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工兵一团副团长于明久回忆录《少年从军记》之一

周保伸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工兵一团副团长于明久回忆录转载</span></p> <p>  <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从战友王瑞琪(咱们团二连的69年山东青岛平度兵,训练队教员,后调南昌军事学院任教员,团职转业,他一直跟我们团于明久副团长保持联系)那儿得到于明久副团长写的回忆录《少年从军记》,我彻夜阅读,有些章节详细地回忆了我们团进军西南,苦战二郎山,抗美援朝的壮举,使我知道了我们团的先辈们的丰功伟绩,令我感动,有想发出来让更多战友知道的冲动。用手机把书中文章照片拍下来,处理成便于浏览的文字发给战友们,使战友们更清楚我们团的团史。</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的于明久副团长已经去世。让我们看看他写的回忆录,看看他当年的战斗经历以寄托我们的哀思!</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前言</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于1934年出生在山东省临淄县葛家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童年赶上了日寇侵略我们的家乡,过着挨打受骂、饥寒交迫的苦难生活。抗战胜利后,1949年初,当我十五岁时参加了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跟随大军渡江南下,经受了生与死的考验,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之后我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又一次</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建国后参加了部队正规化建设,被军委选为军事专家,到国外任教三年。文革后,军队恢复院校,到全军选调教员,我被选调到军队最高学府军事学院、国防大学任教十几年,直至离休。</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回顾几十年的从军生涯,我深深体会到:人之初,能力均等,但在成长的道路上有快有慢、有穷有富。我在八十多年的经历中看明白一件事,决定人一生的重要因素,就是“学习”。我的结论是书山勤是路,学海苦为舟。人生能奋进,命运苦变甜。</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希望后辈们接受先人的经验,少走弯路,勇往直前,奔向成功的金光大道!</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目录</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第一章立志参军渡江南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第二章进军西南历尽艰险</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第三章抗美援朝火炼真金</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第四章争先创优名贯团</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第五章支援非洲当选专家</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第六章荣归一团续写新篇</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第七章选贤进京军旅荣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第八章依心而行潇洒太极</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第九章孝德为本乡情常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一章</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立志参军 渡江南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男儿作健向沙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自爱登高不望乡</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淮海渡江收全国,</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刀枪明月共辉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48年冬,我第二、三野战军集中60万大军,在准海地区,与国民党80万重兵集团展开一场激烈的大战役一淮海战役。在华北战场,第四野战军迅速入关,和华北野战军一起展开了张家口、新保安等的平津战役。这两个大战役遥相呼应,相互配合,都已取得了初步胜利,但也付出了很大伤亡,为了支援前方的兵力补充,和以后的战略准备,在山东这个老解放区正在展开一场大动员参军运动。各县、乡、村镇,都有兵源人数指标,要限期完成。各级干部都深入到村、入户,积极动员。经过八年抗日战争,两年多的解放战争,参了军的人员伤亡很大,广大群众和适龄青年,都明白参军的道理,但也害怕参军。有的人家任凭干部几十次的动员就是不松口答应去参军。有的人家,村中去家中敲锣、打鼓就是震破了窗户纸也坚决不答应,没有办法,村干部只能搬出奖惩的办法一试。