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7月27日——永远的纪念</h3><h3> </h3><h3> ——抗美援朝70周年而作</h3><h3> </h3><h3> 文/竹凌</h3><h3> </h3><h3>谁是最可爱的人?魏巍告诉我们:</h3><h3>中国人民志愿军 最最可爱!</h3><h3>“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事实证明</h3><h3>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所向披靡</h3><h3> 无往而不胜矣——</h3><h3>“雄赳赳 气昂昂 跨过鸭绿江</h3><h3> 保和平 为祖国 就是保家乡”</h3><h3>立马横刀向天 英雄披挂上阵</h3><h3>彭大将军亲临朝鲜 再次率军抗敌</h3><h3>共和国领袖为全国人民做出送子参军的榜样</h3><h3>才华卓著的毛岸英第一批跨过鸭绿江</h3><h3> 奔赴抗美援朝的前线……</h3><h3> </h3><h3>可钦可佩我们中华民族的好儿女</h3><h3>他们有着超人的胆略 有着刚毅顽强的性格</h3><h3>铁血柔肠爱国心 侠肝义胆英雄魂</h3><h3>“为了胜利,向我开炮——”</h3><h3> 一声呐喊惊天地 泣鬼神</h3><h3>爆破手王成以此诠释了“英雄儿女”的内涵</h3><h3>贪生怕死者可耻 舍身取义者光荣</h3><h3> 忠贞和热忱 灵魂与生命</h3><h3> 在一瞬间升华——</h3><h3>勇敢 不只是简单的口号 </h3><h3>它是践行豪迈誓言 淌尽最后一滴血</h3><h3> 甚至付出宝贵生命的实际行动……</h3><h3> </h3><h3>面对不可一世的顽敌 克服饥寒交迫的艰辛</h3><h3>我们的战士不怕牺牲 英勇无畏</h3><h3>顶风冒雪的他们身着单薄的军衣军鞋</h3><h3>抵御零下(20—30)摄氏度的寒冷</h3><h3>呵一口热气 焐一焐冻僵的手指</h3><h3>吃一口炒面 啃一口雪团</h3><h3>严峻的形势 不容多虑</h3><h3>激烈的战斗 再一次考验了中国的军人</h3><h3>受伤的战友生怕影响他人 咬紧牙关硬挺</h3><h3>缺医少药 断粮没水 尿液是难得精贵的给养防空洞战壕做掩体 </h3><h3>聪明的将士发明了坑道战术</h3><h3>神枪手 多面手 炮手和侦察兵 个个英勇善战 </h3><h3>攻击战冲锋迅猛 突击战机智灵活</h3><h3>那场震惊中外悚目惊心的肉搏战</h3><h3> 惨烈之极……</h3><h3>战士可爱兮 世人敬仰!</h3><h3> 勇士无畏兮 英雄辈出——</h3><h3> </h3><h3>史无前例的上甘岭战役 惊心动魄</h3><h3>千钧一发之际 我们的战士挺身而出</h3><h3>黄继光——身体多处负伤</h3><h3> 血流不止的他继续艰难爬行</h3><h3> 一步步接近目标 纵身一跃间</h3><h3>他用胸膛死死堵住了敌人猛烈的火力点</h3><h3> </h3><h3>完成潜伏任务的邱少云 </h3><h3>严守纪律 顾全大局 为不暴露目标 </h3><h3>他活活被熊熊燃烧的大火给烧死</h3><h3> 钻心的疼痛迫使他紧咬牙关</h3><h3> 将手指深深地插入了泥土</h3><h3>那柄烧成木炭的枪托和依然铮亮的枪杆 </h3><h3>成了他的遗物 还有 仅剩下的那块</h3><h3>巴掌大小的军衣残片……</h3><h3> </h3><h3>太行英雄牛保才</h3><h3>冒着激烈的枪林弹雨 检修电路</h3><h3>飞来的弹片炸断其左腿 拼死匍匐前进的他 用牙齿咬紧一截线头 一只手紧紧攥住另一端线头</h3><h3>3分钟的考验 3分钟他用自己的身体接通了电话线</h3><h3>顷刻间 他周身沸腾的血液聚变为一股强大的电流</h3><h3>3分钟——足以让部队首长与前沿阵地取得联系</h3><h3>3分钟的坚持 竭尽全力 </h3><h3>3分钟的坚持 决定了一场殊死战斗的胜负</h3><h3> </h3><h3>前仆后继的孤胆英雄胡修道更是化悲痛为力量</h3><h3>收拾好身旁战友的遗物和弹药 他只身鏖战</h3><h3>亲自打退敌人42次围攻 击伤击毙敌军280余人</h3><h3>独自坚守阵地至黄昏时分 直到援军赶到……</h3><h3>我们的战士无愧于国家 无愧于民族 </h3><h3>更无愧于“人民英雄”这一光荣的称号</h3><h3> </h3><h3>解放初期的祖国 尚无精良的武器装备</h3><h3>靠着一股子勇猛的士气和顽强抗敌的意志</h3><h3>凭的是“一不怕苦 二不怕死”的坚定决心与勇气</h3><h3>中国人民志愿军打出了军威 打出了国威</h3><h3>打出了华夏神州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h3><h3>他们的精神永驻 浩气长存——</h3><h3> </h3><h3>70年过去了 回首往事肃然起敬!