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0秋访得宜随感记录】</p> <p> 得宜是村落,名字颇有古风,地处滇东,属宣威管辖,说来惭愧,已故良桥同学倡导创立的明林教育基金运作迄今的十六年间,我一直没有到访过这个地处云南一隅良桥同学的故乡山村。之前一次次看到热心的同学们去到那里,也一次次看到那里受捐助的孩子们走出大山成为品学兼优的大学生,就想着即便俗务再怎么羁绊也要亲眼去看看那里,那个文字上和照片里再熟悉不过的陌生地方。</p> <p>感谢宝明班长的提前通知,在这个秋季终于成行。一路交通工具大接力,落地昆明长水机场已经是晚上,无暇流连华灯初上的昆明便赶往宣威。</p> <p>4个多小时的车程,到宣威下榻处,已是午夜。</p> <p>和早先到达的同学打了个照面就匆匆洗漱休息为次日紧凑的安排储存精力。</p> <p>次日清早7:10大家就已经集结,匆匆吃了碗街头的米线便出发赶往得宜</p> <p>山路大部分已经修成了水泥路,50公里的距离一个半小时就可以到达,比十年前同学们第一次到访时需要赶近十个小时山路比起来,算是方便了很多。</p> <p>路面也不像前几次同学去的时候描述的那么颠簸了,但依然狭小而崎岖。</p> <p>越往山里走,路面越是狭窄,一侧高山一侧深谷的盘山路两车交会也得找个开阔处借道。</p> <p>当地的主要农作物是玉米,眼前的梯田满是收获后的苞谷杆子,一扎一扎地竖着,像是收获季获赠的奖杯。</p> <p>同行的同学都有些沉默,或许是越靠近良桥同学的故乡越是有一缕哀思萦绕心间吧。</p><p>到了,到了,大山里的得宜终于出现在了眼前。到了那条车子再开不进的土路尽头,大家便下车步行。</p> <p>朝霞甫散,白露沾草,也沾湿了匆匆赶路的脚步。一行人穿行在并没有路的山林中,去良桥同学的墓地祭扫。</p> <p>92年毕业时北京一别,我再不曾见到过良桥本人,此刻已是天人永隔,肃立在他的墓碑前默哀,思绪回到过往种种,感慨万分……</p> <p>离开墓地便径直去到良桥同学的启蒙小学,得宜完小终于出现在眼前。</p> <p>在十六年来明林基金会的持续资助以及当地各级政府的配套支持下,学校的硬件现在看起来不错,原先破旧的房屋已经推倒重建,与村里大量的普通民居相比,校舍当之无愧是当地最“豪华”的建筑群。</p> <p>(村子里这样的民居很普遍,学校校舍与此相比,自是好了很多)</p> <p>之前就了解良桥同学的大哥良典四十年来一直在得宜完小从教,今年退休,明林基金相关物资资助在学校的具体运营及受助学生的初步审核等工作,良典大哥付出很多,庆祝他的荣休也是本次得宜之行的行程之一,有心的宝明班长代表明林基金把签满我们、学校老师以及在校和已毕业学生代表的感恩瓷盘,赠予良典大哥。</p> <p>据校长介绍,得宜完小有350个孩子,16位教师,孩子都是本村和附近的农家孩子,包括150名留守儿童。由于教师缺乏,老师们都必须教全科,学校共9个班级,其中1-3年级是合并班。我们明林基金来访一行正好9人,便一人走进了一个班级和孩子们交流。</p> <p>特别的惊喜是,在结束和孩子们的交流正要离开之际,好几个孩子送上了自己亲手折叠的手工礼物,非常的意外和感动。</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课间孩子们围着我们,抢着回答我们提出的问题,山区的孩子可能因为贫困而导致的营养欠缺,发育比城里孩子慢了不少,普遍要瘦弱矮小得多,然而却满是朴实和诚恳。望着孩子们天真的笑容和清澈的眼神,想着良桥同学曾几何时也在这里但是还破落得多的校舍里勤奋,如果他尚在世,看着他创立的基金会使学校有了如此巨大的改进,该是有多么欣慰……</p><p><br></p> <p>简单参观了学校设施,明林基金资助的良桥图书馆窗明几净,修葺过的校舍看着干净整洁。