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菜乐(五十七)

陆剑岐

<p>  严家阿姐今年八十三、老伴秀荣哥八十九。秀荣哥从邬桥手工业社退休、本是竹匠。</p><p> 竹匠不分行当、这并非竹匠全能。恰恰相反,任何一个竹匠会制作的品种并不多,有的甚至只会做一两样。</p><p> 做非篾编类竹器的,有的专做竹椅、竹凳、竹榻等坐睡之器;有的只做菜柜、蒸架、筷笼或其中一种;有的只会削竹扁担或竹筷;还有专门用熨竹技术,把新鲜的长竹子在稍弯处用火熏软后的拉竹匠。</p> <p>  竹器的大宗货是篾编类。这类竹匠也大多专做部分产品。有的只做粗糙的土筐、谷箩、草篮、畚箕等农具。有的只编较光洁的蚕匾、晒匾和各式竹筛。有专编菜篮、饭篮、蒸笼等厨房用品。</p> <p>  儿时,常有游走江湖的编篾席竹匠,我家也请此竹匠师傅编过凉房。但见他用一把锋利的劈篾刀从竹子上取下一条条薄薄的竹片。编席时,人蹲在地上,双手快速地编织着。几小时后,好似魔术师一般,一张平滑、散发着竹子清香的凉席呈现在眼前。</p> <p>  多各种形状的竹篮。其中一种长方体形,四周成圆角、人们称之为“杭州篮”。也许原产地为杭州,也许为沾一点“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喜气。</p><p> 那个年代,乡下人到镇上买东西叫“上镇”。手挎着杭州篮上镇,来时空空,返回时满载而归。洒下一路满足,成了一道流行的风景线。</p> <p>  人说:“年轻真好,年轻人风华正茂、意气风发、体格健壮。老年暮途,日落西山、体弱精竭,有的毛病缠身。”几年前秀荣哥脑冲血,瘫了下肢、不能独立行走。坐轮椅,严家阿姐推着他去公园走走。</p> <p>  镇西有公园,由原林场改建。面积大,但少了园林的标配。镇中有《牡丹文化休闲广场》,面积不大。但精心设计、布局,多设施、更具园林风貌。地砖铺道、通径迂迥。绿树高耸、草坪碧翠……</p> <p>  中央是圆形下沉式舞池。清晨,有人练气功、打太极拳、跳扇子舞。晚上,音乐悠扬。十几、几十个人首尾相接,随着节奏翩翩欢舞。白天,大人环池而座、小孩欢奔追逐,成了令人神往的乐园。</p> <p>  舞池北侧有《博爱廊》、南侧有《健康廊》。水泥柱子、水泥上横梁、水泥长椅。说是廊、实为凉棚。盛夏季,青藤密布、绿叶厚笃重迭,棚下一片荫凉。</p><p> 靠外侧,南北各有一座无名亭,四柱、美人靠、四面斜坡顶。看似欠隽秀,沉稳、实用。凄凄青草簇拥、大树枝叶掩拂,却有一番神韵。</p> <p>  令人称奇的是,环绕着舞池栽了六棵银杏树。银杏是银杏科、银杏属植物。乔木,高达40米,胸径可达4米。可想而知,几十年、上百年后,此处该是何等恢宏的气势啊!</p> <p>  北边的黄山栾树高高耸立。团团簇簇的花儿盛开着,似皇后顶上的饰品、特别地雍华富贵。 园内有体锻设置、有法制宣传专栏,多了一种功能、多了一道道美景。</p><p> 人们身处《牡丹文化休闲广场》,多了一份放松、多了一份怡情雅趣。对秀荣哥而言,更多是疾病伤身的无奈与无助。神志尚清醒,他认得我、能与我简单交流。</p><p> </p> <p>  如今,秀荣哥属老年痴呆。不认得外人、不认得儿女,只认得严家阿姐。大小便不能自禁、包了一次性尿布。</p><p> “他神志糊志、脑子不清爽。大便用手挖,台子、椅子、墙壁上到处抹!”严家阿姐怨透。</p> <p>  八十三岁伺候八十九岁,严家阿姐苦煞。她是生活的强者,忙里偷功夫去菜田劳作。</p><p><br></p><p><br></p><p>作者:陆剑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