</h3><h3>60年过去了 上甘岭已不仅仅是一个地名</h3><h3>它 与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迹和光辉形象</h3><h3>早已镌刻成一部震撼世界的《英雄史诗》</h3><h3><br></h3><h3>2020-10-25 旧作重发</h3> <h3>马建春</h3> <h3>老兵情怀 生命如歌 ——记黄继光的战友马建春老人事迹</h3><h3> 文/竹凌</h3><h3> “我是一个兵——”</h3><h3> 战争,给了他丰富的阅历和经历,许多刻骨铭心的人和故事,在脑海里久久的萦绕……以至于,不得不动手把它们记录下来,告慰先者,以示后人。</h3><h3> ——题记</h3><h3> (一) 戎马年少 驰骋疆场</h3><h3>一张黑白老照片,充满稚气的面庞</h3><h3>整齐的军装,懵懂的年纪</h3><h3>15岁,在部队拍得的第一张照片</h3><h3>那年,他已经正式入伍</h3><h3>不再是那个扛着红缨枪</h3><h3>站在村头站岗放哨,盘查路条的</h3><h3>小小的儿童团员……</h3><h3> 1947年7月的一天,他说他是拽着马尾巴,跟着舅父(八路军团长)段成秀一路辗转奔波抵达前线。那时候,年龄尚小,他在太行区第五十团当了名小小的卫生员。1948年初,过黄河,到中原野战军第九纵队二十七旅八十团十五军134团参加了攻打洛阳、解放豫西、解放郑州、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千里追击、解放南昌、衡宝战役、解放广东、解放广西、解放大西南,云贵川剿匪等解放战争。在淮海战役中,他头部和腿部负伤,荣立二等功。千里追击战中,荣立三等功。在解放大西南的多次战役中,他跟随部队一路辗转出生入死,十分坚强、勇敢。云南边陲,贵州老山,一次次的剿匪战役中,他冲锋在抢救伤兵护理伤员的战地,帮忙抬担架,传递医疗器械,简单止血、包扎伤口…… 因为年纪小,领导们格外疼惜他,让他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可他偏偏不服气,人小志气大,聪明好学的他什么都想学,一学就会。平时,一些脏活累活他都抢着干,照顾伤病员他最乐意,因为从他们那儿能听到好多惊心动魄的战斗故事。</h3><h3> 回首往事,马叔叔感慨万千。他说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所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残酷,日本鬼子刚刚投降,国民党负隅顽抗的残余败寇都躲进深山老林里当了土匪,他们阴险狡诈,实难对付。但再狡猾的狐狸也逃不过猎人的手眼,我中国人民解放军就是武艺高强的“猎豹”,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反动派的“纸老虎 _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1951年3月,他跟随第二批部队入朝参战,就像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里描写的,大冷的天,就着冰雪吃炒面(一种粉状的干粮),住防空洞。在严重断粮缺水,日夜面临敌机轰炸的艰难环境下,马老亲历且见证了震惊中外的上甘岭战役。他说,战争严峻时,为了不暴露目标,有时3人一组备炊,夜间挖坑道,风雨急行军,身背重负,从不叫苦叫累。你想啊,每个人的枪支弹药、雨具、铁钎、还有随身携带的30斤口粮,扛在每个人肩上足足五六十斤的重量。我们的战士,在极其艰难艰险的条件下,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敌军,需要付出多大的精力和体能。我们的伟大胜利,靠的是无数革命军人坚定的信念和意志,顽强的敢于牺牲与拼搏。历次的战争,锻炼了他强壮的体魄与刚强的性格,也考验了他坚定跟党走的决心和意志。那沉甸甸、金灿灿的一十四枚军功章,见证了他老人家忠于党终于国家终于人民的赤胆忠心。</h3><h3> 1952年9月,朝鲜反侵略战争已进入到第二个年头,五次战役已经结束,双方开始在板门店进行谈判。但穷凶极恶的美军趁两军谈判之际大肆调兵遣将,于10月14日发动了“金化攻势”(即朝鲜中部金化郡五圣山南麓村庄上甘岭战役),以挽回败局。飞机轰炸,坦克开炮,强大的炮火向我志愿军守卫的597和537阵地发起猛攻……10月19日夜,134团首长命令二营必须在拂晓前从敌人手中把597高地夺回来。二营副营长立即带领6连战士投入战斗,马老所在的卫生班也穿过敌人火力封锁线,紧随其后进入阵地……</h3><h3> 上甘岭战役持续了一个多月,主峰阵地一直在反反复复的争夺之中,由于敌人严密封锁,阵地上缺药少医,弹药供给不足,伤亡极其惨重。马建春他们卫生队的成员,眼睁睁看着许多战士因伤口感染溃烂化脓,高烧不退、昏迷不醒,甚至无法得以救治而牺牲。他们只能在有限的条件下,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战友减轻痛苦。头顶飞机轰炸,地面炮弹袭击。昼夜连续作战,伤员一批批送来,他看着伤员们十分痛苦的样子,强忍住夺眶而出的眼泪,认真地帮他们清洗、上药、包扎伤口,遇到伤情严重的战士,更得不离左右,无微不至的照顾。帮牺牲的战友换下血水浸透的旧衣,仔细擦洗,整理军容,让他们干干净净保持尊严的上路……战场上,顾不得流泪,顾不得掩埋勇士的遗体,只有前仆后继,迎着敌人的枪炮,战斗!