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栅纪实 <p> 东汉末年,魏王曹操于文水北部设防驻兵,立木栅为城,这里就叫栅城。清康熙十二年《文水县志》载:栅城,经云:“魏武帝筑以备寇”。到明代,因其地势高燥,背山面阳,日照长,气候也较温暖,故又改名开阳镇。清代初期两名并称为开栅。自宋元符之后,文水以坊领都,明天启《文水县志》载:开西都,在县北二十里;开东都,在县北二十里。开栅堡,在开东西都。城围四里五十步,高一丈八尺,基阔一丈六尺,上阔六尺。嘉靖十九年知县邹以大建。光绪九年《文水县志》记载:开东都在县北二十里开栅镇。开栅是文水“四大八小”古镇的大镇之一,现在常住人口一万三千余人,是文水最大的村子。</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p><p><br></p><p> 传说,大约在800年前,开栅有个姓张的人,在千里外的西北做生意,结果受了骗,只好在街上讨饭吃。三天没有吃饭的他终于讨得一个饼子,正要吃时,一个红脸流浪汉出现在面前:“能不能把你的饼子分给我吃?”。他二话没说,把自己讨得的饼子掰了一半给红脸大汉。只见红脸大汉狼吞虎咽,半个饼子很快没有了。他看见红脸大汉比自己都饿,便把手中的半个饼子也递了过去。红脸大汉吃完饼子对他说,“听口音你是山西人吧?要想回去的话,今晚子时你来这里等我。”说完,红脸大汉不见了。</p><p> 晚上,张公过来时,红脸大汉牵着一匹枣红马已经在等他了。他按红脸大汉的要求,闭着眼坐在马上,耳畔只听到马奔驰的声音。不一会儿马停下来了,睁眼一看,“栅城”界碑就在眼前。他跟着红脸大汉和枣红马走进了村里的能仁寺,进去却找不到了。走进关帝殿,只见关帝和马的塑像正是那红脸大汉和枣红马的模样,他马上跪下叩首,并表示日后一定要报恩。</p><p> 后来,张公不仅发了财,还考取了武状元。他在能仁寺前修建了关帝庙,关帝庙前又盖了一座戏台。并确定每年三月十五日赶庙会,唱三天大戏,所有赶庙会者都可以到关帝庙免费吃饭。从此,这条街道成了开栅最热闹的街道,各种店铺、字号达200余家。有钱庄、绸缎铺、裁缝铺、杂货铺、药房、木材店、酒坊、粮店、木器店、粉醋店、旅店、理发店、熟食店、水果店、点心月饼店、磨面坊、典当铺、棉花店、车行等。三月十五日开栅庙会已经列入文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能仁寺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由南至北分别为乐楼、关帝殿、正殿,关帝殿两侧建有耳殿,乐楼两侧建有东西侧门,存正殿为明代建筑,其余为清代遗构。</p><p> 能仁寺正殿石砌台基,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五檩前出廊架构,柱头斗栱三踩单昂,蚂蚱头耍头。关帝殿石砌台基,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五檩前出廊架构,前出卷棚顶抱厦,抱厦面宽一间,四檩卷棚构架,柱头斗栱三踩单昂,龙头耍头。乐楼坐南朝北,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前半部为歇山顶样式,六檩卷棚顶架构,东西侧门均为石砌台基。能仁寺存有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续捐文峪河水夫工食田碑2通,石碣1方。院内五颗粗壮高大的古槐,传说是五虎上将,护卫着寺庙。