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又是一年国庆长假,后疫情期国外去不了,国内去哪儿?既要避开人多景点,又要玩得有意思,都说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若论地上文物之多,山西居全国之首,特别是元代之前的古建筑数量占到全国的七成以上,虽说我不懂建筑,更别说古建筑了,但是这些摇摇欲坠的世界遗产现在不去观赏,只怕今后只有远远看看的份了,就像我女儿说的,看一眼少一眼了啊。</h1><h1> 节日人多,我们采取小错锋的形式,在10月3日坐高铁从北京出发到太原,重走梁思成和林徽因当年的路线,开始了这场山西古建筑巡礼。我是一个无神论者,对宗教既不懂也不感兴趣,但是因为古建筑只有在佛堂、庙宇中才能上千年的保存下来,所以这次旅行也是一次古寺之行。</h1><h1> 山西这个省份,人们对它的印象只是停留在“煤炭”二字。实际上这是一个质朴而内涵丰富的省份,它拥有众多的珍贵的古建和壁画,这里曾是春秋时期的晋国,还曾拥有北魏的都城,这里留下了大量的人文古迹,展现着璀璨的千年文明。</h1> <h1> 在太原,我们通过女儿山西文旅部的一个朋友,从员工通道进入博物院,并跟随讲解参观了晋祠。</h1><h1> “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晋祠,是祭祀西周晋国诸侯姬虞的祠堂,供奉的是晋国的开国诸侯唐叔虞。</h1> <h1> 晋祠有三大国宝建筑,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这是献殿,它是金时期的建筑,是祭祀时陈列贡品的场所,最大特点是梁架结构简洁有力,单檐歇山顶,四周无壁,是殿亭结合的模式。因为无壁,四面透风,这是古人设计的天然冰箱啊。</h1> <h1> 第二大国宝建筑为鱼沼飞梁,鱼沼是方形水池,飞梁是上面的十字形石制桥面,如大鹏展翅,被梁思成评洵为可贵,是国内现存孤例,始建年代为宋代,好比是现在的立交桥。</h1> <h1> 这张俯视图就能很清楚看清十字桥梁了。</h1> <h1> 鱼沼飞梁后面,就是最宏大的圣母殿了,也是三大国宝建筑之最。它建于北宋,是为奉祀姜子牙的女儿、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的母亲邑姜所建。殿宇高峻升天、飞檐悬挑展开。</h1> <h1> 上梁遍布历朝历代的牌匾</h1> <h1> 殿外围廊柱子上的木雕蟠龙 </h1> <h1> 殿内供奉着四十三尊彩塑。主像是圣母邑姜,其余四十二尊是宦官、女官和侍女。圣母凤冠蟒袍,端坐在凤头椅上。侍女手里都拿着侍奉的东西。有的伺候饮食,有的负责梳洗,有的专管打扫,眉眼有神,姿态自然,塑工精美,是中国雕塑史上的精品。圣母殿的彩塑也是晋祠三绝之一。</h1> <h1> 这尊彩塑表情最为生动,解说员笑称为是当代的办公室主任。</h1> <h1> 晋祠三绝之二的是周柏,在圣母殿北侧,有一棵3000岁西周时期的龙柏,树干早已倾斜,却枝叶常青,静卧一旁,像只苍龙俯卧其中。</h1> <h1> 晋祠三绝的另一绝难老泉,据说这里就是晋水的源头,出自断岩层,终年涌水生生不息。泉上有亭,亭上悬挂着清代学者傅山写的“难老泉”三字。</h1> <h1> 井里还在冒水泡,是真是假就难说了啊</h1> <h1> 除了三宝三绝,晋祠还有唐碑亭,即“贞观宝翰”亭,亭内陈列着唐太宗李世民手书碑刻“晋祠之铭并序”,是李世民少见的书法作品。</h1> <h1> 金人台四尊铁人姿态英武,因铁为五金之属,人称之为“金人台”。</h1> <h1> 这尊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态威武,英姿勃勃,闪闪泛光,颇为独特。