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凌登烈士——抗美援朝牺牲第一人

陈小琴 琴心剑胆

<p>  第三十九军参谋处长何凌登,是抗美援朝的第一位烈士。他1915年出生于福州,在湖南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时,由徐特立介绍奔赴延安,经“抗大”学习后派往新四军三师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于1950年9月首批入朝,10月22日牺牲在朝鲜。</p> <p>今天,我们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纪念!</p> <p class="ql-block">  几天前,接到新浪观影团邀请,参加10月22日的电影《金刚川》的点映,问我能不能帮助邀请一位志愿军老战士或后代?我想老战士年龄都比较大,参加活动太辛苦;后代只找一个人的话,有一个人最合适,就是抗美援朝牺牲的第一位烈士何凌登之子何志坚大哥,10月22日何凌登烈士牺牲70周年,何志坚大哥也同意参加,就有了这样的特别纪念。</p> <p class="ql-block">我跟组织方说:一定给他两张票,两口子,一起来。我了解他们,如果不特别强调请他们两口子来,他们自己不会提要求,怕给组织方添麻烦,一般只是何志坚一个人来。请我组织活动,我就会提要求。</p> <p>  由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部组织编写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团以上干部烈士英名录》,2010年开始编写,2011年出版发行,收录了志愿军团以上干部烈士共计244名。其中,<b>军职干部4名,师团职干部240名。</b></p><p> 志愿军团以上干部烈士,大多是在土地革命、抗日和解放战争中出生入死,成长练就。其中军、师职干部烈士基本都是红军出身,有的参加了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p><p> 烈士牺牲的事迹,展现了他们的高贵品格和战斗作风,体现了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印证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激烈残酷和艰苦卓绝。 </p> <p>  2010年秋季,上级通知要求编写《志愿军团以上干部烈士名录》,原39军军史办主任杨永华有幸参加了本单位的志愿军团以上干部烈士名录的调查采访工作。其中,志愿军第39军司令部参谋处长何凌登烈士的调查采访深深感动了杨主任。在北京总后勤部的干休所,采访到原志愿军第39军政委李雪三的夫人柏曼卿向杨主任讲述到,何凌登处长的牺牲是志愿军39军留守处迎来的第一位烈士,他也是志愿军部队牺牲的第一位烈士。原39军通信处处长志愿军老战士王成信说,按照部队现在的编制参谋处长何凌登就是军里的副参谋长、正师职,虽然何凌登职务处长,但实职是属于师职干部。</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首批武官入朝</b></p><p>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26日,美国总统杜鲁门下令,美国远东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对韩国予以海空军支援”,武装干涉的朝鲜内政。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又发表声明,宣布美国政府决定以武力阻止中国政府解放台湾。7月7日,美国又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非法决议,以美国军队为主组成所谓“联合国军”,扩大侵略战争。7月13日,中央军委决定以原第四野战军第13兵团为主组建东北边防军。粟裕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下辖4个军,3个炮兵师,1个高射炮团,1个工兵团,共约22.5万余人,分驻凤城、辽阳、安东(今丹东)、通化、本溪等地,担负保卫东北边防安全的任务。1950 年8月初中央军委命令39军全部集结辽南地区,整训备战,待命准备入朝作战。</p> <p>  9月17日,美国侵略军在朝鲜仁川登陆的第3天,中国政府组成入朝先遣小组。分别由东北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张明远、第13兵团司令部侦察处长崔醒农、39军司令部参谋处长何凌登等人组成,受到周恩来总理紧急召见。