</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p><p><br></p><p> 太武帝拓跋焘期间开栅筑土城,有三街六寺九道门。三街指东西方向的上街、中街、下街,也叫南街、中街、北街,现在称文昌街、开阳街、永安街;六寺:能仁寺、满觉寺、三教寺、铁佛寺、永安寺、桦林寺;九道门:上北门、下北门、上西门、下西门 、上东门 、下东门、上南门、下南门、中南门。</p><p> 清乾隆32年(1767),连续数日的大雨造成文峪河发大水,河水出堰,淹没本村南街和中街的南半片,仅剩余北街,即现在的开阳街和中街的一少部分。多数居民被迫搬迁到本村王昌沟西侧一处平坦土坡,大家自己动手,团结互助,重建家园,繁衍生息,此居住地本村人称八家庄。</p><p> 人们还在地势较高的村东北角和西北角建房,形成了开栅村的兴隆庄和永泰庄。原来开栅村附近有一新王村,水淹后全村人大多迁移到永泰庄,也有迁到村北街的。北街路南有五道巷、城明巷、阁儿巷、孟家巷,路北有李家巷、武家巷、牌楼巷等。</p><p> 历史上开栅村有能仁寺、永安寺、五贤寺、满觉寺、铁佛寺、三教寺、桦林寺、关帝庙、圣母庙、子蝗庙、山神庙、高山爷庙、魁星楼。铁佛寺、马王庙在永安街东口路北,能仁寺在永安街中部路北,圣母庙、五贤寺在村西北,桦林寺在村正北。呼喊沟的高山上是山神庙,也叫高山爷庙,永安寺则在呼喊沟内,魁星楼在村的东南方向。</p><p> 难怪梁思成、林徽因对开栅那么感兴趣。他们在《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中这样写道:“开栅镇并不在公路上,由大路东转沿着山势,微微向下曲折,因为有溪流,有大树,庙宇村巷全都隐藏,不易即见。”他们在开栅考察时发现了圣母庙,并对其作了详尽描述:“建筑物除北首正殿,南首乐楼,巍峨对峙外,尚有东西两堂,皆南向与正殿并列,雅有古风;廊庑,碑碣,钟楼,偏院,给人以浪漫印象较他庙为深,尤其是因正殿屋顶歇山向前,玲珑古制,如展看画里楼阁。屋顶歇山,山面向前,是宋代极普通的式制,在日本如今还用得很普遍;然而在中国,由明以后,除去城角楼外,这种做法已不多见。正定隆兴寺摩尼殿,是这种做法的,且由其他结构部分看去,我们知道它是宋初物。据我们所见过其他建筑歇山向前的,共有元代庙宇两处,均在正定。此处即在文水开栅圣母庙正殿又得见之。……由形制上看来,殿宇必建于明以前,且因与正定关帝庙相同之点甚多,当可断定其为元代物。”</p><p> 圣母庙遗址残留的一株千年古槐。清康熙十二年《文水县志》“古迹”中载“圣母庙槐:开栅镇圣母庙乃轩辕宫人西陵氏。土人以养蚕故祀之,莫知其始。内枯槐一株,径四围,世传千有余岁。正德间枯,至嘉靖再生。初,腹空如磬,内盛石子,再生后内外坚实,若嫩树然。”民国五年(1916)县长续思文为古槐书“汉槐”两字,字如斗大,并勒碑立于槐树下。东汉建安16年(公元211年),太原商曜据大陵叛,曹操派大将夏候渊、徐晃围攻破之。相传伐桦皮坡树立栅为城,并在村北寨儿沟口设土寨。据说,曹操在这里操练兵马,他的马就拴在这棵汉槐上。</p><p> 村北高山上的山神庙,据说是姓张和姓武两家共同出资修建的,所用砖石都是山羊驮上去的。</p><p> 每年农历四月四为马王爷的生日,在东门外马王庙由养牲口户举办祭祀活动,并演戏三天,庙内的神像豹头、炭脸、六手三眼,眉间一眼闪光芒,栩栩如生、狰狞可畏。</p><p> 当年开栅村修魁星楼时,村北相邻的北峪口有位带发修行的道士,原名牛德茂,人称半神仙,便请他设计的方案。正当动工修时,有五台山僧人路过此地,看了刚修的地基指着北峪口说,“你们是给自己村修,还是给北峪口修?你们看,从挖的基础看,方向直指北峪口。修起楼,奎光直照北峪口。”大家明白了,原来牛德茂怕开栅出了状元压住他村,设计时把方向指向了北峪口。