孩子们穿着明林基金捐助的校服,非常精神,校长颇为骄傲的介绍说,学校的孩子们是倘塘镇十多所乡村小学中唯一能免费穿上校服的小学。</p> <p>学生宿舍依然是两人一床,但是非常干净整齐,被褥全是来自爱心捐助而不再短缺,当年贫困孩子用折叠的纸板权充床褥的辛酸一幕也不复再现,明林基金捐助的太阳能热水器也使孩子们能用热水洗脚了。</p> <p>学校的伙食据同行的同学说比以前提升了不少,虽然还是只能一天两餐而且菜式单一简单,然而卫生、可口,学校在有限的条件下还是非常努力地尽力做到最好,今日的午餐是土豆炖鸡,据说这样的菜一周能吃上两三回,比起十年前顿顿酸菜炖土豆,偶尔加点花生米充作改善生活来,的确好了不少。</p> <p>餐后是远在大洋彼岸的静华(良桥同学生前伴侣)给孩子们上的跨国英语网课,静华讲的生动,孩子们听得认真。</p> <p>时间与空间在此时此刻仿佛可以自由穿越,一切都是美好的样子。</p> <p>在与老师们简短交流后,便是得宜之行的重头戏了,给优秀小学生发放奖学金是每次同学们来这里的重要时刻。</p> <p>我是第一次参加。简陋但整齐而庄严的场面,能切身感受到这一刻也是学校和孩子们的“大场面”。</p> <p>获奖的都是品学兼优的孩子,相信他们中的不少,和基金会已经资助过的114位大学生一样,日后也会出现在明林大学生奖学金项目的名单上。孩子们表演的手语歌,真切表达了他们发自内心对明林基金的感恩之情。</p> <p>和依依不舍的孩子们告别,便去村里老宅探望了良桥同学的母亲。</p> <p>91岁的老人家依旧精神矍铄,耳聪目明</p> <p>老人居然在其他多次来访的同学中一眼认出我是个新面孔。</p> <p>衷心祝愿老人健康长寿。</p> <p>之后便马不停蹄连夜赶回昆明。昆明的行程是得宜之行的延续,</p> <p>次日,我们假座下榻酒店毗邻的农垦集团会议室,与历年来受明林基金会资助完成大学学业的优秀学生的代表座谈。他们中,有在校大学生,也有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是明林基金,把我们联系在了一起。他们之中,已经不少人有热心为明林默默奉献,回馈爱心。本次行程的重要议程,就是要把明林基金运作的具体事务,传承交棒到这些当年深受基金帮助而顺利完成大学学业走上社会的年轻一代,他们曾经是种子,而今已是蓬勃纷发的绿树,足以庇荫下一代稚嫩的幼苗。看着眼前的明林受助学生,无论是青春,还是已然成熟干练的脸庞,眼神里却无一不透着责任、洋溢着憧憬,不仅再一次由衷地感念良桥同学当年生命弥留之际的义举。</p> <p>出发来云南之前,微信群里再次转发了宝明班长2014年三月第二次到访得宜时的旧作《得宜的春天》,文中满溢着播种爱心与希望的情绪。昆明是春城,在这片彩云之南的土地上,时时刻刻都透着勃勃生机与欣欣然的希望,即便是在这样一个秋季,也全然没有秋风里任何肃杀萧瑟的气息,有的只是收获季节的欢愉,是曾经的希望结出累累硕果的喜悦。好在有简练优美的汉语言,以区区四个字,概括了这次行程的所有感悟与感慨:</p><p> 春华秋实!</p><p><br></p><p><br></p><p> <span style="font-size: 15px;">10月25日离滇返程前昆明草就</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微信扫描二维码了解明林教育基金】</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