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p><p> 作者:庞随军</p><p> 最近我一直在妻子的陪伴下,在南方养病,闲下无事,重读了厚夫所著的<<路遥传>>和路遥先生的巨著<<平凡的世界>>之后,再一次感慨万千,心情久久的不能平静,“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人路遥,被陕西作家们尊为“文学灯塔”,他对文学创作有着宗教般的尊崇,像一只和着血和泪放声歌唱的荆棘鸟,以一种惨烈的悲壮塑造永恒美丽,留下悲怆的绝唱。 </p><p> 路遥始终把笔触深深根植于社会生活中、紧贴大众生活“写史”,坚持以朴实的语言、现实主义写实的手法记录一个时代变迁。每每想起路遥,脑海里总会浮现出他叼着烟,陷入沉思的画面。路遥是一位极富社会责任感,非常关心千百万普通民众生活,对生活极富热情的作家,他对社会、历史、文学都有着独特而深刻的思考。</p><p> 路遥的一生是孤独和苦难的一生,从一个农村少年,一步步走向大城市,走向中国文学的最高峰——茅盾文学奖的奖台,他人生路上的每一步,都包含着极大的艰辛。他传奇似的一生无不在与贫穷、苦难作斗争。路遥的作品,在某种意义上如同他本人一生的奋斗一样,完全超出了文学的疆域,在人性更深的地方,发挥着光亮。</p><p> 路遥是一座精神的丰碑,他给我们留下“人可以亏人,土地不可以亏人”的深厚的生活哲学;“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可能成就某种事业”的大气和魄力。他是当代中国为数不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写作的作家,崇高的“路遥品质”值得当代中国人尊重与发扬。路遥为中国当代文学画廊贡献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他对当代文学题材的开拓作了新的尝试,执着地耕耘在城乡“交叉地带”,路遥的作品是一部“史诗”。 路遥的当代意义是不可低估的。</p><p> 路遥已经去世二十八年了,作为路遥的一名忠实读者,二十八年来我一直在关注和思考着他的生活与创作。 路遥逝世后的这些年,有关路遥本人及其作品的论争此起彼伏,但不可否认的是,路遥本人坚毅执着的性格品质和他创造的高加林、孙少平、孙少安、田晓霞、田润叶等艺术形象,已经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心中。 <<在 困难的日子里>>,<<人生>>和<<平凡的世界>>等作品已经成为当代中国青年励志的好教材,鼓舞着亿万中国青年为改变自身的命运而奋斗。</p><p> 路遥的当代意义也是不可低估的,有人在感叹,在今天的中国,像路遥这样的作家越来越少。 我们不禁要问,在当下的中国,像路遥这样用生命铸就事业的人能有几何,大多数人是围着“钱”或者“权”转,“实用主义”越来越成为各行各业的通行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路遥品质”就愈发显得珍贵。不容置疑,路遥身上流淌的仍然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血液。“路遥的品质”仍然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传承与发扬。但一个合格的作家,首先应该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是这个民族的优秀子孙,只有怀着对自己民族深挚的热爱,才能为民族的事业而奋斗不息,直到奉献自己的一切。</p><p> 一个伟大的作家如果没有崇高的品质作支撑,是很难写出伟大的作品来的。那么,什么是“路遥的品质”?首先,路遥是为人民写作的,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是他创作的根本所在。他曾这样说:“写作过程中与当代广大的读者群众保持心灵的息息相通,是我一贯所珍视的”。古今中外,所有作品的败笔最后都 是由读者指出来的,接受什么摈弃什么也是由他们抉择的。只要广大的读者不抛弃你,艺术创造之火就不会在心中熄灭。人民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我们栖息于它的枝头就会情不自禁地为此而歌唱。</p><p> 路遥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他对中国农村的状况和农民命运的关注尤为深切。生活在大地上这亿万平凡而伟大的人们,创造了我们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我们的现实生活和未来走向。这就是路遥创造的根基。另外路遥认为,为了适应这种艰苦的创造性劳动的需要,还必须培养自己的优良品质和坚强性格。一个经常动摇的人不可能去完成一项艰苦的事业。我们不仅应该在创作实践中,更重要的是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寻找困难,在不断克服各种困难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性格。是对生活应该永远抱有热情,艺术作品都是激情的产物。如果你自己对生活没有热情,怎么能指望你的作品去感染别人,同时应该有自我反省的精神,一个对自己经常抱欣赏态度的作家是不会有什么出息的,应该经常检讨自己,要有否定自己的勇气,需要一种实实在在的精神。他应该具备普通劳动人民的品质,永远也不丧失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感觉。</p><p> 一路读来,路遥一个伟岸高大但不失细腻浪漫的陕北汉子矗立在我的眼前,他时而象一座山峰,时而象低语的清泉,让人遐思千里,禁不住回头仰望。我承认我很喜欢路遥,不仅是他朴实无华的文字他的性格,更重要的是他的清醒和思考以及对家乡挥之不去召之即来的眷恋情结。