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10月21日,在这个秋高气爽、阳光灿烂的收获季节,襄阳市初中生物城区教研活动在襄阳市第二十中举行,本次活动的主题是通过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行政楼一楼报告厅座无虚席,来自各县市的优秀生物老师们都齐聚一堂,用他们扎实的学识和新颖的观点,迸发出思维碰撞的火花。</p> 气势磅礴的行政楼 美丽校园的景色 第一节课由20中青年教师杨文韬老师带来的有关初中生物基于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教学案例《病毒》。 <p> 课前导入,师生一起观看视频回顾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我们所经历的艰难岁月,从而自然引出病毒这个话题。</p> 本节课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交给学生,各个小组在课前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查阅了大量的有关病毒的资料,并分工将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看,每个小组都在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 <h3> 一个小组精彩的情景剧让课堂笑声不断,三名同学分别饰演真菌、细菌和病毒,展开了一场幽默风趣的对话,活跃了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得出病毒的形态特征——小。</h3> 全场老师座无虚席,专注聆听,认真做笔记 <p> 瞧,老师们记得多认真吖!</p> <p> 小组激烈讨论,合作探究,设计实验</p> <h3> 杨老师引导学生学会用科学思维解决问题,让学生尝试设计实验,通过自身体验回顾对俄国科学家伊万诺夫的科学思路,老师再次追问:这对你以后的学习有什么启示?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h3> <p> 小组汇报:噬菌体侵蚀大肠杆菌的视频,了解病毒生活方式及繁殖过程。杨老师形象地将病毒的繁殖过程必做盖房子,图纸由噬菌体提供,大肠杆菌提供原料,加深了理解。同时再提醒同学们勤洗手戴口罩,减小病毒感染的几率,学会健康的生活方式。</p> <p> 各小组分享制作的病毒模型</p> 病毒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小组做成手抄报并汇报 <h3> 手机投屏展示各小组的手抄报</h3> <p> 小组合作绘制思维导图</p> <p> 手机投屏展示各小组完成的思维导图</p> <p> 杨老师与学生一起分析病毒对人类生活的利与弊,教导学生以客观公正的心态对待事物,不可以偏概全。同时提醒大家一定做好个人防护,不可掉以轻心,顺理成章地完成了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渗透。</p> <p> 精心设计的板书</p> <p> 随后杨文韬老师对自己本节课的设计思路进行了详细讲解。</p> <p> 肖平老师介绍了二十中生物教学开展的情况及经验,并主持评课环节。肖平老师经验丰富、干练沉稳,她对杨文韬老师的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p><br> 1.使用七年级学生,他们具有活泼开朗,语言丰富,思维开阔等优点。<br><br> 2.设计对照实验中降低难度,只考察了变量和补充局部内容。<br><br> 3.病毒模型材料来源于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br><br> 4.德育渗透,与生活紧密相连,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理性看待事物。<br><br> 不足之处:没有完全放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语言鼓励可以再丰富一些。 <p> 来自31中的教坛新秀张慧娟老师认为本节课语言很精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手抄报、小组交流、情景剧等形式多样,手机投屏助力课堂,提高课堂效率。</p> <p> 东风中学学识渊博的张礼娟老师认为:学生表演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病毒的发现过程很精彩,用情景带入,穿越多年前科学家的发展过程,亲自体验发现历程。用图片显示病毒结构,更直观,学生利用小老师的身份,使学习更主动,掌握更牢固。</p><p> 同时也提出几点建议: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到核心素养的这个更高层次。病毒的结构是核心,可以由此为主线再次引申出其他的知识点,从而拓宽学生思维。</p> <p> 来自45中的资深名师刘飞老师也高度评价了这节课,她认为多样的活动方式可以增加学生兴趣,有利于学生在制作模型中对病毒有更深入的认识,从本节课中可见思维导图在平时教学的渗透十分到位。</p> <p> 知性优雅的襄城区教研员王朝晖老师指出:本节课分别从横向和纵向各个角度挖掘知识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扩展了学习的宽度,老师收放自如,控场能力比较强,每个活动都以板书收尾,行散而神不散,用时把控也很精准。