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泉”“南涅水石刻馆”“沁园春矿泉水生产”一日游__2020-10-24

先后不知…先后不觉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皇后泉”故事</b></p><p> 据地方史料记载,公元前158年,汉代王皇后由名将李广护送从晋阳回长安,途径此地临产,生下汉武帝。为躲避战乱,且身体虚弱、缺少奶水,遂在此地后泉村北部的山寨上暂居下来。因水源奇特,王皇后亲点凿水位置,组织部将分7处凿井,才有了今天涌淌千年的“七星泉”。王皇后也因饮此泉而身强体健、乳汁充盈,孕育了一代名君。</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出游通告</i></p> <p>一个转身</p><p>夏天就成了故事</p><p>一次回眸</p><p>秋天变成了风景</p> <p>皇后泉,位于伏牛山中段断凹地带,山上苍松翠柏,浓荫棘蔓,山间平地上晶莹澄碧的泉水日夜涌流。相传,汉文帝时窦皇后曾在这里产下皇子,此泉因此得名为:“皇后泉”。</p> <p>窦氏住过的驿寨叫_“皇后寨”,</p> <p>水出处的村叫_“后泉村”。</p> <p>水南的山峰叫_“清泉山”。</p> <p>皇后娘娘的泉水呀</p><p>“群主,</p><p>你直接上口合适吗?”</p> <p>不讲了</p><p>皇后群后都是后</p><p>有靠山有背景有格局</p><p>膜拜吧</p> <p>人这一生,山一程水一程,风一程雨一程,总有一些是无法实现的梦想,不管你如何牵肠挂肚地期许过,也总有一些是难以忘怀的时光,只能用文字来倾诉,用文字来祭奠。</p> <p>泉水流经的村叫_“漫水村”。</p> <p>皇后泉就属于这种大流量、高矿化度的优质泉水。后泉村有五个泉眼,相距不出10公里的元王村又有两眼,水质和皇后五泉不相上下,从位置上看,这七孔泉眼就如北斗星排列,人称“七星泉”。</p> <p>“七星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皇后王娡为改善当年此地缺水的问题,五天五夜在七处地方钻地打井,而这七处地方进行连线之后形似北斗七星,故此得名七星泉。</p> <p>据当地村民说,皇后寨上至今还生长一种防风草,不管山顶风有多大,皇后寨纤毛不动,也为昔日庇佑汉皇子而得。</p> <p>民间至今仍流传着</p><p>“皇后寨上开水眼,</p><p>暗流十里出后泉,</p><p>圣水长流福星照,</p><p>天上北斗落人间”的历史典故。</p> 参观沁园春矿泉水生产线 <p>沁园春矿泉水是世界500强企业山西晋能国际能源集团转型发展多元产业重点项目,总投资12亿元,生产设备采用世界组最先进的德国克朗斯公司生产线,属山西省重点项目。</p> <p><br></p><p><br></p><p>进入矿泉水厂区</p> <p>“只有五千九百八十岁的沁园春,</p><p>才能配的上你的阅历,</p><p>听的懂你的故事”,</p><p>怀揣着期待,</p><p>去参观“沁园春含锶矿泉水”基地。</p> <p>水源地介绍</p><p>沁园春矿泉水水源地处于太行、太岳山脉中心区域、上党盆地北沿、千里海河西源,位于沁县册村镇七星泉区域,取自400米以下三迭系砂岩层自涌泉,是国际公认盛产好水的北纬37°间的世界黄金水源带。</p> <p>矿泉水是取自地下深处的天然矿水,含有一定量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生理功能强,对人体有保健作用。而纯净水无任何矿物质,水质偏酸。</p> <p>富锶sr</p><p>锶是人体不可缺少的一种微量元素,锶的代谢过程锶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含量很少,所以需要饮用适量的矿泉水进行补充,5mg/L以下的含锶矿泉水,有益于人体健康,而又不会产生不良的作用。</p><p>1、锶对人体主要有促进骨骼和牙齿生长发育功能,促进少年儿童生长发育;</p><p>2、锶能减少人体对纳的吸收,有效预防三高及心血管疾病。</p><p>水中所含的“锶”元素能软化人体主动脉,与钙镁盐、硫酸盐等共同作用,极大缓解“三高”、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痛风引起的并发症.对于儿童青少年群体(锶可增强人体钙吸收,促进骨髂与肌体发育),对于脑力工作者和更年期群体(锶可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改善睡眠,减少钙流失)。&nbsp;</p> <p>沁园春矿泉水所在地山西沁县,属北方典型农业县,水土资源优势凸显,原生态环境良好,被誉为“千泉之县”、“北方水城”。