战斗!继续战斗!</h3><h3> 一场战斗结束,马建春所在的连队120人不畏生死,打的仅剩一人,卫生队二班13名战士,战后只剩下他和副班长俩人。头部、手部多处不同程度的负伤,当时,17岁的他咬紧牙关,强忍着剧痛,愣是不喊疼,不掉泪。血与火的淬炼,他把自己当成了丝毫不可侵犯虎狼之体,钢铁之躯。敌人的子弹,打不垮一个战士的意志,战友的牺牲却令他肝肠寸断。他是在阵地上听说英雄黄继光牺牲消息的,擦干眼泪,继续投入战斗,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消灭敌人,给死去的战友报仇!</h3><h3> 还记得第一次与黄继光相遇的情形,一场战地救护中,他们擦肩而过。后来,他们曾经在一个防空洞里一起看苏德战争中苏联红军战士舍身堵枪眼的电影。很长一段的时间,那幕惊心动魄的镜头,一直在脑海中萦绕,且已幻化作上甘岭阵地上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眼前重叠…… 那,是血与火的搏击,是刀光剑影的厮杀。那不就是英勇无畏的黄继光吗?战场上,他主动请命去炸毁敌人的火力,千钧一发之际,英勇无畏的他拿自己的胸膛死死的堵住了敌人疯狂叫嚣的火力点。他身体力行,以英雄的形象,用自己鲜活的生命,践行了一个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崇高而伟大的誓言。</h3><h3> 战友情,情深义重;战友爱,亲如兄弟!作为英雄黄继光的战友,他自豪!</h3><h3> 和马建春叔叔同年参军的张德成老人,也是长治人。一次随134团指挥部在风雨交加的夜晚急行军,火速前往角屹峰。群山环绕中的角屹?山高林密,炮兵车马通行受阻,战士们只能将炮拆卸下来,肩扛手抬,与步兵一道翻越山峰,艰难前行中,还得躲避与冲破美军封锁线的机枪、战斗机、照明弹,才能到达我军的前沿阵地。在一条无名山沟里,敌我双方不到百米的遭遇战,殊死搏斗,战士们都杀红了眼,上刺刀肉搏,血染沙场……</h3><h3> 134团团长段成秀(马老的舅父)爱兵如子,一次他亲眼目睹了我军后勤部队前往驻地运送粮食和弹药的途中,在朴达峰北边山沟中,被美军炮弹击中,数名战士负伤倒下,牺牲生命。他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只有擦干眼泪,继续战斗。</h3><h3> 上甘岭战役的第二阶段,也就是最艰难的坑道斗争阶段,比阵地战更为艰难。敌人利用有利地形对我15军坑道采取筑垒封锁、石土堵塞、轰炸爆破、断绝水源、施放毒剂和烟熏等毒辣手段,妄图在短时间内消灭我坑道中的志愿军。</h3><h3> 当时,一位在坑道里呆了20天的15军45师摄影员亲眼目睹,坑道里被炸得一直掉土,没有任何亮光,空气混浊不堪。大小便不能及时处理,烈士的遗体不能及时掩埋,硝烟味、硫磺味、血腥味、屎尿味弥漫在坑道里,令人窒息。最缺的是水,压缩饼干根本就咽不下去。有的时候甚至要喝尿,但因没水喝,尿也很少……战士在坑道中能接到岩石上滴下的水就谢天谢地了。</h3><h3> “谁能送进坑道一个苹果,就给谁立二等功!”这是上甘岭战役坚持坑道战阶段的立功标准。两个高地的各个坑道,距五圣山主峰最近的地方仅500米,最远也不过1000多米,但要通过10道封锁线。即使到了坑道口,要进去也很难,每走一步,都可能流血牺牲。派去一个班,活着进坑道的只有三分之一,为送一壶水,甚至要付出几条生命。15军后勤部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组织机关和部队靠“匍匐运输”“接力运输”等方式,将3万发迫击炮弹和大量食品、物资送入坑道。</h3><h3> 135团七连在坑道里七天缺水,当运输员刘明生将路上拾到的一个苹果送给连长张计法时,张计法又交给了步话员,步话员忍着干渴,又将苹果传给一个重伤员。一个苹果在坑道里转了一圈,又完整地回到连长手里。连长流着泪,带头咬了一小口,再往下传,每人都只咬一点点,一个苹果在坑道里转了两圈才吃完。我军为什么能够守住五圣山,为什么能够坚韧不拔地抵挡住那么多次敌人猛烈的攻势?一个苹果的故事——真真切切的告诉了我们答案。</h3><h3> 战场上,战斗打得激烈,伤员救护也会紧张忙碌。一位名叫王清珍的女战士,年仅十七岁,在五圣山后面的坑道病房,她一人护理二十多个重伤员,喂饭、换药、洗绷带,还要背伤员出洞解大小便。有个伤员嘴巴化脓,不能咀嚼,她先把饭嚼烂,像大人喂孩子一样一口一口地喂到战友的嘴里。电影《上甘岭》中那位在坑道里为重伤员深情歌唱的女卫生员王兰的原型就是她 7。战争的残酷,让战士们更加思念祖国亲人。那时候,唱歌不仅释怀,也是一种鼓舞士气的方法……</h3><h3> 在朝鲜作战待了整整两年零3个月,类似这样那样的事情,几乎天天发生。每每想起,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记忆中有疼痛,也有泪水,那是因为看到身边的战友负伤、牺牲。记忆中,有自豪,也有欢笑,那是我军取得胜利后的喜悦。</h3><h3> 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部队涌现了大量的战斗英雄和功臣。