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金刚川》有感

治愈系…

<p> 最近刚刚结束课文《桥》的学习,在分析标题为何以桥作为本课的标题时我尝试用换题法。课文涉及到党支部书记老汉和小伙子(老汉的儿子)的事,那我能不能把标题换成老汉和小伙子或者父与子,学生也纷纷讨论起来。以前我们在学习小说体裁的课文时,标题通常都是以故事主人公的名字来作为标题。今天学的课文却不一样,那肯定有它特殊的含义。我继续引导着学生去探索,后来陆续有学生反馈:“桥不仅仅指的是课文中那座窄窄的木桥,更多的可能是老汉的一种舍己为人的精神。窄窄的木桥可能会被洪水冲垮,但像老汉那种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精神却化成一座永不坍塌的生命之桥。</p> <p>  《金刚川》是一部反映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受之前电影《八佰》的影响,我最近迷上了这种规模宏大、感人至深的红色电影。电影结构引人入胜,同一个故事背景用三个分片段来展示,多元化层层递进。</p><p> 第一个片段是“士兵”,平均年龄在十七八岁左右,服从命令,勇往直前。用小胡的话来说,人人不怕死,心中只想着快速过桥,到达战场,把美国人赶出去。尽管每个士兵都想战斗在前线,多杀几个美国兵给兄弟们报仇,但关键时刻依然是服从命令听指挥,配合工兵连抢修木桥。美国侦查机无休止的干扰和破坏,轰炸机三番五次的用榴弹炮和延时炸弹进行轰炸。可是这群士兵们就像蚂蚁一般,打不倒也踩不死。以顽强的毅力和勇敢无畏书写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p><p> </p> <p>第二个片段是“对手” ,以美军侦察机的飞行员和我军高炮射击手的对决来展开的。这次真的被张绎的演技给折服了,部队出身,十年兵龄,将军人的那种永不服输的劲演绎的淋漓尽致。战场上不是朋友就是敌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深谙这一道理的双方对手彼此成就,当美军飞行员摘下军帽,拿出牛仔帽带上时,我想这也是超越国界,抛开战争的一场较量,一场作为对手的真正的较量。</p> <p>最让我感动的片段应该是最后的“桥”,也是一座窄窄的木桥,一次次的轰炸,一次次的抢修。凌晨六点马上就要到了,主力部队如果还没抢渡成功,那后果不堪设想。这场关乎人民的保卫之战,只可胜不可败。与其说是抢修木桥,倒不如说是抢渡时间。最后的关头是人与人搭成了一座人桥,就像国歌里唱的“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踏上人桥,主力部队们抢渡金刚川。震撼人心的往往都是现在所缺乏的,不常见的。</p> <p>冒着枪林弹雨出发</p> <p>轰炸一刻不停歇</p> <p>延迟炸弹被引爆</p> <p>抢渡金刚川</p> <p>用血肉之躯筑起人之桥</p> <p>我想我又多一分爱这美好的世界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