加大优待军属的条件:参军的家属可换好地、住好房、奖励300斤小麦等条件。不参军的要上交村公所300多斤粮食,把好地换给参军的军属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家兄弟四人,但我过了春节才15岁,不够年龄。但村中招兵不够数也要挨批受罚。为了完成任务,我也成了他</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们动员目标,轮流动员、软硬兼施,还找上和我家关系最好的于子春三叔,道泉的大人舒惠、道兴的奶奶去做动员,使父母亲很犯难,天天叹气偷偷地流泪,我看到父母这样受难,使我动了去参军的念头。当时,促使我参军的因素有四个:一是要提高家庭在村中的地位,使父母和三个弟弟能在村里挺直腰杆理直气壮地生活。二是换好地、近地、多打粮、少付劳力,减轻家庭负担,住好房,有粮吃,提高家庭生活水平。三是给母亲报仇,因为一个国民党兵打过母亲,使我天天怀恨在心。四是十多年来看到的军队数解放军对老百姓最好,我就参加这样的军队。娘听了我的理由又点头又落泪,父亲就给我讲杨家将的沙滩会,我就宽慰父母说:我年纪小,到部队也是当勤杂兵,在后方,就是上了前线,我灵活、多加小心也不一定会死,就是死了,不是还有我三个弟弟吗?</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刚过春节,辞别亲人,在村干部的带领下,逐级上送,最后送到后备兵团3师11团8连2排8班,巧的是这个钢8连第8班的班长竟是我表哥冯蔚然,还有苏家的冯绍武,赵王的张路周,赵复萱等人。在班排活动中,在本排5班我还结识了一位战友杨希孟,二人非常要好,他也是15岁,生日小我一个月。我们二人还手拉手地照了一张照片,当把照片带回家向母亲介绍这位了战友时,母亲突然起身到东屋把我</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图为1949年一月,我们二人在临淄城合影留念</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四叔叫来了,四叔拿过照片一看,手就发抖,并和母亲说“是他,就是他”,四叔边笑边流泪地说:“懒孩也参军了”又问我:“他和你在一起么?”我说,在一个排,他是5班我是8班,我们同年生。四叔说:“对!他比你小一个月,是你的弟弟”。母亲对我说:他是你的弟弟,就是你问的那个于明德。”我突然想起来,在八年前,日本人要各家各户的户口、人名,写在特制的木牌子上,挂在门口,我四叔的户口牌上写着户主于象春,下格写着子于明德。从我想事起,四叔就一个人生活,怎么冒出个儿子来呢?经母亲详告,我才知道真相,原来杨希孟母亲和其父结婚一年,其父被抓了壮丁当了兵,三年音信全无,有人来告诉说,他在军中战死了。其母便改嫁跟四叔一起生活,两年后希孟父亲又神秘地回来了,并来我家硬把其母亲要回去。此时其母已经怀希孟七个月,回到杨家两个月便生下希孟,乳名懒孩。解放后,四叔多次去要儿子未果,直至如今,神经有些失常。我到部队说了此事,希孟也知道原委,但他怕丢人,不愿去见四叔,也离不开母亲。并要我为他保密,我们仍以战友相称,二人关系很好。此后我与希孟一起参加渡江战役,解放南京,进军大西南解放云、贵、川、康,又一起支援18军进藏。1950年12月在四川省资中县分别后失去联系。</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83年我从北京回家探亲时曾专程到西古城杨希孟家中访问杨希孟的情况。其母亲和弟弟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但对杨希孟的情况不愿多说,他们只说希孟很早便转业到地方工作了,很久不来信,详细情况家中也不知道。正是</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十五参军炮声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兄弟相逢在军营</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川中别离无信息</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回乡访弟走古城</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此事在我这一生中成为一段有趣的佳话。</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待命渡江</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团在临淄住了一个多月,等齐了1、4营章历县新兵,3营寿光县新兵,我们临淄县1000多新兵编为2营。便于3月中旬登上火车向徐州方向进发,从滕县车站下车向西行军10公里在殷庄地区住下整训,准备参加渡江。4月21日,在临城火车站登上火车,准备渡江,但在火车上等了一天多又叫我们下车回到原驻地。后来听说是渡江战役发展非常顺利,不要支援了。在驻地等到5月初才叫我们渡江,进驻南京市中华门外国民党军的伞兵学校,由于刚解放,营院内国民党军尸体没有埋,到处是枪枝弹药,池塘中枪枝更多,蒋介石的画像一丈多高,也没有拆除,我们足足整理了20天。刚开始训练1个月就遇上大整编,由于第二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时,重装备过不了黄泛区,损失很大,现在三野、四野有特种兵纵队,二野没有,急需成立特种兵纵队,三野发扬风格,又送重装备,又送兵力,我们3师编成1个坦克团,1个炮兵团,1个工兵团,调给2野特纵。</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7月1日,二野在南京飞机场举行仪式庆祝特纵的诞生。邓小平检阔了部队,付政委张际春讲了话,参谋长李达兼特纵司令宣布纵队编制序列。我们团编为特纵工兵团,在全军工程兵的排序中为工兵第7团。全团由44编制改成33编制,我便由8连拆散编到通信连青年班。到湖北后全班调团部成立了司号排。</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