开栅马上按僧人的意见把方位调正过来。魁星楼建成后,半神仙一看没有按自己的意见修,便又出主意:“这里应该修个厕所。”大家觉得说的有道理,便在魁星楼旁修了厕所。五台山僧人正好过来说,“文昌爷需要的是朱笔点墨的砚水池,不出状元也出榜眼,如果换成其他还能出人才吗?”于是,大家又把厕所拆了修成了砚水池。后来,开栅虽没有出了状元,但确实出了不少秀才、举人、乡绅等人才。</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p><p><br></p><p> 开栅村北有条大沟原来是桦皮沟,后来叫成虎喊沟,东北端与交城县搭界,《交城县志》中记载为“虎陷沟”,传说曾有老虎陷入潭中不能自拔,而啸吼不止。流传在开栅更多的传说却是,武财神赵公明就把他开金银宝库的钥匙藏在这里,并派他的坐骑黑虎镇守。还有人说在滴水岩下的黑虎潭,藏着永安寺的宝贝,那里有老虎看守,经常能听到老虎的喊声,而香火旺盛的永安寺就在虎喊沟里。</p><p> 虎喊沟内悬崖峭立,巨石嶙峋,岩面如削,天工造就。有“三叠瀑”垂泻而下,飞珠浅玉,仿佛银河落练,凌空坠入黑虎潭。沟内西侧的山丘上,有一座不大的砖塔,塔身三层。据说是一位寺僧的“圆寂”塔,显然是当年永安寺高僧。永安寺,是虎喊沟里一座古寺,开栅村的人称它为“小寺”。</p><p> 清光绪《交城县志》记:“永安寺,在县西二十五里虎喊沟中。”永安寺正殿是一明两暗的三间石窑,原有古碑六通。院畔有十多亩山田,当年可供十几个僧人耕种。</p><p> 清光绪十六年(1890),村东北的兴庄凿水井时,在一丈深处挖出一只石虎,高3尺左右。当时人们认为是不祥之物,就把石虎抬到虎喊沟的乱石滩上了。</p><p> 传说,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生活艰辛,老君看到人们的苦状,便想将自己炼丹的火种种到人间,于是从华山开始,四处扶耧种煤。老君本是修身养性的人,不会把耧,有时插得深,有时浅,所以种下的煤,深浅厚薄不一。到了开栅,当地人觉得漫山遍野的桦树足够烧饭取暖,便怠慢了老君,老君手一松,种煤耧耧腾空而过。再往下插时,已到了牛家沟,正好把开栅空下没种上煤。不料老祖往下插耧时,用力过大,折掉一只耧腿。只好单腿耧种煤,所以文水界内的煤带也都是窄窄的象一条线。 </p><p> 老君把开栅人大肆毁林的事报告了玉帝,玉帝震怒,派雷公烧了桦林,并引燃了永安寺。后来,寺庙重新选址建成了交城的玄中寺。至今,永安寺遗址还有火烧过的痕迹。</p><p> 从虎喊沟出来的涧河也叫饮马河,据说东汉末年,曹操派夏侯渊和徐晃来征大陵时,在涧河饮马多日。后来,武则天回文水探亲,也在涧河饮马。</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p><p><br></p><p> 能仁寺西有一座非常讲究的范家三进院,照壁上方两侧有龙头砖雕,下有一排荷花图案。二道门原来是四扇门牌楼,三道门是垂花门楼。全院有28间房子,每间房都是雕梁画柱,都采用双柁结构。因为院子里住着范姓人家,所以村里面叫“范家院”。</p><p> 村里一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位皇族殿下,看到开栅山清水秀,便在这里修建了这个院子。他酷爱养马,平时就在山坡上放马。时间长了经常有马吃老百姓庄稼,当地人就把这件事反映上去。后来皇宫召殿下回宫,殿下把这处院子赠送给了在西安的八府巡安范玉林。范玉林是太谷范村人,从此便把家安在了开栅,至今院子里仍然住着范家后代。殿下离开后,开栅发生了几次河水漂了村,范家院这一带却安然无恙。这时,人们开时怀念殿下了。