有以身体堵塞敌人机枪眼,为冲击部队打开道路的特等功臣、特级英雄黄继光;有双腿被打断仍坚持指挥战斗,在最后一口气时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滚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特等功臣、一级英雄排长孙占元;有新战士胡修道,在全班战友伤亡的情况下,一人坚持阵地战斗,英勇机智地击退敌军40余次冲锋,毙伤敌人280余名,守住了阵地,荣立特等功、获一级战斗英雄称号;有战斗中身受重伤,在生命的最后一息,用自己的身体连接被打断的线路,保证了指挥联络畅通,立特等功、获二级战斗英雄称号的通信英雄牛保才。还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无名英雄。</h3><h3> 老人深情的感叹道:在那血与火的年代,仅我们15军就涌现出了三等功以上各级战斗英雄共12347人,英雄集体200余个。在43天中,拉响手榴弹、手雷、爆破筒与敌同归于尽,舍身炸地堡、堵枪眼的烈士留下姓名的就有38位之多!特级英雄黄继光,一级英雄邱少云,二级英雄王彦林,英雄战士王仕佑,苗族英雄龙世昌,神炮英雄康章洪,上甘岭英雄第八连等英勇杀敌的个人英雄与集体。志愿军的热血染红了上甘岭的高地,正如指挥若定的军长秦基伟向上级首长保证的“十五军就是打得只剩一个人,也要保住阵地!”事实证明,15军的将士打出了军威国威,为祖国和人民争了光!</h3><h3> 上甘岭的精神成为一代人学习的榜样,也激发当年许多艺术家以上甘岭为素材,创造出许多有如《打击侵略者》、《英雄儿女》等脍炙人口的好作品。</h3><h3>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祖国繁荣昌盛。追忆上甘岭,缅怀战友情,马建春老人感叹自己在一次次惊险的战斗中化险为夷,能够很幸运地活着享受人生,他知足常乐甚感欣慰!</h3> <h3> (二) 爱岗敬业 恪尽职守</h3><h3> </h3><h3> 1954年退伍后,求知欲强烈的他毅然决然迈进了学校的大门。他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兵,一个兵就应该时刻听从党的安排,服从组织调遣,祖国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这也是那个时代,所有进步者的共同表现。和平建设时期,褪下军装的他清楚地认识到,建设祖国不仅需要付出辛勤劳动的汗水和干劲儿,更需要具备以科学文化知识武装的头脑,需要有扎实过硬的劳动技能与本领。1961年于大同工学院机械专科毕业后的他,被分配到山西长治轴承厂从事计量工作,埋头苦干,真诚实干,他在家乡的工厂一干就是35年,期间历任计量处副处长、副厂长、(高级)主任工程师等。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会员,中国滚动轴承学会计量学组组长,山西省计量测试学会会员,山西省二级计量评审员,长治市计量测试学会常务理事,长治市中级职称评审专业组成员,长治市城区乡镇企业兼职工程师等。1992年由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发“国家级全国计量管理优秀学员”。多年来的工作,他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为企业建设发展与经济开发献计献策,竭尽全力,做出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先进科技工作者不可磨灭的贡献。工作科研,齐头并进;生产管理,齐抓共管。锲而不舍的他,理论联系实际,工作之余潜心研究,锐意进取。短短几年工夫,在省级计量学术大会和相关刊物上,发表多篇计量专业学术论文,并屡屡获奖。赢得省市领导一致好评,1997年他曾受到山西机电工业厅的高度嘉奖。一贯认真工作,一丝不苟;一贯艰苦朴素,勤俭持家。这,是他的作风。永保一个军人的本色,让革命传统代代相承。</h3><h3> 橄榄绿是他的最爱,军营是他的向往——多年来, 他怀念自己的军旅生涯,怀念已经逝去的战友。更想念那个与他生死与共在一个战壕里摸爬滚打,一场生死狙击战下来,仅仅幸存的战友班长。1977年,他念友心切,直接去往自己先前所在的部队,热情探望了老战友。战场上幸存的哥俩一见面抱头相拥,无语凝噎,万语千言化作热泪狂涌……</h3><h3> 马老深居简出,从不爱张扬。1991年起,默默无闻笔耕不辍的他向《长轴报》、《长治日报》、《上党晚报》等多家报刊杂志投载了30余篇有关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革命回忆录。2013年4月30日,长治日报记者张文君首次采访了他,并以一篇《不朽的雕像》刊登专版头条。每年的八一建军节,慕名而来的采访者络绎不绝。走进长治轴承厂北区一号院这座不起眼的小楼,黄继光的战友——马建春老人就住在这里。</h3><h3> 消息不胫而走,这位抗战老兵和所有幸存的长治籍老兵,常常被周边驻地的连队,学校,社区相邀,讲述革命故事,传承革命精神。为的是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于是,马叔叔的事迹家喻户晓,小学生可喜欢老兵爷爷给他们讲故事了。