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被誉为“国家名片”,除了邮政功能外,还有多种附加功能。在数字信息化的新时代,随着传统通信手段的式微,邮票的邮政功能也在弱化。而在另外一方面,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邮票在传播精神文明方面的作用却丝毫没有降低,宣传对国家发展、民族振兴有过巨大贡献的各个领域著名人物,依旧是邮票发行的一项重要使命。那些荣登国家名片的著名人物,他们的历史功绩理应受到国家的特殊褒奖,同时也应该得到人民的广泛了解与尊重,他们的榜样力量将长久成为提高全民素质,推动国家发展的一股强大能量!<br><br> 在中国众多人物系列邮票中,《中国现代科学家》系列是一个重要的邮票选题。“中国现代科学家”纪念邮票入选对象的遴选原则有四点:一是近百年来在我国科学技术发展上作出了卓越贡献和有重大成就,并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威望的科学家;二是须为已去世的科学家;三是兼顾各学科领域;四是优先考虑曾担任过中国科协主席和副主席的科学家。<br> 《中国现代科学家》纪念邮票(1-6) 《中国现代科学家》纪念邮票(7) <p> 自1988年至2016年的28年间,这个系列已经发行过七套邮票,分别纪念30位现代科学家,他们是:李四光、竺可桢、吴有训、华罗庚(第一套),林巧稚(女)、侯德榜、丁颖、张钰哲(第二套),熊庆来、汤飞凡、张孝搴、梁思成(第三套),梁希、茅以升、严济慈、周培源(第四套);贝时璋、钱学森、侯祥麟、钱三强(第五套);王淦昌、赵九章、郭永怀、邓稼先、朱光亚、王选(第六套);丁文江、金善宝、叶企孙、叶笃正(第七套)。这七套邮票共计表现了30位著名科学家的不朽形象。</p> 《中国现代科学家》纪念邮票(8)<div><br><div>2020年9月19日,中国邮政发行了《中国现代科学家》系列的第八套邮票,邮票图名分别为:王大珩、黄昆、于敏、陈景润。至此,共有34位杰出科学家形象荣登中国”国家名片“。</div></div> 《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纪念邮票(2011.4.24发行) 值得注意的是,在已经登上国家名片的这34位科学家中,有21位与清华大学有关,这无疑也是对百年清华为国家的人才贡献增添了一个注解,是一件令清华人倍感光荣的事情。这21位科学家所涉及的学科领域包括:数学、物理、核物理、天文、气象、化工、建筑、桥梁、航天、原子能、光学,按照邮票发行的顺序,他们分别是:竺可桢、吴有训、华罗庚、侯德榜、张钰哲、熊庆来、梁思成、茅以升、周培源、钱学森、侯祥麟、钱三强、王淦昌、赵九章、郭永怀、邓稼先、朱光亚、叶企孙、叶笃正、王大珩、黄昆。尽管这21位科学家与清华之间的渊源各有不同,或是受过水木清华的恩泽,或是经过西南联大的艰苦岁月,抑或是对清华的发展做出过特殊贡献,总之都与清华百年历史密不可分,都是清华人的杰出代表。以下将按照他们在邮票上出现的顺序加以逐一介绍。 <b>1.竺可桢(1890.3.7—1974.2.7)</b><br><br> 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1910年参加清政府“游美学务处”主持的全国考试,以第28名的佳绩,考取第二批“庚款”直接留美资格。之后在美国接受清华“驻美留学生监督处”的管理长达8年,并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并担任浙江大学校长13年之久,被尊称为中国高校的“四大校长”之一,是我国现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奠基人。2012年8月,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将台湾鹿林天文台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224888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竺可桢星”。<br> <b>2.吴有训(1897.4.26—1977.11.30)</b><br><br> 江西高安人,物理学家、教育家。1920年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南京大学)毕业后留美,1926年获得芝加哥大学博士,并以精湛的实验技艺为验证现代物理学理论中的“康普顿效应”做出很大贡献;1934年起长期担任国立清华大学物理系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包括西南联大),直到1945年10月担任中央大学校长。在这段长达20年的时间里,他培养过王淦昌、钱三强、钱伟长、彭桓武、郭永怀、王大珩、何泽慧、林家翘、杨振宁、朱光亚、邓稼先等一批后来享誉国际的著名物理学家,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近代物理学研究奠基人!<br> <b>3.华罗庚(1910.11.12—1985.6.12)</b><br><br> 江苏金坛人,数学家、教育家。1931年被破格录取进入国立清华大学,师从熊庆来等大师,受到特殊培养,1933年破格提为助教,1935年升为讲师,1936年被选送英国剑桥大学深造,1938年回国后任西南联大教授。他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复变函数论等多个基础数学领域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并取得多项世界级水准的研究成果,在国际数学界享有很高声誉。<br> <b> 4.侯德榜(1890.8.9—1974.8.26)</b><br><br> 福建闽侯人,化工学家。191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以十门功课1000分的成绩被保送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科学习,1918年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并获得博士学位。1921年回国后就一直从事化学工业,钻研化工技术。他一生在化工技术上有三大贡献。第一,揭开了“苏尔维法”制碱的秘密,打破了西方人对制碱技术的垄断;第二,创立了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工艺――侯氏制碱法;第三,发展中国的小化肥工业,推动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他为中国化学工业进步所作的杰出贡献在世界化工领域同样得到充分认可,是英国皇家学会、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和机械工程师学会的荣誉会员。<br> <b>5.张钰哲(1902.2.16—1986.7.21)</b><br><br> 福建福州人,近代天文学家。1919年考入清华学校,1923年毕业后赴美留学,之后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硕士,美国叶凯士天文台天文学博士。他在1928年发现1125号小行星,命名为“中华”。此后长期致力于小行星和彗星的观测和轨道计算工作,他与所领导的行星研究室发现了许多以往星历表上没有记载的小行星和以“紫金山”命名的三颗新彗星。他是我国近代天文学理所的奠基人之一。1978年8月,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将哈佛大学天文台1976年10月23日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第2051号的小行星,命名为“张(钰哲)星”(Zhang),以表彰他对现代天文学发展的功绩。<br> <b>6.熊庆来(1893.9.11—1969.2.3)</b><br><br> 云南弥勒人,数学家、教育家。1911年起在云南省高等学堂学习两年后出国留学,1920年获法国巴黎大学理学硕士学位,在“函数理论”领域造诣很深。