原来殿下有一支神奇的打水马鞭,在开栅住的那些年只要洪水泛滥,甩上三鞭,河水就平稳了。</p><p> 开栅通衢广陌,是古代官道驿站,也是太汾公路上的重镇,这里也是文水晋商的重要窗口。张维本是清代本地较早经商的人之一,在城明巷有座建于清中期坐北朝南的二进院,院门两侧有倒座房,一进院里东西厢房,二进院是砖雕垂花门,里院有东西厢房,正房面宽七间,进深三椽,单坡硬山顶。民国三年(1914),县长徐兆俭亲书“急公向善”制匾赠村长张维本,悬于该院二街门上。后来,张维本之孙张海东曾在国民师范读书,毕业也当过村长。日军侵华时期,张家宅院是伪军司令部,并设有炮台。</p><p> 明末清初,文水西城出现了“跑西路”做生意的,开栅是必经之地,便有人也跟着跑。弓宜宽就是其中之一,并很快成了“把儿头”。挣了钱回村买了开阳东街的张家院,且进行了翻修。宅院是坐南朝北的四合院,院门单檐硬山顶,额书“凝瑞气”,开在宅院西北角,正对西厢房山墙上有照壁,雕饰椽飞及花卉图案。倒座面宽四间,进深三椽,内部是木制雕花隔扇。正房及东西厢房均五间,进深三椽,单坡硬山顶。</p><p> 张焕民祖辈是生意人,在开阳中街有坐北朝南二进院,是清代建筑。大门开在院落东南角,有倒座房两间,是张家的点心经营铺;一、二进院两侧均有三间东西厢房,正房三间,均为进深三椽,单坡硬山顶。</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晋商文化的渗透,带动了当地商业的发展,当地商铺也不断涌现。李世杰创办于清末的三盛永粮店,主要经营各种粮食,逢年过节时兼营月饼。粮店在开阳东街民宅的倒座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前有檐廊。开阳东街的兴隆昌药房创办于清末,是刘承金兄弟开办的。房屋临街,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开阳街路北的张记杂货铺,是清末时期张炳创办的。杂货铺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柱头斗栱一斗二升交麻叶头,翼形拱。开阳中街张记裁缝铺创建人是张敏,是租用张有治的三间临街房屋。<br> 开阳街董家巷有一当铺,是清末杨茂林创办的。当铺临街面宽五间,中间为门道,进深三椽,单坡硬山顶,门额题“承启第”。开阳东街的任记水果店,是清末任宽宝创建的,门店临街三间。开阳中街三星号绸缎庄建于民国年间,由张世幸修建的,并合资开办了绸缎庄,当时由段姓掌柜具体经营。开阳街西门口有祥记车行,创建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创始人为张永维,以销售和维修自行车为主要业务。当时发展鼎盛时,辐射到文水、交城两县。<br> 开阳东街解记银铺是清末解崇岳,小名解秋儿创建的,主要加工、销售银器及首饰。银铺坐北朝南,是宅院南房,面宽三间。解秋儿当村长期间,正好赶上村民生活困难,买不起压榨棉油后的棉饼给地下肥。解秋儿把家产当在公庆和当铺,换成金条往村公所桌子上一摆说,给我把能买到的棉饼都买回来。很快从汾阳到清徐的棉饼都囤积在圣母庙里,谁家需要就拿上先用。果然,下了肥料的小麦丰收了。当村民纷纷要求卖粮还棉饼钱时,解秋儿制止说,还钱的事不急,大家等小麦涨价了再卖。冬天,小麦价格涨起来,大家陆续卖了小麦还了解秋儿的钱,不仅不收一分利息,有特殊困难的村民还不起的,解秋儿也就给免了,村民至感零涕,远近叹其盛德。解秋儿逝世后,全村村民甚感哀痛,各界自动罢市三日,举行了隆重的村葬。<br> 在开阳街有一座街门上满是铁钉的古院,原来是一个票号。当年,一个村里人在放羊时帮助了过路的晋中商人,商人喜欢上这个诚实的人,帮他修建了这个院子开了票号。