</p> <p> 学术泰斗39中陈晟老师以专家的高度来多方面评价了这堂课,他认为杨老师将病毒的发现变成探究实验,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教师身份形象设计很成功,教师的语言,形象,动作,穿戴打扮,眼神等都要给人一种干练的感觉。</p><p> 同时也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稍作改进:病毒的模型遗传物质可以简化,实验原则改为变量原则,可以引申出寄生的概念,可将DNA和RNA引申到核酸检测,更贴近实际生活。</p> <p> 经验丰富的东风中学乔奕老师认为本节课充分体现了主动性学习方式,科学探究设计非常好,步骤的完善有梯度,充分体现初中阶段探究能力的培养。但对实验结果的预测问题提出了质疑,并对自主学习这个理念发表了个人看法,她认为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不能全部放开,教师要适当引导。最后建议在讲解病毒的大小时,可以与细胞进行比较,带入数学长度计量单位,如果把病毒比做一个篮球,细胞比做大厦,分别从数学上和具象上进行比较。</p> <p> 最后睿智沉稳的襄阳市生化教研员方启柱老师对于怎样落实常规课发表了重要指示,他指出常规就是日常教学的规范,生物教学常规去年进行了修订,主要针对新时代新要求和新技术的应用。落实教学常规就是要将“备、教、批、辅、考、研”等环节按要求做好:</p> 1.备课要多关注学情的变化和目标的阶段性。备课也要转变一下思路,不再过多地考虑讲得如何精彩,而要更多思考学生如何学得轻松。<br> 2. 教学要多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和学习体验。核心素养引领下,教学不再简单地教给学生知识,更突出学生的学,突出学生的学习经历;活动展示、模型制作、视频、图片、实验都是提高学生学习体验的方法。<br> 3. 批改作业要多关注学生错误的原因和错误的呈现。作业的形式多样化,多布置实践性作业。<br> 4. 辅导要多关注边缘学生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心理、学习方式的引导。<br> 5.考试要多关注学习内容的阶段性和目标设计的合理性、鼓励性。<br> 6.教研要多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障碍点和思维盲区。<br> 最后方老师对在座的各位老师提出了殷切期望,鼓励老师善于反思、多做课题,可以尝试从教学技术、教学理念等方向入手,切入点要小,希望各个老师都能学有所获,提升自己。 接着美丽优雅的樊城区教研员韩云峰老师开展了一个有关《浅谈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机融合》的讲座,首先对在场的所有老师进行一个实时问卷调查,了解本地区生物教师在疫情期间对于“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看法。 <p> 然后带领大家一起回顾了疫情期间那段难忘的岁月,进校进班听课、参加备课组集智备课、召开学科教研活动、组织竞赛评选活动......这些活动都在网上开展的如火如荼,探究疫情时期取得的教育经验和探索后疫情时期教育何去何从,重构后疫情时期的教育新常态。<br></p> 最后对“混合式”教学进行了初探,相信混合式教学改革一定会重构传统课堂教学,拓展了教和学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用课余时间在线自主学习,在课堂开展各种探究性学习活动。 <p> 下午由知性又优雅的隆中名师张文华老师讲授国培讲座《生物教改突破口--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她谈到10年课改我们的进步与期待,并对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目前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到社会上已远远不够用。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因此,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p> 合作学习的经典例子——《你看你看那落叶》,学生进行选题和汇报。 社会实验典型事例《出公差的孩子》 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本次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学生要在各种活动中快乐学习,快乐成长。<br><br> 每一次的学习,每一次的相聚都是教学智慧和经验的传递,都是同行相互切磋和交流的阵地。带着希望而来,承载收获而去。从实践中感悟理论,从理论去指导实践。教学改革,我们在落实;教育之路,我们携手并肩,一起走下去。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br> 行而不辍,则未来可期。 <p>主办:襄阳市教科室</p><p><br></p><p>负责人:方启柱</p><p><br></p><p>摄影:乔奕、刘飞、陈烨</p><p><br></p><p>美篇:陈烨</p><p><br></p><p>审核:方启柱</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