1931年在任国立清华大学算学系系主任时,发现并破格培养了著名数学家华罗庚。1966年以前,在70高龄时又培养出数学家杨乐和张广厚。他亲手创建了近代中国三所大学(国立东南大学、清华大学、云南大学)的数学系,担任过东南、清华两个大学数学系主任和云南大学校长,成为中国近代“桃李满天下”的著名教育家。<br> <b>7.梁思成(1901.4.20—1972.1.9)</b><br><br> 广东新会人,出生于日本,梁启超的长子,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学家。14岁考入清华学校,1923年毕业,1924年去美国留学。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哈佛大学研究院肄业。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1946年起一直担任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培养了一大批建筑界的骨干人才。曾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以及人民英雄纪念碑等主要项目的设计工作,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以及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br> <b>8.茅以升(1896.1.9—1989.11.12)</b><br><br> 江苏镇江人,桥梁学家、教育家。1916年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今西南交大)毕业后,考取清华“庚款”专科留学生资格赴美留学,在美国接受清华“驻美留学生监督处”管理长达5年。1921年他获得卡内基•梅隆大学理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后回国。1933年主持建造了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公路、铁路两用桥梁——杭州钱塘江大桥。一生中担任过五所大学的教授,两所大学的校长、两个学院的院长,为中国桥梁工程实业培养了大批人才,为中国在世界工程技术领域赢得了巨大荣誉,被誉为“中国现代桥梁之父”。2006年1月,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将北京天文台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18550号的小行星永久命名为“茅以升星”。<br> <b>9.周培源(1902.8.28—1993.11.24)<br></b><br> 江苏宜兴人,物理学家。1919年考入清华学校,1924 年被清华选派去美国留学,1928年获得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理学博士学位,1929年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1936至1937年在美国参加爱因斯坦领导的“广义相对论”讨论班,并进行相关的研究。1947年后继续担任清华大学教授,并出任过清华大学教务长和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建国后担任过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和中国科协主席,是我国近代力学、理论物理学研究的奠基人。<br> <b>10.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b><br><br> 祖籍浙江杭州,生于上海,应用力学家、航天与系统工程学家。1934年考取清华公费留美生,以后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的航空硕士学位和加州理工学院的航空和数学博士学位,成为世界著名的优秀科学家和火箭专家。1955年冲破重重阻力回国,之后于1957年创办了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研究班。2009年清华大学筹备“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时,钱学森欣然同意以自己的名字命名“钱学森力学班”,为祖国培育更多拔尖创新人才。他是中国空间技术、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的奠基人,被誉为“两弹一星元勋”和“中国航天之父”。2001年12月,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将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3763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钱学森星”。<br> <b>11.侯祥麟(1912.4.4—2008.12.8)<br></b><br> 广东汕头人,石油化学工程学家、燃料化工学家。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化学系,抗日战争时期投身抗日救亡活动。1944年留学美国,就读于美国卡乃基理工学院化学工程系,并获博士学位。1950年回国就任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兼燃料研究室研究员,为中国石油工业培养了一批骨干技术人才。1978年4月任石油工业部副部长兼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院长。他是中国炼油技术的奠基人,为中国实现油品自给和石油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1986年,获得“恩里科•马泰伊国际科学技术奖”(意大利),1996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香港)。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国际永久编号为236845号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侯祥麟星”。<br> <b>12.钱三强(1913.10.16—1992.6.28)<br></b><br> 浙江湖州人,核物理学家。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是物理学家叶企孙、吴有训、周培源等人的学生。1937年考入居里夫人创建的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并于1940年获博士学位。1948年回到清华大学任物理系教授。1950年起牵头成立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从此成为中国原子能事业的主要奠基人,为中国核物理事业培养了一批骨干人才,为发展中国的“两弹一星”贡献了全部智慧与精力,被誉为“中国原子能之父”。2003年10月,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将北京天文台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25240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钱三强星”。<br> <b>13.王淦昌(1907.5.28—1998.12.10)</b><br><br> 出生于江苏常熟,核物理学家、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3年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1934年回国任教。