“妈妈,这个爷爷去过我们学校……”“爸爸,马爷爷讲的故事可感人啦!”每每走在大街上,或路过那个学校门口,总是能听到这样亲切无比的话语。</h3><h3> 一个爱学习的老人,信奉“活到老,学到老”的信条。他不仅坚持读书看报,注重吸取新知识,还经常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抗战故事,只要有书写与刊载抗美援朝将士的文章,他都统统剪辑版的收藏,现已装订成一本厚厚的“大书”,实乃有心之人。不仅如此,自打2014年至今,老人潜心耕读,呕心沥血,自己创作且投稿与发表的文章足足有二三十篇。《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淮海战役中的大决战》、《宜将剩勇追穷寇》、《江水滚滚留英名》、《怀念程庚将军》、《忆舅父》、《跨过鸭绿江》、《夜袭“老虎团”》、《忆黄继光烈士》、《追忆邱少云》、《怀念战友王三元》、《思念到永远》……点点滴滴民族爱,字字句句爱国情。这些凝聚了马老心血和汗水的文字,彰显了一个老兵对党、对人民军队的无限忠诚。</h3><h3> 老人的书柜里摆满了各个时期他喜爱的书籍。靠床的桌角,摆放着各种各样的小药瓶,想必80多岁的人啦,身体也是老出毛病,加上战争年代的风餐露宿,受伤后遗症等等,打针吃药肯定是常有的事。桌旁边引人注目的是他多年来获得的各种奖杯、奖章,还有一摞摞大红色的荣誉证书。老人见我看的神情专注,他却轻描淡写的说,嘿嘿,这些,都是个纪念,其实也没啥。 </h3><h3> 2010年5月1日,马建春光荣出席了“第二届劳动者之歌”英雄人物事迹报告——即“五·一”座谈会。有幸于年10月1日,受邀参加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共和国行业杰出人物——第五届中华脊梁”国庆大典,并获得这极高的荣誉证书。事迹被载入大型文献《开国将士风云录》第(4)卷。入编“喜迎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八十五周年”的汇集《热血铸军魂》。2019年10月,他的文章《我是一个兵》在潞州区党史研究、老干局等三家联合举办的专题征文活动中荣获“我是一个兵”征文活动三等奖。</h3><h3> 豁达大度的老人,从来不居功自傲,他在中国红色文化交流促进会编撰的《新时期共产党人优秀格言》里写到:人生在世,一切名利都是身外之物,只有为国,为民多做些有益的事情,才是最快乐的。</h3><h3>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从2014年参加长治老战士宣讲团以来,先后进厂矿、学校、军营、街道社区,或者是街头广场等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义务宣传多达百余场。</h3> <h3> (三) 老有所为 红心向党</h3><h3> </h3><h3> 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今年84岁高龄的马建春叔叔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晚年生活丰富多彩。同战士们在一起,他感觉自己永远是一个兵。和孩子们在一起,他身负使命,革命传统薪火传承。老人家活的就是个精气神儿,一眼看上去,他身体健朗,精神矍铄,始终军姿挺拔。为人和善的他笑容可掬,十分健谈。他会唱好多军歌,退休后,一如既往的他爱憎分明廉洁奉公,为人正直处事公道,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每一分光和热。收到上级部门嘉奖,领导和群众的好评不断。他和职工们一起娱乐联欢,一把胡琴在手,能拉出许多动听的好歌。</h3><h3> 2014年参加长治市老战士宣讲团和学雷锋志愿者协会以来,他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不负使命,年年被评为模范标兵。爱国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安全教育,戒毒教育等等,那里有正能量的公益活动,那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2019年度马建春被评为 “学雷锋红色国防讲师”先进称号。</h3><h3> 英雄的故事感天动地,英雄的精神激励人心。每每回忆、叙述,马建春老人总是慷慨激昂,他一口气能讲两三个小时。这些年,无论下连队,还是进学校,马老的演讲颇受欢迎,从不打稿子,一点一滴都涌动于心。邱少云、黄继光、孙占元、牛保才、王清珍等同志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艰苦卓绝的坑道战、遭遇战、炮火连天的冲锋战等等。还有,并非战场的战斗,那个为了给伤病员打来几壶水,中弹倒下的战友,一个苹果,8个人吃了两圈的情景,往事历历在目…… 那些个感人的事迹,许多人闻所未闻,愤慨时抑扬顿挫,动情处眼泪婆娑……他和邱少云是同年入朝参战,所以经常讲起他在执行一次潜伏任务时,遵守命令,严于律己,勇于献身的英雄事迹。