周恩来总理向入朝先遣小组提出要求,“在中央就出兵问题未作最后决定以前,入朝先遣小组对外的身份均为中国驻朝鲜大使馆的武官,由中国驻朝临时代办柴成文同志安排一切。”接见中,对柴成文说“你们尽快出发去平壤,战争已经不等人了。”召见结束,周总理和先遣小组成员一一握手。周恩来见到何凌登时,总理炯亮的目光停在了他的脸上,立刻认出这个当年“抗大”的高才生。亲切地说“小伙子,到了朝鲜战场好好干!”何凌登感到了巨大的鼓舞,利索地行了军礼,以清亮的声音回答“总理放心,我们一定不辱使命!”入朝先遣小组离开中南海,他们从北京登上了前往东北的列车。东北军区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专门为入朝先遣小组配备了越野吉普车,先遣小组的服装也换成便服。9月20日上午,先遣小组到达平壤,柴成文向金日成首相报告,金日成听说中国方面又派来5名武官,甚是高兴,指示秘书立即开具了由他签署的5张《信任状》,便于入朝先遣小组活动。</p> <p>  仁川被美军占据后,朝鲜战局发生了急速的逆转,美第八集团军以9.5万人的兵力,切断了朝鲜人民军的供给线,并从背后向人民军猛击。腹背受敌的人民军损失严重,被迫节节后退。先遣小组的任务是深入朝鲜北部前线,观察美国侵略军的作战实力,了解整个战局。何凌登他们有时扮作人民军军官随部队一道行动,有时穿上便装在各地侦察。每个人都得在两天内把观察到的各种军事、政治情报写成文字,上报大使馆。10月上旬,按照中央军委的电示,入朝先遣小组着重在清川江以北的方山、妙香山、宁远、姚德等区域勘察地形,对有军事价值的山川河流绘出详细地图。10月12日,先遣小组回到北京连夜向周总理汇报了赴朝侦察情况。先遣小组提供的各种情报,为中央最后决定出兵朝鲜起到了参考作用。10月15日,先遣小组奉命撤回。入朝先遣小组结束了在朝鲜25天的战地考察,返回各自的部队。</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夜间开进遭袭</b></p><p> 1950年10月19日下午,何凌登从沈阳回到39军部队所在地辽阳。同日,39军根据志愿军司令部的命令,已从辽阳乘火车向安东进发,军指挥部定于18时出发。何凌登15时回到军部,立即汇报侦察情况。军长吴信泉、军政治委员徐斌洲、军参谋长沈启贤等军首长,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卫生部等领导听取了汇报。何凌登详细介绍了39军将要进入的朝鲜泰州、云山一线的地形民情,从战术上加以具体说明。一是要加强防空。侦察发现美军的空军非常强大,由于朝鲜人民军缺乏制空权、制海权,遭受损失严重。二是要加强灯火管制。因为美军有制空权,不论白天晚上飞机都会空中盘旋,因此部队开进中必须选择在夜间。汇报持续了两个多钟头,直到下午17点1刻。会后,何凌登根据军首长的作战意图和39军编入志愿军序列的总体情况,针对部队兵力、装备及当前敌情,集中司令部各科负责同志的意见,再次修订了部队入朝及作战预案。20日,何凌登随39军司令部到辽阳火车站集合,由此向安东、长甸河口集结。部队出发前,吴为真跟何凌登作了最后告别,她眼含热泪给丈夫整理一下帽子,又把一只曾伴随丈夫从湖南岳阳到延安、苏北、东北乃至朝鲜战场的口琴放在何凌登的手里,让口琴永远陪伴出征朝鲜战场的爱人,动人的情景成为了最后的离别。 21日19时30分,39军司令部随该军第一梯队从安东鸭绿江桥入朝参战。20时,39军指挥部的6辆指挥车到达鸭绿江边。确定指挥部晚上过江,主要是为了防止美国飞机的轰炸。21时20分,部队井然有序地通过了鸭绿江大桥。指挥部开进的地域是前方朝鲜的龟城,要求必须在天亮之前到达。</p> <p>  途中,何凌登跑到吴信泉乘坐的1号车前要求与军长、政委换坐车辆。军长吴信泉向何凌登瞪了一眼说道“我坐前面危险!你坐前面就不危险了?”何凌登坚持说道“我在朝鲜侦察20多天了,熟悉部队开进地域的路线,在前面带车能够加快开进速度争取时间。”吴信泉正要坚持决心不变,政委徐斌洲说话了“何处长的考虑不无道理嘛。”吴信泉看在政委的面子上,只好不情愿地从1号车下来,改坐后面的2号车上,继续前进。何凌登深知,进入朝鲜战场敌机随时都要进行轰炸扫射,另一个何凌登处长熟悉开进路线能够减少司机多跑路,在前面带路夜间行车也能够确保军首长安全。车队继续开进,走了约1个多小时,在l号车开上一个山坡时,月亮被山头遮住了,前方的路面一片漆黑,看不到行车路线,司机只好开了一下大灯,借着灯光加速冲上了山坡。然而就在1号车亮灯的这瞬间,被空中巡逻的美军飞机发现了目标,立刻怪叫着俯冲下来,一阵扫射和轰炸,坐在前面的何凌登处长不幸中弹牺牲。整个车队都停下来了,人们不等命令纷纷跑了过来,围住1号车默然肃立,简直不敢相信眼前发生的一切。吴信泉和徐斌洲商议了一下,决定派两个战士护送何凌登的遗体回辽阳军部留守处,部队继续前进。