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亲历之布达拉宫

石肩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摄影 、文字 石肩</h3> <p>布达拉宫,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这个名字,你也可以经常看到它,只要你想看,因为50圆人民币背面的图案就是它。它已经不是一座建筑,而是一种象征。提起它就会让人想到西藏,就像提起天安门就会想到北京,提起金字塔就会想到埃及,提起富士山就会想到日本,提起被炸毁的双子大楼,就会让人想起那个倒霉的美国一样。</p> <p>布达拉宫完全是一种藏式建筑,虽然总体来看它只有红白两种颜色,但它传达出的那种丰富多彩的异域风情却非常迷人。有人把它比作拉萨的故宫,虽然他们都曾是皇宫,但还是有很大不同,甚至是天壤之别。故宫是巨大繁复的四合院,是平铺在地上的,有着规则的对称之美。而布宫更像一座建在山上的城堡,外观也并不规则,错落有致。布宫有宗教的功能,布宫里面有喇嘛的陵墓,也就是所谓的浮屠,灵塔,布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300多年,这些都是与故宫的不同。</p> <p>布宫还有一点与故宫不同的是,作为故宫的标志性建筑天安门,在图片上看着很高大,很伟岸,可到现场看却显得很小。那时我还小,我站在天安门前愣住了,愣在那好久,我的感觉就是,这是我们梦中那雄伟的天安门吗?怎么这么矮呢?就像家乡古塔下面那座庙。我看到的是不是假的?这种感觉我当时没敢往外说,怕别人说我反动。而布达拉宫就不同了,照片上看着很高大,须仰视,现场的感觉也没有缩水,依然高耸入云。</p> <p>没到拉萨以前,通过各种媒体看到的布达拉宫都是图片,到了现场看到的是真的了,是高大而立体的,有正面还有背面、侧面,在太阳的照耀下,那耀眼的白光有些刺眼睛,而且随着太阳的升降,变化着不同的光影和颜色。</p><p>不过也就这么多了,没有太多的感觉了。没有太激动的心情,没有热烈的渴望,没有震撼和惊诧。</p> <p>其实我不应该没感觉的,不是一直说“人,这辈子总要来一回西藏,来看一眼梦中的布达拉宫”吗?不是和郑钧嚎过很多年“回到拉萨,回到呀布达拉”吗?怎么看到真的了倒没感觉了呢?我甚至想,作为一个宫殿,它的奇形怪状有点不认真,如果把它缩小到手掌上那么大,简直就是一大块奶油蛋糕上放了一块巧克力。我马上觉得这么想不好,这么圣洁伟大的布达拉怎么能这么想呢?这个世界上最高的宫殿,不知道有多少人要一路磕着长头前来祭拜。</p> <p>也不能说我没感觉,我站在那看着布达拉宫,良久良久,只是把它当做了一个摄影素材。想着的是怎么拍好它,怎么拍美它,怎么通过变换角度和前景,把它拍的与众不同。当然,最后这一点是痴心妄想,当地的摄影师360天360度无死角地鼓捣它,我怎么也玩不过他们。</p><p>我也知道,其实这么想不好。几十年的摄影生涯,让我养成这个非常不好的习惯,看什么都是摄影素材,看到苗寨的鼓楼是这样,看到哈尔滨的大教堂是这样,甚至看到长城也这样。这样会削弱了这些建筑对我真实的情感冲击,会掩盖我对它的正常情感,起码是一个普通人正常的情感。我实际上把自己当外人了,成了一个旁观者,而不是一个目击者和参与者。这很不好,不真实。就像我听到一首歌,我的注意力总是去留意那些编曲和配器,听到的不是完美的和声,而是某个乐器在响,严重影响了我正常欣赏一首优美的歌曲,而且不能自拔,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一样。</p><p><br></p> <p>这不,把布达拉宫作为一个摄影素材,我先要去药王山上打卡“五十元钞票上背面的布达拉宫图案”了。