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1961年开始参加核武器研制工作,隐姓埋名。1964年,他独立地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实现核聚变的设想,是世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的创始人之一。王淦昌参与了中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是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曾荣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等奖项,也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2003年9月,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将北京天文台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14558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王淦昌星”。<br> <b>14.赵九章(1907.10.15-1968.10.26)</b><br><br> 祖籍浙江吴兴,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地球物理学家和空间物理学家,大气科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10月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他对大气科学、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倡导和开拓中国地球科学数学物理化和新技术化的先驱。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先后创立了不少地球科学研究机构,并开辟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对中国地球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也是中国动力气象学的创始人,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现代地球物理科学的开拓者,曾担任中国科学院卫星设计院院长。1999年9月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7年10月,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将国家天文台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7811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赵九章星”。<br> <b>15.郭永怀(1909.4.4—1968.12.5)</b> <br><br> 山东荣成人,空气动力学家。1938年考入西南联大,师从周培源教授。1940年留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1941年转入美国加州理工大学,成为航天工程学家冯•卡门的弟子。经过苦心钻研,郭永怀拿出了震惊世界的重要论文《跨声速不连续解》,破解了声障这个世界难题,他也因此跻身世界知名科学家行列。1956年,郭永怀依然返回祖国,投入新中国尖端科学研究工作,致力于高超声速流体力学、电磁流体力学和爆炸力学等领域的深入研究,成为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1957年初,为了适应经济与国防建设的需要,培养新兴科学技术中有关力学及计算数学方面的专业人才,在钱学森先生的倡导下,中国科学院和清华大学联合成立了工程力学研究班。郭永怀先后担任副班主任、班主任,并亲自讲授《流体力学概论》《边界层理论》课程。该研究班共培养309名毕业生。其中大多数成为我国力学学科科研和教学的学术带头人,为学科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1959年后,郭永怀全身心投身中国核武器研制事业,成为该领域的核心人物之一。59岁时因飞机失事壮烈牺牲,成为以身许国的“两弹一星元勋”。1999年9月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8年7月,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将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212796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郭永怀星”。<br> <b>16. 邓稼先(1924.06.25—1986.7.29)<br></b><br> 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核物理学家。自幼随父母生活在清华园,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8年开始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两年后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回国后,始终工作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最后积劳成疾,英年早逝!他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成功领导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四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9年9月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br> <b>17. 朱光亚(1924.12.25—2011.2.26)</b><br><br> 湖北武汉人,核物理学家。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50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主要从事核物理、原子能技术方面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1950年代末,开始负责并组织领导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究、设计、制造与试验工作,参与领导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国防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组织领导了禁核试条件下中国核武器技术持续发展研究、军备控制研究及武器装备发展战略研究等工作,为中国核科技事业和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是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吉林大学物理学创始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工程科学界支柱性的科学家““中国科技众帅之帅”。2004年11月,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将北京天文台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10388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朱光亚星”。