</h1> <h1> “对越坊”报答宣扬圣母的功德</h1> <h1> 晋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修建的,后来北宋年间为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殿堂。由于圣母殿修筑得十分富丽堂皇,再加上古代官员都要到圣母殿来献祭祈雨,圣母殿成了晋祠的主体建筑,而原来的这座唐叔虞祠倒反而退居次要的地位了。</h1> <h1>下午去山西博物馆</h1> <h1>霸气十足</h1> <h1>大厅穹顶</h1> <h1>镇馆之宝:鸟尊。</h1> <h1> 第二天离开太原,往五台山进发。途中路过阎锡山故居。</h1> <h1> 阎锡山,作为乱世民国历史上的风云人物,曾执政山西近四十年,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的太原武装起义,当选为山西大都督,开始步步经营,由一个偏僻山区省份的小军阀发展成为在全国举足轻重的地方实力派,势力所及,达到四省二市,控制了华北、京津,成为左右当时中国大势的重要人物之一。</h1><h1> 阎锡山旧居,始建于1913年前后。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才建成现在的规模。</h1><h1> 走进阎府大门,迎面可见照壁,正面为李一氓先生题写的“阎锡山故居”。</h1><h1> </h1> <h1> 照壁背面镌刻着孙中山先生书赠阎锡山的“博爱”手迹。</h1> <h1> 整个建筑群包括都督府、得一楼、上将军府、等大小共30余个院落,近千间房屋,总占地面积4万多平方米,为民国第一豪宅。耗资白银140万两。</h1> <h1> 房中有房,院中有院,青砖壁瓦,曲折连环,阎锡山的深宅大院以及在这里上演的的一幕幕历史,给这个大院披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h1> <h1><p> 按照攻略,遵循导航,来到洪福寺。到了吗?和一贯认知的寺院样貌差别太大了,不知这堵夯土墙后到底藏着什么?看到砖门上镶嵌青石板一块题刻“洪福寺”三个大字,酋劲有力,料想不会有错了,题头“道光巳酉秋日吉”落款“里人李达人书”。</p><br></h1> <h1></h1><h1> 寺庙坐北朝南,建在一个土台之上,土台周围用黄土夯成围墙,似乎与土台一体,仿佛天然成就的黄土城堡。 进门所见不大的院落,主殿为五进,亦不显得气派,中规中矩。</h1> 斗拱大气辉宏,屋顶为七檩六椽单檐悬山顶,有金代遗风。 <h1> 殿内墙角的简介,看来地上文物大省的盛名不是白得的,这样的国宝级的塑像殿堂,却只配制这么简陋的解说牌。</h1> <h1> 洪福寺大殿内的宋代彩塑是该寺的典型代表,也是五台山地区寺庙彩塑的瑰宝。正殿佛坛上现存九尊宋代彩塑,极富现实感,生动感,不愧为世间少有的佳品。(每个寺庙都不允许拍照,我这是偷拍来的哦)</h1> <h1> 有评语道:纵观洪福寺彩塑,布局组合巧妙合理,排列适度,人物造型生动,韵律和谐,内心情感刻画,更是精妙无比。而且满堂彩塑有许多独特之处,无论从哪个角度,或组合或单独观赏,都能给人以美的震撼,是山西寺观彩塑中难得的优秀作品,不失为我国宋金时期彩塑中保存完整,艺术水准很高的一组杰出之作。真可谓“一堂庄严已千年,辉映佛仙惊鸿现”。以下的都是从网上下载的,都是前几年拍下来的。可见这些艺术品越来越难以看到真容了。</h1> <h1> 斗拱大气辉宏,屋顶为七檩六椽单檐悬山顶,有金代遗风。</h1> <h1> 洪福寺出来,离南禅寺很近了,南禅寺和佛光寺一样,都是没有僧人的寺庙,是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由工作人员看守,不需要购买门票全免费的。</h1><h1> 南禅寺是一座乡野小庙,地处偏僻,需要走县道,乡道,穿过村子才能到。而正是因为偏僻的地理位置让它逃过了战火和历史上的几次灭佛运动,特别是逃过了唐武宗时期的会昌灭佛,得以原件保存下来。