何凌登是抗美援朝中牺牲的第一位志愿军,年仅35岁。1953年10月1日,何凌登烈士的遗骨被安葬在了黑龙江省哈尔滨烈士陵园。</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英雄没有走远</b></p><p> 在何凌登牺牲后不久,爱人吴为真产下他们的遗腹子,这是她与何凌登的第二个孩子,取名志坚,取意志坚定,继承遗志之意。吴为真,1938年中学生时就参加了革命。她的第一个丈夫,是新四军第3师参谋长彭雄。1943年3月,彭雄赴延安参加党的六届七中全会,在海上与日军遭遇壮烈牺牲,时年29岁!。彭雄等同志牺牲后,八路军115师和新四军3师分别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彭雄烈士们的遗体就安葬在江苏省赣榆县马鞍山烈士陵园,现改名为赣榆县抗日山烈士陵园。吴为真是小沙东海战的亲历者和幸存者,江苏吴江人,1919年出生,1934参加革命,1935 年在上海加入地下党,经党组织介绍参加新四军,1938年进入新四军军部卫生教导队学习,任指导员。1942年12月10日与彭雄结为革命伴侣,1943年3月17日随同彭雄同志赴延安途中,在小沙东海战中失去了新婚仅3个月的丈夫。彭雄牺牲时,他给她留下了一个遗腹子,留下了“你要爱护身体,教育好孩子”的深情嘱托,也给她留下了永远抹不去的思念。2014年9月1日,彭雄烈士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彭雄牺牲5年后,在黄克诚、张爱萍等首长关心下,英俊才气的何凌登与秀丽刚强的吴为真于1948年结为夫妻,两人拍下庄重的结婚纪念照。之后为何凌登生下了第一个孩子,取名何永坚。何凌登入朝侦察,是绝对的国家军事机密,连妻子都没有告诉。部队入朝前,夫妻两人只是匆匆见上一面就出发了。何凌登牺牲的消息一传来,吴为真再一次承受了巨大的打击。</p> <p><b>  镜头回放,</b>吴为真在抗日战争与抗美援朝战争中,先后两次失去丈夫。但是,失去至亲爱人的残酷现实,却没有击倒这位革命的战士、坚强的女性、深情的母亲。她将所有的悲痛深埋心中,一个人默默承担起养育烈士遗孤的重任。与此同时,党和国家、军队也对为国牺牲的烈士后代格外关注,吴为真的3个烈士子弟,都被送进了中央军委军委主办的北京第十一学校读书,并享受国家给予的烈士子女优抚待遇,健康茁壮成长。</p> <p><b> 烈士遗愿</b>,何凌登入朝作战前曾对吴为真说“我这次去参加抗美援朝可能会牺牲,如果我牺牲了你一定要把我们的孩子好好抚养成人,把他们培养成对国家有用的人。”吴为真为了这个承诺实现烈士的遗愿,将3个孩子培养成为国家有用之人。大儿子彭少雄在北京605厂任工程师,二儿子何永坚在沈空部队成为一名光荣的革命军人,小儿子何志坚在北京608厂当工人,经过努力于1975年考上了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光学仪器专业,实现了妈妈让他上清华、北大的愿望,也告慰了九泉之下的父亲何凌登烈士。2015年9月3日,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吴为真获得了国家为健在的抗战老战士颁发的抗日勋章一枚。2017年2月19日在北京病逝,享年98岁。</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足迹还在延伸</b></p><p> 椐老同志回忆,吴为真离开39军后,曾先后在中南军区税务局,国务院财办,轻工业部,国家科委等单位工作。吴妈妈是一位老革命、老红军,又是著名烈士彭雄、何凌登的遗孀,同时又是一位抚养了两位烈士的3个遗孤的母亲。她集革命战士的坚强、坚韧、奉献与母亲的温情、慈祥与博爱为一身,几十年如一日,从不居功自傲,向国家、向组织、向老部队伸手要待遇、提要求,在艰苦的坏境下,默默无闻地,一个人承担着抚养两位烈士留下的3个遗孤的重任,继续为党和国家工作。</p> <p><b>  媒体报道</b>,吴为真是一位令人敬仰的好党员,同时又是一位令人感动亲切的普通人。正是共产党人革命者身上的那种红色气质与优秀品质,与生活中点点滴滴生动的家庭细节,伟大母爱的亲和力,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这个特殊的革命家庭,熏陶着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心灵与精神世界。三子何志坚长大成人结婚后,才更加理解了失去丈夫的母亲,其一生是多么悲苦不易而又艰辛坚强。照顾母亲养育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何志坚心底对母亲的一个承诺。结婚后,何志坚的妻子将吴为真视为亲生母亲,精心照料。