</p> 午餐·休息 南涅水石刻馆 <p>40年前,著名山东青州龙兴寺窖藏佛像出土了。同年,山西沁县南涅水村也有着震惊世人的重大发现:村外一座十余米高的土丘内居然出土了上千件古代佛教石刻。现如今大部分出土文物珍藏于南涅水石刻造像陈列馆中。其中少部分是唐、宋时代的作品,绝大部分为北朝遗物。南涅水村距离沁县县城约60华里,如今虽然是地处偏僻的农村,当年却是贯通山西南北的交通要道。南涅水出土的大量北朝造像证明了当时佛教之盛行,寺院规模之宏大、石刻艺术之精美,这些都远超出人们的想象。</p> <p>盛名远播的南涅水石刻馆坐落在山西沁县县城西南一里多的笔峰山上。馆内各式各样的石刻让实践队员充满探索的乐趣。</p><p>据了解,这批石刻造像上自北魏永平元年,下至北宋天圣九年,积累了北魏、东魏、北齐、隋、唐、宋六个朝代的民间石雕艺术珍品。</p> <p>不愿端坐云间,就像花朵,不愿开在天空。迥异于皇家巨制民间自发把他们打造,这些佛陀,这些菩萨,这些罗汉,这些力士,这些天女,仿佛是每个人的老家,我们无比熟悉的那一部分——灶头的神灵,门前的古树,乡邻的絮叨,儿童的微笑,长者的叮咛。……他们呼出的气息,离我们如此之近,他们无言的话语,是奔跑在地底的雷霆。他们的存在,更令人笃信,坚定的信仰永远无法埋没。民间的力量,能创造永生。</p> <p>石刻馆陈列的单体造像和经幢。</p> <p>带有北朝晚期风格的单体佛造像。</p> <p>佛龛中表现的是《妙法莲花经》中的释迦佛和多宝佛。</p> <p>南涅水独有的石塔节,佛龛的雕刻显示出当时的建筑元素。</p> <p>精美的浮雕坐佛。</p> <p>石塔四面皆有精美造像。</p><p>1957年,山西省文管会在出土的石刻中清理复原出总计50余座石塔。石塔由四面都有造像的塔节上下叠加而成。一般五石相叠,通高四米左右,成方柱形,体量由下而上逐渐收分。部分石塔还保存着塔顶,其中的一个塔顶上刻有北魏孝武帝永熙二年(533)的题记,是其古老历史的确凿证明。从建筑的形式到雕刻的细节,石塔都堪称精品,而且带有浓郁的晋东南地方特色。</p> <p>石塔所用石块均为四面开龛造像的方形石块。石塔用石多者9块,少者5块。每块石的四周均雕佛龛、佛像和花卉图案。据已发现的塔型造像石块计算,可叠驿成200余座石塔。馆内有个体造馆1161尊(件),大的高2.45米,小的高尺许,千姿百态,是中国石雕艺术的珍品。还有文字造像碑50余通。除20通造像碑外,余皆为文字碑。其中馆藏《陶的珍刻》,为东晋陶渊明的手迹。清乾隆六年(1741),沁州人张孝捏任监察御史巡视江南,欣得陶渊明于东晋义熙十二年(416)给“云龙上人”之手书,其于武周圣历二年(699)为武则天所得。</p> <p>石刻是1957年在沁县城北30公里处的南涅水村出土的窖藏石刻,以出土地为名,称为“南涅水石刻”。馆藏文物收藏南涅水石刻造像2139件,还陈列沁县历代精美的石雕佛像、头像400余件和历代名人字画100余件。</p> <p>石刻馆南中北三院各抱地势,错落有致,其建筑风格为仿明清建筑,以中轴线坐北朝南分三所院落。即“群佛宫” “铜鞮碑林”“万象馆”。馆内设“碑林殿”“佛塔殿”“石峻殿”等,共有厅、堂、房、舍250间。</p> <p>中院称“群佛宫”,为宫廷建筑特色,大殿巍严,规制严谨。</p> <p>正殿陈列单体造佛像十余尊,有的高过三米,有的灵秀小巧,此外还展出“沁县石刻拓片展”,系统陈列沁县历代重要碑文拓片,是馆中精品。</p> <p>北院为园林建筑,建“铜鞮碑林”,收集陈列全县各处石碑、墓志铭200多块,其中,唐皮日休“文中子碑记”、宋“关侯庙碑记”等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p> 沁县西湖 <p>水,生命之源。在被誉为“北方水城,美丽沁州”的沁县以水为魂,耕读传家。山水相宜,钟灵毓秀,成为北方少有的旅游佳境。</p> <p>西湖的美,</p><p>美在山,</p><p>美在水,</p><p>美在山水相依。</p> <p>水连着城,</p><p>城依着水。</p> <p>小城近年来也崛起</p><p>一座座高层建筑</p> <p>垂柳依依,</p><p>高楼倒影,</p><p>游船飞鸟,</p><p>也是西湖的美。</p> <p>沁县水域面积广,每年冬春,都有成群结对的白天鹅迁徙途经沁县的湖泊,多则几百只,少则几十只,一般逗留两三天就向南飞走了。</p> <p>白天鹅对栖息地的水质要求很高,它们之所以选择在这里栖息越冬也反映了这片水域良好的生态环境。</p><p>《沁州古八景》中的《龟滩落雁》,其实就是写天鹅迁徙中路过沁县的</p> <p>人这辈子,</p><p>一定要活得有温度,</p><p>一心向阳,</p><p>无畏悲伤。</p><p>在变老的路上,</p><p>一定要变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