</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金光没照在布达拉宫上</b></p><p><br></p> <p>在布达拉宫的西南侧有一座小山,其实就是个小土包。传说这小山是和布达拉宫所在的红山相连的,文成公主到了以后,她会看风水,她觉得这样破坏了风水,就把中间通开成了路,又在中间建了三座白塔将红山和药王山虚拟地连接起来。这个山上是拍摄清晨金光照耀的布达拉宫的理想地点。</p> <p>我们要在日出前赶到这个小山上。住宿的地方离这里只有三公里,不算远。拉萨的日出比辽宁晚将近两个小时,这个我们是有准备的,但是心理上有准备了,生理上还没有适应。拉萨七点五十日出,我五点多就醒了,收拾好器材,叫醒了妻子,见外面还漆黑一团,便坐在屋子里傻等着。太阳这厮迟迟不上工,让我等得好无聊。六点半的时候我们来到大街上打车,天还没有亮的意思,只有昏黄的路灯与我对视。其实三公里的路程不算远,平时散步,十公里也走过,为什么要打车呢?高反。3600米的拉萨还是给了初来乍到的我们一个下马威。因为布达拉宫是观世音菩萨的大道场,我们一到拉萨,她老人家就很慷慨地给我和妻子一人发了一件宝贝,给别人发没发我不知道,反正给我俩发了,一个一个金箍戴在头上,然后让那个整天无所事事只会骑白马的和尚念紧箍咒。这高反引起的脑袋疼应该和紧箍咒是一样一样的。《西游记》的这一段估计是吴承恩在拉萨写的。除此之外就是睡眠不好,由于缺氧,身体始终处于警觉状态,始终让你瞪着眼睛不停地大口吸气,哪还有精神睡觉?</p> <p>药王山上早已修建了一个观景台,拉萨旅游局长也是摄友吗?很贴心。我们上去的时候人还不多,妻子为我霸占了一个最佳地点,随时等待我去拍摄。我又寻找另一个理想位置作为第二机位,等待日出。</p> <p><br></p><p>不一会平台上便挤满了人,多数是用手机打卡“五十元背景图的”年轻人,单反摄影的很少。</p> (上图来自网络) <p>我从平台上看到广场上聚集着很多警察,还有个朋友在平台上拿着一面小国旗不停地挥舞,我忽然想起来,今天是十月一日,国庆节,今天布达拉宫广场上要举行升旗仪式吧。我赶紧借助那面小国旗拍摄了一张照片,从心里庆祝我们伟大的祖国71周年生日快乐,让此时的布达拉宫也有了特殊的意义。</p> <p>在网上看到的这个位置拍摄的布达拉宫的照片,都是金光灿灿,红光满面的,这天的天气也很晴朗,我心满意足,支好三脚架,团手呵了呵气说,完美出片只是时间的问题了。拉萨的早晨还是很冷。不料,盼望已久的太阳露头了,晨光打在布达拉宫上却并没有多少暖色,更别提金色了。原来东面有山,太阳刚从地平线上出来的时候是金光,越过山头时,早就变成白光了。也不错了,平常心平常心,满足吧,没阴天就不错了,大老远来的,给你弄场暴雨呢?这里是佛教圣地,要学会破执。</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倒影原来是这样拍的</b></p><p><br></p> <p>当天晚上我又和同行的另外两位朋友去拍摄布达拉宫的夜景。在这里拍夜景,学问可大了,特别是布达拉宫夜景的倒影拍摄,让我们狠狠地学了一损招儿——泼水。</p><p>我在网上看过很多布达拉宫倒影的照片,特别是夜景的倒影。我心想,布达拉宫前一定有一片湖水,这是一个傻子都能猜到的科学问题。而且早把布达拉宫倒影列入拍摄计划。</p> <p>(上图来自网络)</p> <p>可是到了那里,我却傻了。布达拉宫前面确实有个广场,但是广场里根本没有湖,倒是侧面有个公园,有几个水池,里面有些水,难道是从这里拍的倒影?我在这些水池前寻找着角度。</p> <p>拍了半天,我怎么也找不到网上正面倒影的角度,真是一头雾水。