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见证历史变迁的安济桥(衡水老石桥) </p><p>衡水安济桥位于衡水市桃城区胜利东路,东西横跨在滏阳河上。建于公元1766年乾隆时期,本桥为七孔连拱石桥,距今己有254年的历史了。是河北省现存最大古代石桥之一。2013年5月被国务院审核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习近平总书记強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糸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文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古石桥見证历史变迁</p><p>公元1457年衡水为河北至北京、山东、山西的水、陆交通要道,时任衡水的知县扬俨提出在其境内滏阳河上修一座木桥,杨俨上奏上级并请求批准,由深、冀二州和武邑、枣強二县资助进行建设。木桥建成投入使用后,极大的方便了群众出行。然而因滏阳河经常发大水,木桥经常被冲毁。在明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年间、因多次发大洪水,木桥屡修屡毁,由于木桥不能长久使用,在公元1553年、由衡水县徐廷等人募资,用3年时间建成了一座石桥。</p><p>在公元1569年该石桥又被大洪水冲毁了,后由贾从仁等人募资,又把石桥修好了。桥建了毁、毁了建、前前后后经历了二百来年。1648年由于滹沱河河床南徙,其支流和 滏阳河汇成一条河,河水猛涨、石桥又被冲毁,这一次没有及时地去修补,直到清乾隆年间,当时的直隶总督方观承看到旧石桥残损严重,于是奏请朝廷批准拨款四万七千六百多两银子,购置石料、并派清河道周元理、通永道玉神保董理、衡水知县陶淑亲自指挥修建一座坚固的石桥。于1765年正式动工到第二年十月竣工,上报朝廷,乾隆皇帝赐名“安济”。名安济桥就是现在的这座石桥。</p><p>安济桥青石砌筑,桥身全长116米、宽7.5米、中部石拱高达6米、拱跨达10米、左右两测三拱各依次递减50厘米,两侧各拱也因高度的递减小跨经。</p><p>桥底平面设七个金门,六个分水金刚墙和两个边金刚墙,桥头河岸南北两边砌泊岸,金刚墙外设凤凰台,凤凰台上海墁条石,凤凰台外设分水尖,两边凤凰台外设雁翅。</p><p>劵脸中间设戏水兽(叭嗄)</p><p>。</p><p>桥面东西最外端望柱外侧各置石狮一对,相对而视,石狮蹲坐于须弥座上。桥面施栏板、望柱、海墁石,望柱根部榫摇入地栿卯口,栏板安于望柱之间。望柱每侧为56根,共112根。柱头各雕石狮一尊,雌雄相间,两两相视,狮下为莲花座,座中雕连珠。栏板内侧上雕净瓶,下雕面枋落盘子,外侧为素面。</p><p>安济桥原东西两端北侧建有漳爷庙、玄武庙、龙神庙、安济桥碑亭、关帝庙、八腊庙、观音堂等建筑都早已被毁,现仅存神庙碑、八腊庙碑各一通。</p><p>安济桥建成后,对东西两岸交通发挥了重要作用,见证并承载了本地商业发展的历史信息,记录了明、清两个朝代的官吏为体察民情,振兴当地经济作出的贡献。</p><p>1937年10月5日,日寇的火轮由滏阳河南犯,因洪水淹没桥孔,日寇遂将桥的中孔炸毁。这是中华民族抗击日寇的铁证,是丰富而生动的实体教材,是向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p><p>1946年衡水县政府组织劳力,进行了桥下清淤施工,在1956年改用木桥把中孔衔接,1982年3月撒销衡水县,建立衡水市把此孔木桥拆除,改为钢筑水泥结构,同时对桥栏杆和栏板进行了修饰。</p><p>为了更好的保护这座古石桥,经上级部门批复,2019年5月开工又对本桥进行修缮。</p><p>以上是根据衡水县志整理的</p><p>老照片是在百度中下载的</p> <p>2013年5月被国务院审核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图片来源百度下截</p><p><br></p><p><br></p> <p>安济桥修缮前的远景照片</p> <p>航运</p><p>船工的号子。</p><p>图片来源百度下载</p> <p>从百度下载的老照片</p> <p>本照片应该是改革开放后的场景。</p><p>百度下载</p> <p>桥面深深的车轍,记录下了多少过往的车印,真是震人心魄呀!</p> <p>石狮子寓意为天罡地煞镇河妖。</p> <p>石狮栩栩如生,威严端庄,工艺十分细致。</p> <p>经历了几百年的风吹雨打,虽然石狮差缺不全,确还是不减当年的威严端庄</p> <p>栩栩如生</p> <p>栏板上的雕饰卷云纹。</p> <p>石桥下各孔拱券龙口戏水兽</p> <p>石桥中孔在1937年10月5日被日寇炸毁。</p><p>建市后把此孔木桥拆除改为钢筑水泥结构。</p> <p>残落的狮子头。</p> <p>每个时代都有杰出的人才,造桥师傅们就地取材,利用当时的条件和智慧,别具匠心,用此办法把巨石加固桥面。用智慧和汗水,一步一个脚印,才让我们看到屹立不倒的古石桥。</p> <p>正在修缮的老石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