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十二桥,夏朝之陪都

老喻读书

<p>  引言:十二桥文化被专家低估了!夏朝的祖地在四川。夏朝的历史被太康失国和桀失中原分成了三段。第三段的都城在成都。三星堆文化第三期是夏朝成都政权的杰作。成都十二桥考古数据有新读法。</p><p> (一)、成都十二桥遗址新解</p><p> 赵殿增先生在《三星堆考古新发现与古蜀文明新认识》一文中把巴蜀考古学文化年代序列分成了五段。</p><p> 我对第三段的划分有疑惑:“3.十二桥文化(三星堆四期、十二桥、金沙、新一村遗址),距今约3200至2600年前。”</p><p> 我是去年从汪时秀聊天下的一段文字中,了解到十二桥遗址送检的两组碳十四数据都在夏朝。因碳十四数据与地面遗存物的年代特征相差甚远,有人从而认为十二桥遗址与金沙遗址同期。如此一来,十二桥就成了金沙遗址的宫殿区。</p><p> 以下是从网络上摘录的成都十二桥碳十四数据:“关于这一点,碳十四的测年数据也提供了佐证。十二桥遗址群第一期第1段的碳-I.四数据共2个(碳十四数据均摘自注释书,下不一一注出),测年结果一为公元前2037一前1787年(标本ZK-2132的树轮校正年代),另一为公元前1878前1641年(标本BK86095的树轮校正年代)。这两个数据的树轮校正年代相当于夏代,年代比我们推测的早,这或许由于标本材料是大树树干木心部分的缘故。不过,如果真属这种情况,碳十四年代只有偏早的可能而无偏晚的可能。但无论如何,第1段的年代不应当与碳十四测年数据相差太大,不可能像有的学者推断的那样晚在商代后期甚至两周时期。”</p><p> 我从网上查到十二桥遗址是宫殿区,周围还埋有大量的同时期古遗址聚落。因此我有一个大胆的推测,十二桥遗址建于夏朝,但宫殿区未启用,未住人。成都十二桥遗址是夏朝陪都的宫殿区。</p><p> 碳十四数据上限,公元前2037年前后,有什么大事发生?太康失国!夏朝的统治者会不会那时就在成都建宫殿?公元前1700年,发生了什么?宝墩古城群落的居民突然不见了!是不是被迁徙到了夏朝的陪都一一一成都十二桥?由于是陪都的宫殿区,要在国家危急时才启用,所以几百年未住人,遗存器物特征自然比碳十四数据晚。</p><p> 禹族的祖地在蜀。禹族被流放时也没放弃,请本家的鱼凫族到成都平原镇守。禹定九州后,巴蜀和云贵的一部分被设为夏朝的梁州。因此,夏朝在成都建陪都是可能的。</p><p>  我的观点:成都十二桥遗址,开始是夏朝的陪都。第一批居民来自宝墩古城群落。夏桀丢失中原,陪都启用,从中原逃出的难民成了十二桥遗址的第二批居民。三星堆宗庙失火,造成三星堆分裂,鱼凫王迁徙到金沙遗址,成了十二桥遗址的第三批居民。金沙遗址出土的金冠带上有象形字:鱼凫侯,证明金沙遗址的主人是鱼凫,不是杜宇。是中原的夏朝政权,带动了三星堆二期的繁荣。成都的夏朝政权,造就了三星堆三期和金沙遗址的辉煌!十二桥文化是夏朝第三段的文化!在成都十二桥遗址附近的地下,埋藏着一座相当于中原的夏商周三代的禹王宫,其辉煌程度不亚于三星堆。</p><p>  (二)、夏朝陪都启动之证</p><p> 第一证是收藏家手中的一枚玉玺。上书:天禹先祖。文字类似于甲骨文,但与甲骨文有区别!</p> <p>  [网传的收藏家手中的王玺:天禹先祖]</p><p>  第二证是三星堆出土的金权杖,上面的象形字是:鱼凫王!鱼凫侯是黄帝赐给次子昌意的封号,封地在若水(今安宁河流域)。昌意的一支子孙世袭了这个封号。柏灌族(禹族)被流放时,鱼凫侯组团北上,替柏灌族守护蜀地。禹定九州后,鱼凫侯守护整个梁州。夏桀败亡后,鱼凫称王,开始与商王朝对峙,并大量接收中原难民。在商王朝是谁持权杖呢?伊尹!甲骨文的尹字,就是用右手去握权杖。《说文》:尹,握事者也……说明鱼凫王与伊尹是同一级别!</p> <p>  [三星堆出土的金权杖,纹饰为:鱼凫王]</p><p>  第三证是妇好墓出土的玉石蜀人跪像和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小人跪像、金沙出土的断臂石人跪像!这足以说明蜀与商的敌对!</p> <p>  [妇好墓出土玉石蜀人跪像]</p> <p>  [三星堆出土青铜商朝人跪像]</p> <p>  [金沙遗址出土石人跪像]</p><p>  第四证是甲骨文卜辞中的征蜀、伐蜀。甲骨文中还有一条是问要不要用蜀人献祭的卜辞。</p><p>  第五证是禹贡九州图和商朝疆域图,兩相比较,可见夏朝的梁州、荆州的大部、雍州的部分都不在商朝的疆域内。充分证明,夏桀虽亡,夏朝还有半壁江山!这半壁江山的都城在哪里呢?成都十二桥遗址!</p> <p> [夏代疆域图]</p> <p>  [商代疆域图]</p><p>  第六证是段渝教授在《略论古蜀与商文明的关系》提到的都邑制度,三星堆的城址大小远远超过商朝都城。肯定属于不同于商朝的政治势力。</p><p>  第七证是常璩的《华阳国志*蜀志》:“武王伐纣,蜀与焉”。“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p><p>  第八证是金沙遗址出土的十二具断臂石人像。象征着伐纣胜利后,向祖先献俘。</p><p>  第九证是金沙遗址出土的金冠带。那上面的文字变成了:鱼凫侯。我猜是鱼凫率军队参与武王伐纣之战,为尊重周武王,自降为侯。</p> <p>  [金沙遗址出土的金冠带,纹饰为:鱼凫侯]</p><p>  第十证,牧誓八国中,庸、蜀皆为颛顼之后。伐纣胜利后,屈原的祖先也获得了楚地的封号。屈原的祖先是颛顼之后,夏桀败亡后,从鄂西川东经三峡入蜀的。这支来自鄂西川东的人马,在三星堆文化中留下了深深的络印!这支人马并没有全部去荆州,留在四川的一支,后来出了蜀王开明氏。</p><p>  俗语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在中原发展了四百多年的夏朝,怎么可能因桀的败亡就烟消云散呢?民国丢失了大陆,不也在台湾坚守至今吗?因此,我坚信夏朝的成都政权是存在的。为什么史籍中没有记载呢?因为黄帝文字的载体是丝绸,所以没能保存下来!三星堆遗址、宝墩遗址、十二桥遗址和金沙遗址在史籍中不是也没有记载吗?</p><p> 揭开史核赖考古,我相信,随着考古的不断深入,夏朝第三段的历史将呈现在人们眼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