那是1952年10月的一天,邱少云和战友们在距离敌前沿阵地60多米的草丛中纹丝不动,突然一颗燃烧弹正好落在邱少云身边,火花迸溅在他的左腿上,燃烧了他的棉衣,头发和皮肉,为了不暴露目标,邱少云忍受着常人难以理解的疼痛咬紧牙关,双手深深插进泥土中,一声不响,直至被活活烧死。在他身后不到几米远的地方,就是一条小水沟…… 我们的战士是何等的坚强而无畏。</h3><h3> 每每回忆,慷慨激昂;每每讲述,如梦回牵。激荡的情怀,无言的泪水,不时流露出马老对战友的敬重与怀念。那个叫王三元的战友,当时就倒在血泊之中…… 他天天为牺牲的战友擦拭照片,默默致哀。他说,自己仅是一个幸存者,不敢妄言有何功劳。毛岸英牺牲在了朝鲜,很多英勇无畏的革命将士为国捐躯,是他们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共和国的安宁,才有了今天的幸福。</h3><h3> 他时常语重心长的对学生们说讲:孩子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掌握本领。长大以后,报效祖国!</h3><h3> </h3><h3> 2050-08-12 2020-10-27<br></h3> <h3>志愿军老兵——马建春老人(黄继光的战友)</h3> <h3><br></h3><h3> 老兵情怀 生命如歌 ——记黄继光的战友马建春老人事迹</h3><h3> 文/竹凌</h3><h3><br></h3><h3> “我是一个兵——”</h3><h3> 战争,给了他丰富的阅历和经历,许多刻骨铭心的人和故事,在脑海里久久的萦绕……以至于,不得不动手把它们记录下来,告慰先者,以示后人。</h3><h3> ——题记</h3><h3><br></h3><h3> (一) 戎马年少 驰骋疆场</h3><h3><br></h3><h3> 一张黑白老照片,充满稚气的面庞</h3><h3> 整齐的军装,懵懂的年纪</h3><h3> 15岁,在部队拍得的第一张照片</h3><h3> 那年,他已经正式入伍</h3><h3> 不再是那个扛着红缨枪</h3><h3> 站在村头站岗放哨,盘查路条的</h3><h3> 小小的儿童团员……</h3><h3><br></h3><h3> 1947年7月的一天,他说他是拽着马尾巴,跟着舅父(八路军团长)段成秀一路辗转奔波抵达前线。那时候,年龄尚小,他在太行区第五十团当了名小小的卫生员。1948年初,过黄河,到中原野战军第九纵队二十七旅八十团十五军134团参加了攻打洛阳、解放豫西、解放郑州、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千里追击、解放南昌、衡宝战役、解放广东、解放广西、解放大西南,云贵川剿匪等解放战争。在淮海战役中,他头部和腿部负伤,荣立二等功。千里追击战中,荣立三等功。在解放大西南的多次战役中,他跟随部队一路辗转出生入死,十分坚强、勇敢。云南边陲,贵州老山,一次次的剿匪战役中,他冲锋在抢救伤兵护理伤员的战地,帮忙抬担架,传递医疗器械,简单止血、包扎伤口…… 因为年纪小,领导们格外疼惜他,让他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可他偏偏不服气,人小志气大,聪明好学的他什么都想学,一学就会。平时,一些脏活累活他都抢着干,照顾伤病员他最乐意,因为从他们那儿能听到好多惊心动魄的战斗故事。</h3><h3> 回首往事,马叔叔感慨万千。他说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所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残酷,日本鬼子刚刚投降,国民党负隅顽抗的残余败寇都躲进深山老林里当了土匪,他们阴险狡诈,实难对付。但再狡猾的狐狸也逃不过猎人的手眼,我中国人民解放军就是武艺高强的“猎豹”,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反动派的“纸老虎”,何况那些“狡猾的狐狸”……最后的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共产党人的!</h3><h3>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1951年3月,他跟随第二批部队入朝参战,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就像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里描写的,大冷的天,就着冰雪吃炒面(一种粉状的干粮),住防空洞。在严重断粮缺水,日夜面临敌机轰炸的艰难环境下,马老亲历且见证了震惊中外的上甘岭战役。他说,战争严峻时,为了不暴露目标,有时3人一组备炊,夜间挖坑道,风雨急行军,身背重负,从不叫苦叫累。你想啊,每个人的枪支弹药、雨具、铁钎、还有随身携带的30斤口粮,扛在每个人肩上足足五六十斤的重量。我们的战士,在极其艰难艰险的条件下,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敌军,需要付出多大的精力和体能。我们的伟大胜利,靠的是无数革命军人坚定的信念和意志,顽强的敢于牺牲与拼搏。