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海无涯,“学”无止境——记盘溪中学数学组教研活动

门前一棵李子树🌴

<p class="ql-indent-1">“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学没有终点,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起点。</p><p class="ql-indent-1">为了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夯实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2020年10月22日—23日丽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缙云县教育局教研室来我校指导数学教学工作。</p> “数”海无涯 乘风破浪 <p class="ql-indent-1">10月22日上午第一堂课由李群花老师在九(7)班执教《圆周角》。李老师教学经验丰富,结合班级学情因材施教,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循循善诱,从旧知迁移到新知,使学生深刻理解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形成基本的计算技能。</p> <p class="ql-indent-1">第二堂课由徐小佳老师在七(5)班执教《立方根》。徐老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激发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徐老师将希沃授课助手融入教学课堂,将学生的典型错误及时反馈并纠正,打破传统“一言堂”的单向教学模式。</p> <p class="ql-indent-1">第三堂课由李珠燕老师在七(3)班执教《立方根》。学生人手一台平板,李老师利用平板充分展示了高科技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李老师工整的板书也让教学过程层次更加清晰,重难点更加突出,使学生对立方根的理解更加深刻。</p> <p class="ql-indent-1">第四堂课由黄建丽老师在九(9)班执教《圆心角(2)》。黄老师采用先学后教的课堂模式,对本节课进行“先学”的有效设计和“后教”环节的落实,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独具特色的讲课技巧,恰当有效的方法,使整节课充满了魅力。</p> <p class="ql-indent-1">10月23日上午第一堂课由张礼敏老师在八(9)班执教《探索勾股定理(2)》,第二堂课由王丽汝老师在九(3)班执教《圆心角(2)》,第三堂课由田亦杰老师在八(7)班执教《探索勾股定理(1)》。到场的老师和教研员们认真地听课,细心地观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深入课堂,对学生进行指导与鼓励。</p> <p class="ql-indent-1">第四堂课由黄超老师在七(1)班执教《实数》,无理数这一概念比较抽象,黄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素材,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凸显无理数产生的现实意义和价值。黄老师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使学生在实践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p> “学”无止境 共同成长 <p class="ql-indent-1">市教研员田用杰老师和县教研员汪锦鸣老师听了数学组8位老师的数学课,内容包括七年级的代数和八九年级的几何。课后,两位教研员与我们进行了交谈,为我们做了反馈和指导,在肯定每一位授课老师优点的同时也给出了其建议。</p><p class="ql-indent-1">两位教研员对我们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交流与总结:</p><p class="ql-indent-1">(1)对比新老教师的同课异构课堂,老教师的板演更加规范,尤其是代数的计算,规范板演给学生做示例,教学效果会更好。</p><p class="ql-indent-1">(2)加强对教材的理解。以立方根为例,横向比较,要重视立方根的定义、表示、求解;纵向比较,要结合平方根的特点进行比较学习。</p><p class="ql-indent-1">(3)加强对教材的处理,对定理进行设计性的强调。在一系列数的基础上归纳性质,让性质自然而然的发生,代数的计算不适合去套去记。</p><p class="ql-indent-1">(4)数学知识的产生方式有抽象和具体,对数量的把握比对数量关系的把握简单,所以要用具体的数量得到关系。具体的东西比抽象的东西容易把握,用具体材料去理解定理。</p><p class="ql-indent-1">(5)发挥集体备课的力量,追求教学艺术。</p><p><br></p> <p class="ql-indent-1">两位教研员对授课的年轻教师单独进行交谈和分析,年轻教师谦虚受教,受益匪浅。教研员的指导,也加深了年轻教师们对课堂教学的思考。</p><p class="ql-indent-1">“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很远。”教师个人的成长,离不开整个集体的研讨、分享。让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今日厚积存法,来日薄发有道!</p> <p>文字:李拉洁</p><p>图片:数学组</p><p>审核:王秀颖</p>

老师

教研员

学生

堂课

执教

教学

立方根

课堂

教师

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