</h1><br> <h1> 南禅寺,这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与佛光寺相隔不过20公里。南禅寺大殿重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比佛光寺还要早75年。只可惜,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山西考察时,因为中国已经陷入日军全面侵华的战乱中,与南禅寺失之交臂。</h1> <h1> 寺庙看多了,也懂了一些看点:大殿面积并不大,屋顶平缓舒展,不同于晚期斗拱更多用于装饰,早期的设计更注重实用性,因此南禅寺整体看起来格外简练质朴。单檐灰瓦歇山顶,面阔进深均为三间,全殿由台基,屋架,屋顶三部分组成。殿内无天花也无柱子,轮廓秀丽,气势雄浑,堪称国宝。</h1> <h1> 硕大的斗拱,出檐深远平缓。</h1> <h1> 屋脊两端装饰鸱吻,造型非常古朴。我特地查了百度:“鸱吻”本是古人作禳灾除祸用的。但由于它通常置于殿堂建筑最高处,又因有金属物(如宝剑、舌须等),雷雨时,往往首先遭到雷击。而鸱吻本身材料多是琉璃一类非燃烧体,即使遭到雷击也不会引起火灾,它实际上具有原始“避雷针”的作用。</h1> <h1> 虽然我不懂建筑,但我也有点喜欢上这种建筑的样子了。所以这里别看规模小,不打眼,但地位很高。看古代建筑和雕塑这里是必来的。</h1> <h1> 大气天成的屋顶是中国坡度最缓的屋顶,严正无瑕的木结构,原木色的沉稳厚重,一切都彰显着纯正的唐代木构建筑基因。这张照片能看清歇山顶的样子。</h1> <h1> 这张是我偷拍来的。大佛殿里保存有唐代的彩塑,都是珍贵的精品,在敦煌以外,这里是唯一能看到唐代彩塑的地方。唐代彩塑技艺高超,喜欢采用“潮衣出水”的设计,因此人物服饰的纹理和飘带尤其漂亮。</h1> <h1> 南禅寺在1999年被盗抢,殿内原来的17尊雕塑变14尊。这是失窃前的图片。</h1><h1>(图中圈画)文殊菩萨牵坐骑的狮童,被歹徒从脚跟处掰断劫走。另外两尊位于佛坛前部,蹲于莲花宝座上唐代特有的两尊最美丽的“似宫娃”供养菩萨被锯断劫走,正中的佛像从背后剖开,将收藏于佛像内的宝物盗走。</h1> <h1> 这是失窃后图片,盗走处挂了两块“禁止 拍照”。</h1> <h1> 距离南禅寺9公里的延庆寺,大门紧闭,旁边小门开着。</h1> <h1> 自2012年开始一直进行保护性修复,寺庙坐北向南,原为三进院落布局,现仅存第三院,只有大佛殿为金代建筑。</h1> <h1> 金代大殿宽三间,六架椽,单檐歇山顶,总面宽约十三米,平面略近正方形。</h1> <h1></h1> <h1> 大殿里空空如也。整个建筑也很简洁和漂亮。</h1> <h1><p> 这天寺庙游的最后一站来到被梁思成称为“中国第一国宝”的佛光寺。当年梁思成和林徽音就是依靠在莫高窟石窟内的壁画找到连当地县志都没有记载的位于山西的佛光寺。为什么要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组织人马翻越重山,去寻找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寺庙呢?</p><p> 因为自营造学社成立至此,还没有发现有唐代的木构建筑存世,甚至在此之前有日本建筑学者断言:</p>“中国大地已没有唐代以前的木构建筑,要想亲眼目睹唐代的木构建筑,只能到日本的京都和奈良去”为此他们不惜付出艰辛。在交通不便的年代以驴骡代车轮,数次奔走于太行山间。</h1> <h1>(网络图片)公元857年建造的佛光寺大殿。整个寺院在一个山坳里,用“深山藏古刹”形容佛光寺恰到好处。现在的佛光寺,仅东大殿为唐代所建,院内左侧有金代建筑文殊殿,其余为明清建筑。</h1><br> <h1> 走进山门,看到的是一个唐代的经幢,两边有两个偏殿,并没有看到佛光寺大殿。