历次的战争,锻炼了他强壮的体魄与刚强的性格,也考验了他坚定跟党走的决心和意志。那沉甸甸、金灿灿的一十四枚军功章,见证了他老人家忠于党终于国家终于人民的赤胆忠心。</h3><h3><br></h3><h3> 1952年9月,朝鲜反侵略战争已进入到第二个年头,五次战役已经结束,双方开始在板门店进行谈判。但穷凶极恶的美军趁两军谈判之际大肆调兵遣将,于10月14日发动了“金化攻势”(即朝鲜中部金化郡五圣山南麓村庄上甘岭战役),以挽回败局。飞机轰炸,坦克开炮,强大的炮火向我志愿军守卫的597和537阵地发起猛攻……10月19日夜,134团首长命令二营必须在拂晓前从敌人手中把597高地夺回来。二营副营长立即带领6连战士投入战斗,马老所在的卫生班也穿过敌人火力封锁线,紧随其后进入阵地……</h3><h3></h3><h3> 上甘岭战役持续了一个多月”,主峰阵地一直在反反复复的争夺之中,由于敌人严密封锁,阵地上缺药少医,弹药也供给不足,伤亡极其惨重。马建春他们卫生队的成员,眼睁睁看着许多战士因伤口感染溃烂化脓,高烧不退、昏迷不醒,甚至无法得以救治而牺牲。他们只能在有限的条件下,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战友减轻痛苦。头顶飞机轰炸,地面炮弹袭击。昼夜连续作战,伤员一批批送来,他看着伤员们十分痛苦的样子,强忍住夺眶而出的眼泪,认真地帮他们清洗、上药、包扎伤口,遇到伤情严重的战士,更得不离左右,无微不至的照顾。帮牺牲的战友换下血水浸透的旧衣,仔细擦洗,整理军容,让他们干干净净保持尊严的上路……战场上,顾不得流泪,顾不得掩埋勇士的遗体,只有前仆后继,迎着敌人的枪炮,战斗!战斗!继续战斗!</h3><h3> 一场战斗结束,马建春所在的连队120人不畏生死,打的仅剩一人,卫生队二班13名战士,战后只剩下他和副班长俩人。头部、手部多处不同程度的负伤,当时,17岁的他咬紧牙关,强忍着剧痛,愣是不喊疼,不掉泪。血与火的淬炼,他已经把自己当成了丝毫不可侵犯虎狼之体,钢铁之躯。敌人的子弹,打不垮一个战士的意志,战友的牺牲却令他肝肠寸断。他是在阵地上听说英雄黄继光牺牲消息的,擦干眼泪,继续投入战斗,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消灭敌人,给死去的战友报仇!</h3><h3> 还记得第一次与黄继光相遇的情形,一场战地救护中,他们擦肩而过。后来,他们曾经在一个防空洞里一起看苏德战争中苏联红军战士舍身堵枪眼的电影。很长一段的时间,那幕惊心动魄的镜头,一直在脑海中萦绕,且已幻化作上甘岭阵地上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眼前重叠…… 那,是血与火的搏击,是刀光剑影的厮杀。那不就是英勇无畏的黄继光吗?战场上,他主动请命去炸毁敌人的火力,千钧一发之际,英勇无畏的他拿自己的胸膛死死的堵住了敌人疯狂叫嚣的火力点。他身体力行,以英雄的形象,用自己鲜活的生命,践行了一个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崇高而伟大的誓言。</h3><h3> 战友情,情深义重;战友爱,亲如兄弟!作为英雄黄继光的战友,他自豪!</h3><h3> 和马建春叔叔同年参军的张德成老人,也是长治人。1947年参军入伍,第二年光荣入党。当过民兵站过岗,解放全国渡过江。一等功背后负过伤,入朝战斗冲在先。</h3><h3> 一次随134团指挥部在风雨交加的夜晚急行军,火速前往角屹峰。群山环绕中的角屹?山高林密,炮兵车马通行受阻,战士们只能将炮拆卸下来,肩扛手抬,与步兵一道翻越山峰,艰难前行中,还得躲避,冲破美军封锁线的机枪、战斗机、照明弹,才能到达我军的前沿阵地。在一条无名山沟里,敌我双方不到百米的遭遇战,殊死搏斗,战士们都杀红了眼。张老说,战争太残酷了,反复多次的战斗,每每都打成了血染沙场的拼刺刀……</h3><h3> 马老的舅父, 134团团长段成秀爱兵如子,情同手足。一次他亲眼目睹了我军后勤部队前往驻地运送粮食和弹药的途中,在朴达峰北边山沟中,被美军炮弹击中,数名战士负伤倒下,牺牲生命。他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只有擦干眼泪,继续战斗。</h3><h3> 上甘岭战役的第二阶段,也就是最艰难的坑道斗争阶段,比阵地战更为艰难。敌人利用有利地形对我15军坑道采取筑垒封锁、石土堵塞、轰炸爆破、断绝水源、施放毒剂和烟熏等毒辣手段,妄图在短时间内消灭我坑道中的志愿军。</h3><h3> 当时,一位在坑道里呆了20天的15军45师摄影员亲眼目睹,坑道里被炸得一直掉土,没有任何亮光,空气混浊不堪。大小便不能及时处理,烈士的遗体不能及时掩埋,硝烟味、硫磺味、血腥味、屎尿味弥漫在坑道里,令人窒息。最缺的是水,压缩饼干根本就咽不下去。有的时候甚至要喝尿,但因没水喝,尿也很少……战士在坑道中能接到岩石上滴下的水就谢天谢地了。</h3><h3> “谁能送进坑道一个苹果,就给谁立二等功!”这是上甘岭战役坚持坑道战阶段的立功标准。两个高地的各个坑道,距五圣山主峰最近的地方仅500米,最远也不过1000多米,但要通过10道封锁线。即使到了坑道口,要进去也很难,每走一步,都可能流血牺牲。派去一个班,活着进坑道的只有三分之一,为送一壶水,甚至要付出几条生命。