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发现(二十三):丁村遗址-理清中华祖先序列(北京人-丁村人-山顶洞人-炎帝和黄帝-尧-现代人)

蓝海

<p>丁村牌坊</p> <p>入村的路边晒满了玉米</p> <p>丁村遗址的考古发掘,填补了中国40万年至12000余年间的古人类发掘空白,为旧石器文化研究和进一步认识丁村远古人类的活动范围、生活轨迹及其行为链条,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宝贵资料。</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丁村遗址在1953年发现,</span>1954年秋天,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山西的专业考古人员组成发掘队在丁村长约11公里、宽约5公里的范围内,进行了考古发掘。从黄土下的古代河流沙砾层中,发现了3枚丁村人十二三岁儿童的牙齿化石,两千多件丁村人打造的石器以及同丁村人同时生存的28种哺乳动物,5种鱼类,和30种软体动物化石。1976年又在同一地点的沙砾层中发现了1块小孩的头骨化石。因其发现于丁村,故名“丁村人”。丁村人形态介于现代人和猿人之间,其门齿具铲形特征,与现代蒙古人相近。</p> <p>遗址分布图:丁村遗址所处河谷两旁的地层覆盖有早更新世砂岩,砂砾层、砂砾层、黄绿色泥灰岩以及更新世红色土发育良好,继而形成在海拔450米以下的各个阶地。地下埋藏的砂砾层和砂石层厚度达一二十米不等,丁村,正处于古代汾河的河床堆积之上。</p><p><br></p> <p>汾河</p> <p>铁路</p> <p>丁村全境</p> <p>丁村遗址的发掘,不仅填补了我国四五十万年至一万二千余年间的古人类发掘的空白,而且也同时证明他们就是现代黄种人的祖先,从而进一步证明了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从来就是古人类产生发展繁衍的宝地,黄皮肤的中国人,从来就是这块宝地的主人。</p> <p>3枚儿童的牙齿化石:两枚门齿舌面呈铲形,有明显的舌面突隆和指状突,与北京人的门齿有相近的性质。1976年又在同一地点发现了一块小孩的头顶骨化石。这块骨头在白种人中很少见,而在黄种人中却占了和很高的比例,这一特征表明,丁村人与北京猿人及现代黄种人的亲缘较近,而和白种人相去较远。</p> <p>小孩的头骨化石</p> <p>枕骨化石</p> <p>“丁村人”发现的重要性</p> <p>古菱齿象门齿化石</p> <p>披毛犀头骨化石</p> <p>古菱齿象肱骨化石</p> <p>印度象化石</p> <p>纳玛象化石</p> <p>德永氏象化石</p> <p>麋鹿鹿角化石</p> <p>猪牙化石</p> <p>熊牙化石</p> <p>丁村,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城南5公里,这里东依塔山,西傍汾水,地势东高西低,气候温和,水土丰盈,自古就是人类活动的地区之一,著名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旧石器时代的“丁村人”及其文化遗址就分布在它的周围。优厚的自然条件,悠久的文明积淀,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居建筑群,为在这里保存和传承汾河流域的典型文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p><p><br></p> <p>丁村有明清两代的民宅二十六座,全部建筑均保存完好。较早者为明万历二十一年至四十年,较晚者为清代康熙咸丰间。明代的四合院,院小房高,端庄大方,装饰华丽,注重雕刻。雕刻内容有历史人物、花卉、走兽、古典戏曲等。每座民居,既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又是一件珍贵的文物。</p> <p>丁村中的房子大多为高大宽敞的四合院,均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南房组成,中间有一天井。布局与北京的四合院相同,但比北京的四合院高大,建筑也更讲究。房子的台阶、柱础、大梁、窗棂也有各种彩绘和雕塑。每座民居既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又是一件珍贵的文物。</p> <p>厨房和坑</p> <p>福字</p> <p>《四美图》画面是四大美人绿珠、王昭君、班姬、赵飞燕。绿珠左手提裙登阶,回眸又望右手所持的玉麒麟,风情毕现;王昭君身着异族服饰,执笔修书,神情沉郁;赵飞燕金饰玉佩,袖手昂头,志满意得;班姬持扇列后,文静矜持。整个画面素色,讲究线条,一派清穆之风。</p> <p>四美人皆窈窕柔弱而体态婀娜。《四美图》从形式到内容,都和当地的民俗相连,是一种与"年"、"节"相联系的风俗画。自古以来,平阳一带民宅,多系瓦房,粉壁彩窗,高大宽敞,人们喜欢装饰、点缀。特别是农民在冬末春初紧紧相连的几个节日里,如冬至、腊日、立春、除夕和过年以后的元宵、添仓等,村社进行丰富多彩的文艺联欢活动,各种艺术都以自己独特的形式活跃起来。</p> <p>四合院的猫洞</p> <p>屏风</p> <p>剪纸艺术</p> <p>版画</p> <p>工艺品</p> <p>村里的主道</p> <p>织布</p> <p>庙</p> <p>村委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