与此同时,何志坚与妻子双双做出了超越世俗眼光的决定,不要孩子,用一生的生命与心血来照料晚年的母亲,以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为此,数十年来,夫妻二人熬白了头发,一直精心地守护着母亲,一次次让身体不好的母亲转危为安,使得母亲延年益寿至98岁的耄耋之年。夫妻二人也实现了自己对母亲的心中承诺!连医院的医生护士都说,没有见过这么孝顺的子女!凡是知道此事的人们无不感慨万千!</p> <p><b>  记者采访</b>,烈士后代何志坚从不以烈士子女自居,生活中为人低调,踏实做事,正直做人。从清华大学光学仪器专业毕业后,成为光学镜片加工制造工程师。退休后,仍然发挥自己的技术专长,为中央首长、大学教授、专家等验光配镜,并专注从事传播红色基因。由此可见,革命精神与传统美德的家风,在这个革命家庭的后代身上得到传承。让我们永远记住彭雄、何凌登、吴为真等平凡伟大坚强的革命战士!</p> <p><b>  笔者感言</b>,今天当我们再次讲起或者聆听发生在这个革命者家庭的悲怆感人的故事时,眼前浮现的都是那些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尽管故事已经走进历史的深处,但今天品味起来仍然让人感到是那样的鲜活,富有极强的生命力,感召顽强的战斗力,回味无穷的凝聚力,仍然让人动容,依然让人感怀,诚然让人净化,释然让人升华。</p> <p>  <b>延伸阅读</b>——何凌登1939年6月随抗大总校挺进敌后,在晋察冀边区灵寿县一带办学。1940年1月抗大毕业后,于同年3月进入晋东南八路军总部,4月任八路军115师343旅司令部作战参谋,6月随该部南下豫皖苏改编为八路军第4纵队4旅,在淮上地区坚持抗日反顽斗争,任旅司令部作战科参谋、新686团作战参谋,期间曾荣获该团“模范干部”称号。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该部改编为新四军4师10旅28团,转战宿县、蒙城、怀远、风台地区,是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10旅回归新四军3师建制,任10旅司令部教育科参谋。1942年11月调任3师作战科参谋。1950年8月22日,何凌登在日记中记录了部队为入朝参战进行的详实准备。部队即将出国作战前,何凌登心里明白这意味着什么!早在作为先遣小组成员赴朝前,他就领着爱人和孩子到地方照相馆拍了一张全家福。何凌登在照片背后,工整地写下“离开祖国入异境……”四行字,送给爱人吴为真。何凌登也叫爱人在照片上写下留言,吴为真看到丈夫即将出征,抗击美国侵略者,不禁思绪连篇,在照片背后写下了“阖家团圆”四个字,交给何凌登保存,这张照片竟成了全家最后的合影!</p> <p>(以上文章中的笔者为原陆军第39集团军政治部军史办主任杨永华,新浪观影活动结束后,很多人表示对抗美援朝牺牲的第一个烈士不了解,我也接到了约稿,我想写烈士还是由专业的军史工作者来写为好,就推荐了杨永华主任,杨主任虽以退休,却还在返聘写军史,工作依旧繁忙,接到我的推荐后欣然同意,随即落实撰写,本篇文字主要根据杨永华主任的美篇:</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38ogxtlw?share_from=others&amp;user_id=19369548&amp;uuid=bbe65b0be8b24b0e9af1e49d0d72d945&amp;share_depth=1&amp;first_share_uid=19369548&amp;utm_medium=meipian_android&amp;share_user_mpuuid=46e5ba70e12d9e7d72f1e5bd9a1e072c&amp;utm_source=singlemessage&amp;from=singlemessage&amp;first_share_to=singlemessage"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i> </i>抗美援朝志愿军第39军作战之最①——揭秘抗美援朝志愿军牺牲的第一人 文稿杨永华 供图何志坚 2020.11.05</a> </p><p>略加修改完成,细节还有待进一步补充)</p> <p>  2020年10月19日,何志坚大哥参加了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的:铭记伟大胜利 捍卫和平正义——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开幕式。(下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