15军后勤部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组织机关和部队靠“匍匐运输”“接力运输”等方式,将3万发迫击炮弹和大量食品、物资送入坑道。整个上甘岭战役运输人员伤亡就达1700余人,占我军整个伤亡人数的14%。</h3><h3> </h3><h3> </h3><h3> </h3> <h3> 坑道战,是战争史上的奇迹。我们的战士就是这样以坚定不移的信念和革命军人的优秀品质战胜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135团七连在坑道里七天缺水,当运输员刘明生将路上拾到的一个苹果送给连长张计法时,张计法又交给了步话员,步话员忍着干渴,又将苹果传给一个重伤员。一个苹果在坑道里转了一圈,又完整地回到连长手里。连长流着泪,带头咬了一小口,再往下传,每人都只咬一点点,一个苹果在坑道里转了两圈才吃完。后来《上甘岭》电影和教科书里都反映了这个真实动人的故事。我军为什么能够守住五圣山,为什么能够坚韧不拔地抵挡住那么多次敌人猛烈的攻势?一个苹果的故事——真真切切的告诉了我们答案。</h3><h3> 战场上,战斗打得激烈,伤员救护也会紧张忙碌。男兵护理伤员还算方便,印象至深的是那位名叫王清珍的女战士,她是一个铁路工人的女儿,年仅十七岁,在五圣山后面的坑道病房,她一人护理二十多个重伤员,喂饭、换药、洗绷带,还要背伤员出洞解大小便。有个伤员嘴巴化脓,不能咀嚼,她先把饭嚼烂,像大人喂孩子一样一口一口地喂到战友的嘴里。电影《上甘岭》中那位在坑道里为重伤员深情歌唱的女卫生员——王兰的原型就是当年的战斗英雄、二等功臣,原空降兵部队卫生处副处长王清珍。战争的残酷,让战士们更加思念祖国亲人。那时候,唱歌不仅释怀,也是一种鼓舞士气的方法……</h3><h3> 老人断断续续的回忆着,他说,在朝鲜作战待了整整两年零3个月,类似这样那样的事情,几乎天天发生。每每想起当时的情形,心情总是久久不能平静。记忆中有疼痛,也有泪水,那是因为看到身边的战友负伤、牺牲。记忆中,有自豪,也有欢笑,那是我军取得胜利后的喜悦。</h3><h3> 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部队涌现了大量的战斗英雄和功臣。其中,有以身体堵塞敌人机枪眼,为冲击部队打开道路的特等功臣、特级英雄黄继光;有双腿被打断仍坚持指挥战斗,在最后一口气时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滚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特等功臣、一级英雄排长孙占元;有新战士胡修道,在全班战友伤亡的情况下,一人坚持阵地战斗,英勇机智地击退敌军40余次冲锋,毙伤敌人280余名,守住了阵地,立特等功、获一级战斗英雄称号;有战斗中身受重伤,在生命的最后一息,用自己的身体连接被打断的线路,保证了指挥联络畅通,立特等功、获二级战斗英雄称号的通信英雄牛保才。除了他们还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英雄人物。</h3><h3> 老人深情的感叹道:在那血与火的年代,仅我们15军就涌现出了三等功以上各级战斗英雄共12347人,英雄集体200余个。在43天中,拉响手榴弹、手雷、爆破筒与敌同归于尽,舍身炸地堡、堵枪眼的烈士留下姓名的就有38位之多!其中就有志愿军特级英雄黄继光,一级英雄邱少云,二级英雄王彦林,英雄战士王仕佑,苗族英雄龙世昌,神炮英雄康章洪,上甘岭英雄第八连等英勇杀敌的个人英雄与集体。志愿军的热血染红了上甘岭的高地,正如指挥若定的军长秦基伟向上级首长保证的“十五军就是打得只剩一个人,也要保住阵地!”事实证明,15军的将士打出了军威国威,为祖国和人民争了光!</h3><h3> 上甘岭的精神成为一代人学习的榜样,也激发当年许多艺术家以上甘岭为素材,创造出许多有如《打击侵略者》、《英雄儿女》等脍炙人口的好作品。</h3><h3> 1953年6月16日上午,军长秦基伟在中南海丰泽园菊香书屋,接受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主席微笑着说:“上甘岭打得很好。上甘岭战役是个奇迹,它证明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骨头比美利坚合众国的钢铁还要硬。这个奇迹是你们创造的。”</h3><h3> 时隔30余年,秦基伟怀着无比沉重的心情重回上甘岭。崇山峻岭还在,先烈已化英魂。1986年8月的一天,他一下飞机,就做了两件让周围人感动不已的事。他先登上了597.9高地,向着英雄黄继光牺牲处的石碑,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他又向东边的537.7高地北山默哀致敬,向长眠在那里的志愿军战士表达了深切的哀悼和敬意。</h3><h3> 烽火遥远,硝烟散尽。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祖国繁荣富强。追忆上甘岭,缅怀战友情,马建春老人感叹自己在一次次惊险的战斗中化险为夷,能够很幸运地活着享受人生,他知足常乐甚感欣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