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文明的播撒者,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的重要推动者。如今的学生是未来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而广大教师是打造这支“梦之队”的筑梦人,教师所蕴含的价值符号意义更重。</p><p> </p> <p> 在社会发展多样化、价值追求多元化的时代,公众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对教师的期望也与日俱增。如果说知识改变命运,那么教师就是一个引路人,一个燃灯者,是一个用知识、用品格改变个体命运,并在这样的改变中汇聚起时代季风的伟大群体。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教师,不仅仅是要做一个合格的“教书匠”,而且还要争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大先生”。</p> <p> “大先生”需要有大格局。“格局”是指一个人的思想、学问、视野或人格的层次。一个人的格局有多大,决定他能走多远。作为一名教师更是如此,需要有开阔的视野和高贵的灵魂。一名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必须有强烈的家国情怀,能将自己所从事的教育职业升华为国家民族复兴的事业,并始终牢记自己的使命,兢兢业业、矢志不渝。这样才能“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摒弃教育的功利思想,在三尺讲台上书写春秋岁月,不负春光不负卿!</p> <p> “大先生”需要有“大学识”。“大先生”不是一个符号,需要有过人的学识来支撑。在民国时代,清华大学的陈寅恪被称为“教授的教授”,尽管学历只有高中,但其学贯中西,精通二十几种中外文字,对历史有独到的研究,正因为他学识渊博,每逢上课,清华的许多教师也搬着板凳来听他讲课。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知识的更替很快,一个教师想成为“大先生”,必须抛弃“术业有专攻”“闻道在先”的信条,并注重跨学科素养的培养,这样才能在学识上得到学生们的认同和尊崇,给他们开启人生一把钥匙。</p> <p> “大先生”需要有“大技艺”。随着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一名教师要想做“大先生”,在做到“有教无类”,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呵护学生的尊严同时,培养“工匠精神”。众所周知,现在的学生们不同以往、非同寻常,他们是互联网时代的“原著居民”,是在互联网襁褓中长大的一代,对知识的获得相对容易。这就需要广大教师紧扣时代的脉搏,在教育上摆脱传统的束缚,在自己的学科领域精耕细作,真正成为一个工匠精神的践行者。</p> <p>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希望更多的教师立志当“大先生”,为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孩子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