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风俗 <p> 今天侯心乐、尹世彬、胡鑫铷、田永桢、张荣溶五位同学为大家带来他们的小专题研究——《北京的风俗》,快看——</p> <p> 我们都知道老舍是北京人,《骆驼祥子》中一个很大的魅力就在于作品中洋溢着北京味儿。什么叫北京味儿?就是用北京话,写北京人,讲北京事,展现北京老百姓的生活和命运。老舍在北京大杂院长大,他熟悉北京的“人、事、景、味道”,熟悉“买酸梅汤、杏仁茶的吆喝声”。他说“一闭眼我的北平就是完整的,像一张色彩鲜明的图画浮现在我的心中。”在《骆驼祥子》中,老舍写了北平洋车夫的生活,还写了北京大杂院、胡同里人们的生活和风俗,比如刘四爷过寿、祥子成亲、虎妞出殡。</p><p> 今天,我们再带着大家走进老北京,一起看一看属于老北京的民俗文化。</p><p><b>一、北京的城门</b></p><p> 北京的城门最为著名,有“内九外七皇城四”一说。“内九”是指九座城门,分别是东直门,是过往运输柴炭用的;朝阳门,是运粮食用的;崇文门,是运送酒用的;正阳门,是皇帝出入的门,平民不能走;宣武门,死囚犯从这个门里拉出斩首用的;阜成门,是运煤用的;西直门,是运水用的;德胜门,是军队胜利之后回朝进的门;安定门,是军队出征时走的门。“外七”是指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广渠门,广安门,东便门,西便门,这些都是为平民做买卖,探亲用的。“皇城四”分别指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这些是为城里的官人进出朝廷用的。比如刘四爷的人和车厂在西安门,小福子最后吊死的白房子在西直门。祥子就是蹲在这样的城门底下拉车的。</p><p><b>二、北京的庙会</b></p><p> 北京庙会是中国传统的民俗活动,又称庙市或节场。为什么叫庙会?是因为庙会一般在寺庙周围,每逢春节等传统节日的时候,小商贩在寺庙外面摆各式各样的小摊。北京最具代表的是地坛庙会,龙潭庙会,白云观庙会和大观园庙会,有各种各样的小吃和工艺品,秧歌,高跷,旱船,舞狮,玩钢叉,弄虎棍……每年都会吸引很多人前来观看。在《骆驼祥子》第24章,老舍先生也提到了北京的庙会,有卖纸扇、青杏、樱桃、玫瑰枣儿的,有卖玻璃粉、扒糕、凉粉的,还有扭秧歌、耍狮子、开路、五虎棍的,敲着锣鼓,挑着箱笼,打着杏黄旗,一当儿跟着一当儿,特别热闹。人们都在开心地逛着庙会,而祥子却得知小福子死了彻底崩溃,真是鲜明的对比!</p><p><b>三、北京的胡同</b></p><p> 北京的胡同,你刚开始看都是灰色的,而且一个样子,但你如果住久了,有时间再和那的老住户聊一会儿,就会发现每条胡同都有一个故事,就会觉得他们不一样了。胡同是1267年元代开始建设的,到现在已经有了700多年的历史了。北京的大小胡同特别多,多达7000余条,比如祥子和虎妞所住毛家湾胡同。我们之前读过的《将军胡同》,老舍的另一部作品《龙须沟》都是老北京胡同。还有,我们看电视经常看到的是宣武门外的菜市口,这曾是蔬菜交易市场。因明、清两代的顺天府学坐落在其中而得名的府学胡同。西城区有条斜街,名为烟袋斜街,这条街上,从清代至民国,直至解放,有许多商店卖烟袋。</p><p><b>四、北京的大杂院</b></p><p> 大杂院一般由四合院改建而来。北京的四合院主要是由东、南、西、北四面的房子围起来的。比较好的四合院院子比较宽阔,四面房间都开向院子,可以植树栽花,饲鸟养鱼。但大杂院却不同于大门大户人家的四合院,主要是破旧的危房,而且是好多家庭合住,人口最多可达100多人。在《骆驼祥子》中就提到了祥子和虎妞住在毛家湾的大杂院。“大杂院里有七八户人家,多数都住着一间房;一间房里有的住着老少七八口。”</p><p> 住在大杂院的人生活都是比较艰难的,“这些人有的拉车,有的作小买卖,有的当巡警,有的当仆人。”每个人都有事做,“连小孩子们也都提着小筐,早晨去打粥,下午去拾煤核。只有那顶小的孩子才把屁股冻得通红的在院里玩耍或打架。”老人没有衣服穿,没有东西吃,只能躺在冰凉的炕上干等着。妇女怀着孕,也得做些缝缝补补的活儿。大杂院条件还非常差,屋子很小,墙很破,冷风从这面墙缝钻进来,一直从那面出去,没有一点儿热乎气。</p><p> 我们刚刚介绍了北京的大杂院、胡同和城门。相信我们的介绍下,你对北京的民俗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对于祥子的生活环境也能有更深的理解。也希望大家阅读其他作品时,也能关注到其中的民俗文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