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已去曲未终––,怀念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黄小秋

坐看云起时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斯人已去曲未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怀念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黄小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王振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黄小秋曾是上海京剧院的著名青年京剧演员,京剧旦行黄派艺术创始人黄桂秋先生的孙女,一颗冉冉升起的京剧艺术明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与黄小秋曾经在三十多年前有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上世纪八十年初,我在以宣传普及京剧与昆剧艺术为宗旨的黄浦区文化馆所属京昆剧爱好者组织——上海京昆之友社中负责艺术研究工作。1984年前后,上海京昆之友社决定为一批京昆老演员进行艺术记录,抢救传统瑰宝,其中确定进行艺术记录的老艺术家中就包括黄桂秋先生的黄派表演艺术。</p> <p>  黄桂秋先生创立的黄派唱腔,清丽舒畅、婉转娇媚,韵味醇厚,在京剧旦行中独树一帜,具有很高的艺术和美学价值,曾被誉为京剧“青衣首席”和“江南第一旦”。虽然黄桂秋先生的弟子很多,但是真正能继承其衣钵者几乎没有。当时,黄老先生已于五年前仙逝,要开展艺术记录,只能通过其子、上海京剧院著名小生演员黄正勤先生间接了解和记录。</p><p><br></p><p> 与黄正勤先生沟通后,得到了他的大力支持,并确定尽快开展这项工作,由我和另一位青年人共同进行艺术记录。</p><p><br></p><p> 也就是在这样的的背景下,认识了黄小秋。</p> <p>  与爷爷一样,黄小秋天生一付好嗓子,从小出入剧团,在爷爷身边耳濡目染,很早就学会了不少黄派剧目,然而当时正逢史无前例的时代,京剧传统剧目在舞台上销声匿迹,擅长演出传统剧目的黄派自然不能幸免。因此黄小秋一开始并未把京剧舞台作为自已的职业,中学还未毕业,她就被选入部队文工团,唱过歌,跳过芭蕾舞,也兼演京剧样板戏。由于才华横溢,黄小秋在1974年成为上海歌剧院的一名演员,学习和表演美声唱法,被歌剧院作为重点对象加以培养。然而,她心中对京剧艺术的热爱、对继承爷爷艺术的愿望始终没有泯灭。终于,在当了六年歌剧演员之后,黄小秋于1979年进入上海京剧院,以黄派传人的身份献身京剧舞台,将传统京剧艺术作为她的终身追求。</p><p><br></p><p> </p><p><br></p> <p>  1984年,黄小秋当选为上海剧坛明日之星,获得青年演员最高奖新秀奖。在当年,上海京剧院青年演员中最有上座号召力的,一位是京剧四大须生之一言菊朋的孙子、号称“须生状元”的言兴朋,另一位就是黄小秋。1986年,黄小秋还与关怀(即关栋天)共同主演了我国第一部京剧电视连续剧《乾隆下江南》,在剧中饰演女主角玉牡丹徐小玉。</p><p><br></p> <p>  就在1984年,我们开始了对黄桂秋表演艺术的记录。在那些日子里,几乎每周都会去位于瑞金二路上的黄宅,听黄正勤先生娓娓述说黄派艺术的真谛。黄正勤先生是上海戏剧学校京剧正字辈学生,与被誉为“台湾梅兰芳”的顾正秋是同班同学,也是上海京剧舞台数十年来的挑梁小生。他虽然未继承父亲的艺术,但对黄派艺术领悟的很深。因此,每次听黄正勤先生说黄派艺术,都是一次莫大的艺术享受。</p><p><br></p><p> </p> <p>  每当这时,黄小秋总是静静地坐在一边,与我们一起分享着她父亲的艺术大餐,有时也会插话补充她的记忆和领悟。黄派艺术的精华在于声腔艺术,每逢讲到重要的唱段时,黄小秋就会站起来,认真地为我们示范演唱,听着她行云流水般的优美唱腔,望着她婀娜多姿的曼妙身段,对我们深入理解黄派艺术起到了莫大的作用。</p><p><br></p> <p>  我们与黄小秋都是同龄人,但她比我们大两三岁。那时她已成名,但毫无明星架子,朴素的就像是一位温柔而又善解人意的邻家小姐姐。每当我们到来,她总是笑脸相迎、热情接待,忙前忙后地张罗着端茶倒水。告别时,她又将我们一直送出楼外,含笑目视我们离去。碰到下雨天,她必会询问是否携带雨具,然后转身便蹬蹬地去为我们拿雨伞。这些记忆,虽然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但依然清晰如昨日。</p><p><br></p><p> 经过了这次艺术记录之后,再到剧场看黄小秋的演出,总会多了几分感悟。遗憾的是,1987年,黄小秋和父亲移居美国,我们从此失去了联系,只是依稀听说她在当地创办了京剧学校,教授金发碧眼的娃娃学习京剧艺术,再后来,听说她去了台湾的京剧团当了艺术指导……</p> <p class="ql-block">  然而,2005年12月,黄小秋竟以盛年之龄不幸辞世。虽然至今距她离世已过去了15年了,但她那动听的黄派唱腔依然时时萦绕在耳旁,让我们始终不曾忘记这曾经的美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也许,黄派艺术本来就是属于天上的艺术,必须由仙女来表演,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于是,神仙们选中了她……惟愿黄小秋女士在天之灵安好,继续吟唱唯美的黄派。</p><p class="ql-block">(原文载《上海老年报》文字有改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