抬头才看到,大殿在一个估摸有六米高的高台 上,被巨松掩盖,只在松树的空隙处看到一些屋檐,还有一个巨大的鸱吻。这座大殿像一个帝王一般高高在上,让人立刻产生了崇敬之感。</h1> <h1> 走上阶梯就看到一个拱形门,抬头一看,楼梯大概有75度角吧,台阶陡峭近乎一面墙 。我想虔诚的佛教徒大概是跪拜着上前吧。大概走到楼梯三分之一处时,两棵松树出现了,再往上大殿逐渐出现在眼前。佛光寺的神秘感更加突出了,它并不是让你直接获得,而是经过一番历程才慢慢看到它的全貌。</h1> <h1> 对发现佛光寺的意义,引用教课书的说法:佛光寺东大殿,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体量最大且未经改动的殿堂式木构建筑,它不但显现了唐时期国力的空前强大、社会的稳定和宗教的繁荣,还展现了中国木结构建筑发展的高峰。佛光寺大殿之于中国建筑,就如同帕特农神庙之于西方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佛光寺东大殿,只是中国建筑史上的沧海一粟,却成为留存至今的孤例,它记载了唐代木结构建筑的外观造型和结构做法,成为后世认识和研究唐代建筑,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佛光寺的发现打破了 日本学者的论断,在数十年后南禅寺被发现之前,它是被发现的中国存世最早的、唯一一座唐代木建筑,被称为“ 亚洲 佛光”。</h1> <h1> 对建筑一窍不通的我,哪怕恶补也说不出所以然,只是觉得漂亮,以后会越来越没法看到真迹等等。写在这儿,只是给今后做个念想。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有生之年去山西看看。</h1> <h1> 用梁思成先生的话说,此殿“斗拱雄大,出檐深远”,为“ 中国 第一国宝”。</h1> <h1> 攀上高耸的基座,眼中突然跃入朱白相间的木结构,看到唐人毫不迟疑的将飞檐挑到三米开外,才能体会到盛唐气度的包容和雄心。这一刻在大殿外的我,有了一点点的领悟。</h1> <h1> 这根后殿的柱子是新加上去的,所以要看古建得尽早啊。</h1> <h1> 东大殿南后侧的祖师塔,佛光寺第三座国宝级古建,梁思成断定为北魏遗物,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佛塔。</h1> <h1> (网络图片)大殿内的彩塑。</h1> <h1> 大殿内也有很多唐朝彩塑,在上世纪20年代,寺内主持出于好心,筹款对佛塑进行重新上色,因此现在的塑像色彩鲜艳,不再是唐代原有的温润色调。</h1> <h1>在东大殿外看远山,尽在无限暇想之中。</h1> <h1> 林徽因测量石经幢的照片</h1> <h1> 当年林徽因测量的经幢,现在依然矗立在佛光寺内。</h1> <h1> 在角落中,有一尊真人大小的妇人塑像,据推测,这就是宁公遇本人。她的名字既出现在殿前经幢上,又出现在殿内梁底题记里,是确定东大殿建造年代的关键线索。</h1> <h1> 这便是证实了东大殿建造年代,刻有“唐大中十一年”与宁公遇姓名的唐代经幢。</h1> <h1> 据说梁林测量完佛光寺临走的时候,林徽因面对宁公遇塑像沉默了很久,对梁思成说:我真想在这里也为自己塑一尊像,让林徽因这位女弟子永远陪伴这位虔诚的唐代大德仕女,在这儿盘腿坐上1000年。如此林徽因与宁公遇在此不期而遇,成就了一段建筑史上的佳话。</h1> <h1> 林徽因与菩萨立像,可对比出塑像高度。</h1> <h1> 佛光寺、南禅寺是现存唯一两座唐代的建筑。唐代建筑可以留存下来那是十分不容易的了,潮湿、虫蛀、大风、地震等等都可能让一座建筑消失。我们现在住的钢筋混凝土的房子也就是七十年左右的寿命,唐代至今有一千多年了,能完整保存下来,真的是不容易,我们能亲眼看到唐代的建筑,也是我们这代人的眼福。</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