相邻的一处古院,大门口拴马石上,一只猴子的形象活灵活现,仿佛讲述着古院落的故事。<div><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六</div></div><div><br> 开栅村“七张八武独一孟”,张、武、弓姓的人口较多。明清期间,每年正月群众自发组织的社火遍布每条街道,每个社都有其公共财产、土地和其它收入来源。除供神和文娱活动等开支外,祭食、现金都按份儿分给社户。 <br> 开栅有大社21个,分为东、中、西三大社团。东七社:东门社、东门二社、复兴上社、宽永社、复兴下社、西月社、东大社;中七社:明清社、明廷社、五姓社、兴隆社、太平社、仁义社、灯塔社;西七社:霸王社、武家社、牌楼社、西门社、后稷社、振兴社、西大社。<br> 另外还有八个小社:娘娘社、五道社、庙儿社、婆婆社、观音社、铁棍社、贤德社、南门坡社。<br>社火也是群众文娱活动的一种形式,活动从正月十二开始准备设坛场、搭柏叶楼、埋竖秋千、制花灯、备祭品、垒塔塔火。各社将割制好的活动油漆夹扇,上面油画着各种图案,一一拼凑起来的房子就是坛场。坛场是活动的中心,内供地藏王菩萨、十帝阎君像等。<br> 坛场、柏叶楼、塔塔火前设有供桌十几条,供桌上供着标有各种花样的祭食,供桌上空吊着两行花灯,花灯上绘有人物、花鸟,书有名言、谜语。正月十四活动正式进行,社火执事者在坛场处理事务,村民则谈古论今,讲故事、说评书、打锣鼓、唱民歌、请盲人唱三弦书、莲花落等。个别社请自乐班打坐场,闹票儿唱夜戏、锣鼓助兴。<br> 各社组织的高跷、竹马、背棍、旱船、推车、撬棍、铁棍、抬阁、张翁背张婆、二鬼摔跤、混秧歌、斗龙灯等文化活动队从本社出发,一个社接一个社地演出。特别是新庄社的“仙女送花”、铁棍,走到哪里,人们跟到哪里,人群前呼后拥,鞭炮欢迎,有铁炮、有瓶火。每次活动都由西门社的大鼓开路,这面大鼓直径五尺多,擂起来鼓声震天,音传数里。有人戏言:“开栅鼓、五尺五,三人同捣一面鼓,半夜擂到过晌午,捣鼓的都是二百五。”村西街有个叫六毛猴的老汉,一辈子酷爱打鼓,自创了不少敲打曲牌,其中有一种既击鼓面又敲鼓边的打法,越是大口面的鼓雷打起来越雄壮激昂,悦耳动听,人们把六毛猴的这种打法叫作“愣打打”。<br> 红火进入高潮时,则往塔塔火上浇一碗油助燃,火焰高与房齐,不是白天,胜似白天,游人纵声欢呼,全村如一片火海,等到这些活动串完全村,已经是第二天三、四点钟了。元宵节还有放焰火、游九曲、还花花、点糕灯等活动。<br> 开栅是有名的戏窝子,道光年间就有自乐班,出了一批有名的晋剧角色,有“一声雷”黑净张河图,十三红胡生张占林,正旦阎之明,花旦杨双全、毛毛旦丑角韩正维,以及张太保、苏三、张树林、李炳、张树有。文武场先后有孟致和、阎士秀、张致荣、韩正钢、张海林、张世淑等。<br> 民国期间,老艺人范秋明教村里爱好者唱秧歌,渐渐组建了秧歌班。旦角有武海儿、杨九秃、武华、麻三儿、米志家;生角有杨二狗、张三亲、杨凤翔;丑角有张补大等,还有王三儿、张占德、弓士银、武士春、宋建民、褚腾雾、王仁发、孟杰等,后来孟杰的妻和嫂加入后,出现了真正的女角色,开栅秧歌名声大振,常演的剧目《吃招待》《买高底》《卖绒花》《送樱桃》《偷山》《十家牌》《算账》《十二花》《看秧歌》《看铁棍》等三十七种。秧歌文武场有阎士秀、孟致和、曹殿英、赵毓芝、张克亮等。</div><div> 村里还有剪纸艺人张连增,有出名的拳师张胜、张尚禄、冯大奎 ……<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div></div><div><br> 清顺治元年(1644年),开栅村有个姓张的举人,施谷百石交村以备荒赈灾。