凭着多年经验,我终于明白了,那些照片一定是在雨后拍的,下完雨,广场上汪汤了,借助那些小水洼拍的。即使这个时候我也没想到泼水这招,还一直叹息着自己没那么好的运气,怎么就不下场大雨呢?早上还盼着晴呢,现在倒盼着下雨了。</p> <p>晚上一位援藏的朋友作为拉萨的地主,请我们一行吃晚饭。饭后我说我们要去布达拉宫拍夜景。地主朋友说,我去给你们买一大桶矿泉水带着。我说带它干啥?他说,拍倒影啊?啊?我恍然大悟,原来倒影都是这么拍的啊?——泼水!</p> <p>我们没让地主买水。我说,既然如此,布达拉宫早就被人泼成河了,还用我们带水?到了现场,果然如此。布达拉宫广场上这一处那一处到处到是小水洼,有的地方还有农夫山泉的空桶。农夫山泉有点闲啊。人们跪在地上,把手机立在水洼边,小心翼翼地调整着角度,拍成一张后惊讶万分,欣喜若狂。</p> 我也试着用手机拍了一张,忽然觉得索然无味。<br><br> <p>忽然觉得连布达拉宫的夜景也没有了任何意义,只是草草拍了一张正面像,一张二次曝光的正面像,把那天中秋的月亮曝光在布宫后面,便把三脚架送给了同行的朋友,他是初学者,让他好好练练夜景。</p> <p>随后我拿着手机,在池塘边玩了几张夜景,倒觉得别有情趣。</p> <p>泼水这样的小招法确实很聪明,可是我为什么觉得索然无味呢?不仅仅是造假的问题,它打破了美的自然规律,简直就是对美的一种亵渎,是完全的形式主义和自由主义泛滥。可是,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我们还是经不住诱惑泼水了,拍摄了一张南迦巴瓦的水中倒影。</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布达拉宫面面观</b></p><p><br></p> <p>我们的行程是把拉萨作为大本营,几乎每去完一个景区都会回到拉萨整修。只要在拉萨的时候,我依然始终惦记着我的布达拉宫,总会找些不同的位置和时间拍摄它。展现它的美轮美奂。</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布达拉宫内部,不许拍照!</b></p><p><br></p> 其实布达拉宫最美的地方在它的内部。但是不许拍照,不许拍照,不许拍照。<br>从外观上根本无法想象内在的构造。而且布达拉宫的外表巧妙地虚报了层数。它在墙体上弄成的假窗户使它外观看起来有13层,可实际上内部才有9层。<br> <p>想进入布达拉宫并非易事。“之”字型的阶梯有900多个台阶,而且海拔3700多米的情况下,每登高一步都会要去你的最后一丝力气和无尽的虔诚,大口的呼吸间,天上无损的骄阳会把你晒成沙漠里的秧苗,抽干你的所有神气和自负,让你最后不得不匍匐在东大门的门槛下,在进入宫殿前,放下你的最后一点自尊,屈居膝下,顶礼膜拜。</p> <p>进了布达拉宫没有一个好导游,简直就是白去。我们没有这个福气,我们的导游给我们放了鸽子,让我们自己进去,里面蕴藏着的众多历史和传说都残忍错过。好在我之前看过很多相关的资料,到里面就是理论与实践,像清点一个文物档案库一样,一一对号入座,但是仍然像转迷宫一样摸不着头脑。</p> <p>里面昏暗干燥,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从哪里射进一束神秘的光,照在酥油灯上或者蒲团上,顺着光线看去,不知道哪里开了一道窗。里面到处弥漫着酥油灯的味道,偶尔不知会从何处传来美妙的诵经福音。到处是逼仄而狭窄的楼梯,到处都是眼花缭乱的经幡,到处都是佛像,到处都是金银珠宝,这里的金子这么便宜吗?这里的珠宝都是大街上捡来的吗?我有时也迷惘,你说这些喇嘛啊佛陀啊,告诉人们放下放下,力戒贪嗔痴,却把金子都贴在了自己的脸上,连圆寂后藏尸的灵塔上都贴满了金皮和宝石。