<br> <b>18. 叶企孙(1898.7.16-1977.1.13)</b><br><br> 上海人,物理学家、教育家。他是“清华学堂”的首批学生,1920年获芝加哥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23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4年回国后,历任国立东南大学副教授、清华大学教授,1926年创立清华物理系并担任首任系主任,1929年创立清华大学理学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毕生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对开拓、促进我国物理学及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培育科学技术人材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所提倡的教育思想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叶企孙秉承的教育思想是清华历史乃至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称他为“中国物理学界的一代宗师,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毫不为过。<br> <b>19. 叶笃正(1916.2.21—2013.10.16)</b><br><br> 生于天津,祖籍安徽安庆,气象学家。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理学院,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8年11月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1950年10月回国投身新中国气象事业。他在早期科学研究中对大气环流和长波动力气象学理论的建立有着重要贡献,创立了大气长波能量频散理论;20世纪50年代后开拓了大地形热力作用研究和青藏高原气象学,对大气风场和气压场的适应理论研究作出重要贡献;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他积极组织并领导我国开始气候变化的研究,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开拓者。他是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曾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职务,2005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并曾获得世界气象组织最高奖——第48届国际气象组织奖,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现代气象学的主要奠基人”。2010年5月,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27895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叶笃正星”。<br> <b>20.王大珩(1915.2.26—2011.7.2)</b><div><b><br></b> 出生于日本东京,祖籍江苏吴县,应用光学家。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考取留英公费生,先后在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谢菲尔德大学学习光学并进行有关光学玻璃的研究。1948年5月回国,1949年参加创建大连理工大学,任应用物理系主任。1952年中国科学院仪器馆(长春光机所)在长春成立,他被任命为馆长、所长,为发展中国应用光学研究及光学仪器制造做出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光学之父”。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他还是呼吁成立“中国工程院”的倡导者之一,1994年被中国科学院推荐并当选为第一批工程院院士之一。1999年9月获得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追授其“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863’计划的主要倡导者”。2002年3月,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将北京天文台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17693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王大珩星”。<br></div> <b>21. 黄 昆(1919.9.2—2005.7.6)</b><div><br></div><div>浙江嘉兴人,出生于北京。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中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奠基人之一。194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1942年,考取西南联合大学理论物理研究生,导师为物理学家吴大猷。1951年,从英国学成后毅然归国,一生为中国固体物理学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是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0年7月,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将国家天文台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48636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黄昆星”。</div> 《清华大学建校一百一十周年》个性化专用邮票(2021.04.24) 透过邮票上这些著名科学家的鲜活形象,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他们身上表现出的不凡气质。他们虽然都是出生在清末民初的动荡年月,但在乱世之中仍旧心怀报国之志,在各自的不凡人生中成为“自强不息、振兴中华”的模范,在各自的学科领域中成为名垂青史的大师。与此同时,他们也为中国现代科学发展史、教育史留下了一段段脍炙人口的佳话。其中,叶企孙、吴有训联手打造清华物理系和理学院,与王淦昌、赵九章、钱三强、钱学森、朱光亚、邓稼先薪火相传,成就中国核物理科学发展空前绝后的科学家群体;周培源悉心指导郭永怀,为他日后成为中国核武器研制领军人物奠定坚实基础;熊庆来慧眼识珠,不拘一格培养华罗庚,造就一代数学大家的动人故事,更是成为清华园永远的传奇!<br><br> 2021年4月,清华大学迎来建校110周年重要节点。已经登上国家名片的这21位清华人是百余年来清华历史的缩影,他们与所有杰出的中国现代科学家一起,在济济一堂的“中国人才”星河中,永远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他们的功绩和精神,构成了远远超出学科和国界范围的巨大影响力,必将功昭历史,荫泽后人!这正是:<div><br> 邮票记载奋斗史,国家名片铭忠魂;<br> 中华科技群星烁,清华俊杰现方寸! <br><br></div><div> (2011.04初编,2020.10.23 续编,2021.05修订)<br><br><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