每年春二、三月开仓发放,叫“发仓谷”,秋后收回,叫“收仓谷”,农民借谷叫“领仓谷”,秋后还谷叫“交仓谷”。利息十之一,特殊贫寒者免息缓收。虽没规定免交,但多年缓交,即成了呆帐,和免交一样。有归还能力而不归还者,下年不准再借。仓谷年年收回,所以仓中均系新谷,很少有霉坏现象。借粮数目规定:一石以下不限,一石以上村议。此义仓之举历三百年不衰,且谷百石积至八百石之多。 <br>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村长张超群,愤恨上宪对用永定案不公,决心以身殉职,于是写好上诉状,服毒自杀于坟地。邑令戴铭枢,闻讯后,有感于张超群为公殉职一事,遂判定:“开栅砍堰五尺,放水下注留水二成自用。之后,甘泉渠于春分前起水时,该汾阳十三村首事人亲诣开栅通融,互相和好,昼则将水多起,以资该用;夜则放水归下十三村灌溉。”水利之争,历时六年定案。<br> 清宣统二年(1910)阴历二月十三日,禁烟惨案发生,管带夏学津以民为匪,下令开枪,民众死伤百余人,被抓百余人,余即逃散。经审将武通宝等六人,由县惩办,武树福被解至徐沟时“正法”,其余释放。此即当时惊震全国的“文交事件”。村人为武树福树碑立传,以示纪念。 <br> 杜凝瑞字庆云,于清光绪十六年,得中秀才,村人敬称“七先生”。光绪23年(1897年),杜凝瑞被推选为开栅村村长,自此一心扑在公务事业上,除处理村政事务外,全力经营甘泉渠水利。民国期间,被任为竣汾水利局干事长,引汾河水灌溉文水沿河各村农田,受到沿河灌区人民的爱戴和拥护,赠 “名垂文峪” “力回河阔”两匾,并获国家“嘉禾”等奖章两枚,县政府赠匾“文北锁钥”。 <br> 杜凝瑞之孙杜洽,民国二十四年(1935)考入北京燕京大学化学系,后转入历史系学习。杜洽在燕京大学期间,参加了“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民国 三十一 年(1942)11 月,出任开栅高小校长。<br> 武占魁,字梅村,后移居南武村。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毕业于山西大学堂西斋,赐举人。次年文水武陵书院改为两等学堂,任第一任堂长。后历任河南省夏邑县知事,河东解池盐场知事,天津社会局长等职。民国二十年(1931),本县地方绅士及旅外知名人士发起组建文水县初级中学,公推先生为校长。任文水中学校长后期间,教学严谨,成绩出众,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br> 宋学文,上过短期小学,15岁去交城皮行当学徒,后回村务农,1950年任村长,1953年任开栅初级社社长。他科学种田,大胆革新,成为小麦土专家,曾出席全国群英会。开栅土地肥沃,水利条件优越,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这里曾是全国小麦最高亩产区。<br> 清末,村里有个怪人张天性,有一次他去理发店剃头,剃头师傅知道这是个不好惹的人,便格外小心,费了老半天功夫,觉得他一定满意,不料张天性火了,只付了一半的钱说,“你仔细,老子更仔细!”剃头师傅心里骂道,不识抬举的东西!过了一段时间,张天性又来剃头,剃头师傅心里恨得三抹两把就给剃完头,张天性掏出一块银元往桌子上一扔:“你痛快,老子更痛快,别找了。”说完扬长而去。<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八</div></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开栅东连平川,西靠山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早在宋代,宋兵与金兵各数十万人在此对垒厮杀,争夺要地。