人们说,一座布达拉宫里的宝藏不仅是价值连城,简直是价值连国,一个五世达赖的灵塔就值半个世界。</p> <p>布宫里的游客分批次进入,每批一个小时就要出来。即使这样里面仍然充满了游客。可奇怪的是,虽然游客很多,里面却并不嘈杂,甚至很寂静,只能听到导游的低声讲解。原本爱叫爱闹的中国游客不知道何时变得安静下来,而且井然有序地一个跟着一个参观,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约束着他们。</p><p>由于内部不让拍照,我只好盗图了,让大家见识一下这里的富可敌国。以下照片来自网络。</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对布达拉宫新的认知</b></p><p><br></p> <p>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到了拉萨,了解了很多平常不知道的关于布达拉宫的情况。</p><p>第一,布达拉宫不是一座寺庙,它是一座宫殿,皇宫。它是一座政教合一的国家办公楼,可是它又被认为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里面还供奉了很多佛像。藏语“布达拉”翻译过来就是“普陀”的意思,也就是观世音。普陀——布达拉,发音有没有点相似的意思?人们认为创建布达拉宫的元老松赞干布和里面曾经的8世喇嘛都是观世音的化身。</p> <p>第二、从外观上看,它分为白宫和红宫。不过此白宫非彼白宫。白宫里是历代喇嘛的办公室和寝宫,红宫里安放了8个达赖喇嘛的灵塔也就是变形的坟墓,还有供奉的佛像。</p> <p>第三、布达拉宫最初是由松赞干布建的,至今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而且他是为了一个女子建的这个宫殿,这个女子就是他的皇后文成公主——“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这让我想起了印度莫卧儿王朝的皇帝也给媳妇建了一个宏伟的建筑,泰姬陵,只不过泰姬陵是个陵墓式清真寺,而松赞干布建的是个皇宫。</p> <p>粗览藏族历史,觉得藏族皇帝中有两大情种,一个是松赞干布,另一个就应该是仓央嘉措了。松赞干布不远万里娶了大唐王国的公主,又从尼泊尔王国娶了个尺尊公主,不光建了皇宫,还给她们两个分别建了一个寺庙,那就是大、小昭寺。情种啊。仓央嘉措更是离谱,身为六世达赖,一国之尊,竟然白天在布达拉宫当皇帝,晚上去外面夜市与民间情人幽会,还为她写了不少情诗,最著名的就是《在那东山顶上》。幽会的地点就在八廓街上的小酒馆,后来以这个情人的名字命名为玛吉阿米,现在这个二层小酒馆还开得很火。我会在《西藏行记之大昭寺与八廓街》篇章中专题介绍。</p> <p>第四、我们现在看到的布达拉宫,和1300多年松赞干布建的那个几乎没什么关系了。是五世达赖喇嘛在原址翻扩建的。翻建的时间是在大清顺治年间,距今300多年历史。</p> <p>想说的话很多,总感觉意犹未尽,但欲言又止,我想就说到这里吧,给观者留些画外音。而且在这个读图时代,文字本就多余。在去之前我看过很多关于布达拉宫的文字和视频资料,关于它的历史,文化、艺术以及宗教,关于它的内外部构造和陈设。看得多了,这些信息已经融入我的脑海里,内化于心,外化无形。直至变得极其平常,不值一提。唯一想说的就是,西藏我去过,布达拉宫我去过,我了解。那是我曾经大口呼吸过的味道,是我努力睁开眼睛想要永远记住的形象。</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感谢阅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