞城话和厚街话特有趣的。当年金庸武侠小说横扫江湖,好多同学都自封小说人物名字,这个叫“张无忌”,那个呼“令狐冲”,还有“敏敏特穆尔”,以及涌现了一批露骨接地气的绰号,哈,好友“阿Vi"帮我起了可爱的绰号“阿蚊”,让我心里紧绷的那根弦渐渐放松了。毕业多年以后想起也忍不住莞尔。那时,我尝试着加入踢毽子,晚饭后去操场接扣排球,到饭堂对搓兵乓球,还有敲着饭兜到篮球场呐喊“男儿当入樽”……偶尔在宿舍静静欣赏校园广播中那些青春萌动的歌曲,或是抿嘴偷看对面男生宿舍群吼“对面的女孩看过来”。</p> <p>  在莞中读过书的人就知道,莞中的老师真不够严格、不够严厉,他们多是慈眉善目,比如刘殿林老师、黄茂永老师等,与学生之间亦师亦友,极少管束。同期的高中早就周六补课,作业堆积如山了。而我们当时一直没有周末补课的,而且作业量相对不多。许多高中都压缩了课外活动的,而莞中除了校运会,还有科技节、文化节,以及重磅的“迎千禧年之夜”都让人历历在目。“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校运会让我们每个班都凝聚集体合力,鼓劲力争上游,这种精神也延续到日常,许多同学都养成以夜跑或散步舒缓压力的好习惯。记不清是哪个节日,有游园活动,赢了小游戏便可以得到小奖品,还有杨宝霖老师负责的“对联”刷高了文化节的文化质量。当然,谁都忘不了当年的十大校园歌手赛,选手们的青春靓丽、活力四射,在晚会中大家组成麦浪欢呼,那股港台风让无数学子熏熏欲醉、回味不已。“千禧年之夜”终于来临,但各个高中都选择无视忽略,只有莞中给学子们平台和机会,让大家玩、大家闹,从饭堂到教室再到宿舍,个个搭肩跳蛇舞,各种搞怪嘶吼……当时大家已然预感,这一切必定成为高三的漂亮定格。</p> <p>  再回首,三年的高中生活匆匆、太匆匆了。高考后,鲤鱼跃龙门,大家奔向了五湖四海,选择各自的前行之路。大家都不会忘记“莞中人”的身份,称为“烙印”也不为过。大学的我们,也曾迷茫、躁动、苦痛、纠结,也有不能释怀的矛盾怅然,但是,通过与同学间的互相联系,彼此到对方学校游玩,寒暑假小聚,偶尔回校瞧瞧,便不会自怜自艾,更增添了向往远方的勇气,彼此间情谊亦愈加浓厚。</p> <p>  大学毕业后,我们作为第一批“80后”迫不及待投身社会,在不同的岗位,一步步脚踏实地,从备受质疑的愣头青变成如今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许多同学也都步入婚姻甚至晋升父母,大家都由青少年变成了中青年,四十不惑之年将至。十多年间,大家的联系更加紧密了,我们会通过相聚或是QQ微信了解彼此近况,会重温高中青春的回忆,会关心老师的健康和学校的发展,我们更多地是交流对社会现象的看法以及议论东莞的古今与未来。有时,我们也会在不经意间,遇见同窗或校友,得到他们的援手或是帮助了他们……</p> <p>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这段莞中求学经历承载了我青葱岁月和许多感情,但也未认真思索总结对自己的影响,我相信每个同学都会有独到的见解,但至少这两样是得到认同和共识的:自信、东莞情怀。莞中教会了我们如何心中有爱,常怀感恩之心,走进莞中,我们骄傲;走出莞中,我们自信。随着年岁渐增,我们的东莞情怀愈加浓厚。起初我对“情怀”的概念很模糊,它是道德描述还是思想定义?抑或是一种特定的情操?正是这一股自信和源自内心的东莞情怀,支撑我们在大学恣意潇洒,进入社会后立身为正,遇到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刻能毫不犹豫地说“我行”!在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前,我们同学校友当中,一个个医生、一个个警察挺身而出,无数中共党员冲锋在前,汗流浃背、尽职尽责,还有那些坚守岗位,默默奉献,推进复工复产的同学,那些潸然泪下的瞬间,那些温暖的微笑,怎么不让人点赞与惺惺相惜呢?</p> <p>  我们既能携手共克时艰,也能团结开创未来。大多数校友都秉持浓厚的东莞情怀,毕业后回到东莞生活工作。我们生在了最好的时代,恰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不断取得突破、全球启动第五轮产业转移、国际贸易模式进入重构期;也正处于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关键时期——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结构变动和转型加速、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改善生态环境迫不及待,还有国家区域格局不断优化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对我们东莞的重大机遇与新挑战……这一切都让我们如此地振奋,也要求我们居安思危。</p> <p>  生活难免世俗,而人的一生,或许要经历种种欢乐与悲苦,才能体会到人生的全部滋味,可能还要尝尽种种辛酸与煎熬,才会懂得珍惜。不必用我们的生活经历去说教什么人生大道理,但有些想法,自然而然地在心里滋生,那就是不管我们身在何方、处于什么岗位,总要关爱家园、心有山河,让视野更宽、维度更广、心志更坚定。带着情怀去做事吧,遵从内心去生活,拣一样自己能拿得动、带得走的东西,选一条自己最喜欢的路,沿着那个方向一直走,不必以功利得失作为行动标准,只需温柔包容地对待世界,为我们所爱之人营造梦想家园。</p><p><br></p> <p>我们可能会听到猎猎的风声,遭遇坎坷荆棘,但也会欣赏到最美的风景,寻到心灵的寄托、觅得诗意的栖居,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同学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纵身浪遏飞舟,总之,找到阳光下的那片天空,或是月光中的那片星空,都不辜负浪费光阴与韶华。活在当下、珍惜现在,总会有人比我们做得更好,然而,却始终无人可以取待独一无二的你与我,呵,“歸寧仍是當年少”,期待下一个十年、二十年到来之际,彼此再品一品香茶醇酒,聊一聊岁月痕迹,参一参人生奥秘,在繁华深处,闲看日出日落,淡看花开花谢,笑看风云过,漫步人生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