明清两代,官兵也曾驻守开栅镇。抗日战争期间,日军驻扎县城外的地域据点,也选择在开栅镇,而且驻扎七年之久。<br> 据清康熙十二年《文水县志》记载,从东汉末年曹操修“栅城”起,到明嘉靖年代筑有开栅堡。明天启五年《文水县志》记载,开栅设有1个墩堠和1个铺舍,总铺设在县城北门外。墩是举火报警设备,开栅墩周围8丈,高3丈,上筑小房1间,作观察瞭望之用,下设小墩6座,上备燃料,战事起时,以备点燃报警。铺舍是“举火报警、飞符传令”的机构。<br> 民国十六年(1927),开栅村张雨帆,原名张海山,在太原汽车队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为本村最早的党员。他经常回村,在本村西坡山神庙召集李生华、李绪唐等秘密传达上级会议精神,从太原携带宣传品回文水,联络当地地下党员,趁县城农历五月十三日赶庙会之际,秘密张贴署名“中共文水县委”的布告。<br> 民国二十七年(1938)2月15日,日军109师团攻占文水县城,山岗率联队驻扎县城。不久改由山崎部队米泽大队驻守县城。同年十月,米泽大队派高山中队驻守开栅镇。日军侵占开栅镇后,大肆构筑防御工事,驻扎据点,使用砖石、白灰、水泥砌筑修成一层至三层的碉堡、炮楼,四面留有大小不一、参差不齐的射击孔,外围挖有壕沟,附设铁丝网、地雷等防御物。日军修筑了大小碉堡5个、炮楼8个。<br> 民国二十七(1938)年10月,抗日民主政府将由田恕领导的开栅游击队等分散的游击队,通编为文水县游击大队。民国二十八年(1939)秋,改编为工卫旅22团3营。<br></div> 民国二十七年(1938)正月十八至二十五日,在南炮台附近,第二战区71师,血战七昼夜,击毁日军汽车60余辆,日军死尸遍野。民国二十八年(1939)3月,抗日政府县长顾永田率部配合358旅一个排,全歼日守军于中炮台。<br> 民国三十一年(1942)初冬,日军宪兵队以怀疑暗通八路军为借口,将开栅镇自兴号、源记、裕记、英记、聚源祥、三星号等十几家店铺的财产货物全部抢走,并将各商号掌柜抓到汾阳宪兵队,严刑拷打审讯后索贿将人赎回。<br>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国民党阎锡山部与解放军抢夺开栅镇这个战略要点,在开栅镇推行“碉堡战略”,大肆扩建防御工事。除保留日军防御建筑外,还将本村东门、西门、北门三个门楼改建为大碉堡,在街道及村周边制高点和开阔地,增建明碉、暗堡、子母堡、梅花堡、连环堡,作为外围主要据点之一,扩建为碉堡群。在本村所建的碉堡均用混凝土灌注,壁厚1米,可抵御山炮炮弹袭击,射击孔为旋转球式,从内可向外射击,从外不易向内射击。碉堡周围挖有壕沟,附设铁丝网、地雷、拉雷、吊雷、踏雷等防御物,碉堡之间有暗道相互沟通。<br> 民国三十五年(1946),交文支队支队长林子元率六个连驻守保卫开栅镇,为争夺开栅重镇,与晋军开展开栅保卫战。自此到民国三十六年(1947)五月,先后开展了三次开栅保卫战。<br> 民国三十七年(1948)5月,晋中战役开始,解放军50团攻克开栅,阎匪军207团溃退,团长杨祯福被击毙,解放军全歼守敌民卫军,开栅解放。<br> 座谈人员 <p>武建龙 武晋锐 弓道锁</p><p>张启信 弓 韧 张克银</p><p>张凌举 郝振彪 张艳萍</p><p>张晓斌</p><p>参考书目:开栅春秋 开栅村志</p><p><br></p> 开栅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