路遥走了,但走的只是他的肉体,他的精神、他的灵魂没走,不仅如此,而且永远留在中国这个充满苦难的大地上。我每次遇到困难,第一想到的就是路遥,只要读他,心里就少了些许雾霾,多了一份安慰,不妨我可以这样说,路遥的精神引领促使我走进属于自己的生命情结。路遥曾经说:出自内心的真诚与永远不丧失普通人的感觉还有有耕种就有收获,即使没有收获,也不为此而悔。每每玩味这两句话,就有一种情愫在心里绽放,他属于路遥,也属于每一个路遥的追随者。</p><p> 一个伟大的灵魂,为什么值得世界纷之沓来,必有他存在的价值。路遥作品的价值观、人生观就体现了这种精神。一个和自己没有关系的人被上亿人所惦记,这就是上亿人被他的精神所折服,他打通和唤起了大多数人内心所存在的真善美。在这个痛苦逐渐变成一个纪念的日子,我是上亿人中思念他的一个,因为我喜欢过高加林、挚爱过孙少平、崇拜过塑造和诠释了对美追求的路遥。他的生前不是百万富翁,甚至在临终前连装修房子的钱都没有的着落,但我生命的记忆里永远不能忘怀他,没有他就好像吃饭没盐,睡觉不香。因为他写作的方向就是在为无数众多的人在立传,他是上亿人心目中的英雄,英雄可以衣衫褴褛,但他有走向神圣的气魄,和挥手之间让文坛为之喧响的境界,就为这一点,我永远保持热爱生活的态度,使自己有理由一直去尊敬文学。</p><p> 路遥使我懂得了爱的内涵,哪怕是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普通农民,都能在自己不大的土地上营造和培植出自己的精神世界。孙玉厚老汉的形象,塑造出了占中国三分之二人口农民的丰富的精神世界,从高调出场的高加林到务实低调的孙少平,就是路遥作品不断爬坡成熟的一个鲜活历程。从热爱生活的角度,他好像还活在我们的心中。我虽处在都市的一个角落,在生活中迷失过、痛苦过,但每一次的站起,我都会清醒的认识到他的价值并持续为他鼓掌。路遥你没有走,你永远活在大多数人的心海中,因为我们爱你,没有太多的理由,你是文坛的硬汉,你是中国的海明威。</p><p> 陕北黄土高原,自古是一个苦的地方。路遥生于斯,长于斯,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求索奋斗,历尽艰辛。他对农村有着非常深刻的了解,和农民有着血脉相通的感情。七十年代末开始的历史巨变,如山洪暴发,如春潮涌动,黄土地上也万马奔腾,大军行进。所有的这一切,深深的激动着路遥。他要继《人生》之后,再倾全部心血,为这一方苦难而又充满希望的土地,为这一群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人们,为这一个壮丽辉煌的时代,写一部诗史般的巨著。他把这当作了一项无比神圣庄严的使命。他说“写这部书我已抱定吃苦牺牲的精神,实行如此繁难的使命,不能对自己有丝毫的怜悯心。要排斥舒适,斩断温柔。只有在暴风雨中才可能有豪迈的飞翔,只有用滴血的手指才有可能弹拨出绝响”。创作的态度决定着作品的高度。《平凡的世界》时间跨度从1975年到1985年,全景式地反映了中国近10年间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历史性变迁,堪称新时期小说的一座丰碑。二十多年来,《平凡的世界》和路遥其它著作的版本之多,销售量之大,在中国当代小说中独领风骚。</p><p> 路遥是热爱生活的,是热爱生命的,是热爱家乡黄土地的。他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说:“是的,我刚跨过40岁,从人生的历程来看,生命还可以说处于‘正午’时光,完全应该重新唤起青春的激情,再一次投入到这庄严的劳动之中”。是的,42岁正是一个作家灿烂辉煌的年龄,如果路遥不死,以他对生活的深刻的体验和苦苦的思索,以他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以他的笔力,他肯定还会为这不平凡的世界写下新的巨著。但是,路遥却过早的死去了。路遥的死,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一个不是谁人能轻易填补的空缺。路遥英年早逝,我们除了诅咒天道不公,还能说些什么呢……</p><p> 当今的文坛,喧嚣浮躁,急功近利,商业炒作,泡沫遍地。作家空前的多,但是能守得清贫,耐得寂寞,能真正深入体验生活,严肃认真写作的人实在是没有几个了。书籍空前的多,据说每年单是长篇小说就要出版上千部,但消亡也是空前的快,绝大多数在转眼之间就灰飞烟灭,了无痕迹。看着这些,想起路遥在矛盾文学奖颁奖仪式上的致辞:“人民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我们栖息于它的枝头就会情不自禁地为此而歌唱,只有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我们才有可能把握社会历史进程的主流,才有可能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品”,更加深了我们对他的怀念。二十八年,一段不算长但也不能算短的时间,岁月的风尘已经掩埋了许多东西,但没有掩去我对路遥的怀念之情。在路遥去世二十八年的时候,我重读《平凡的世界》,心中依然充满了激动。世界越来越年轻,世界越来越可爱,可惜这一切路遥是看不见了。《人生》辉煌在前,生命夭折于后,你拥有《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世界却不再有你,但路遥你在平凡人的心里永远活着,平凡的世界永远记着你。</p><p> 像牛一样地劳作,像土地一样地贡献 。路遥这样说了,他也这样做了,他为事业、为读者,为人民奉献出了青春与生命。路遥为中国当代文学画廊贡献了高加林、刘巧珍、马建强、 孙少平、 孙少安、 田晓霞、田润叶等一批不朽的人物形象。</p><p><br></p><p> 写于二0二0年十月二十四日广东东莞曼哈顿时代大厦。</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