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一位:白方礼的老人……

身边的法律顾问

<p>一位92岁高龄的老人,几乎蹬了一辈子的三轮车,在16年时间里,先后为300余个贫困学子捐助了35万,而自己却常常以一个馒头,一碗开水度日,过着如此清贫的生活,他是<span style="color: rgb(14, 64, 140);">白芳礼</span>——2008年首届"网络感动中国人物"之一,2019年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p><p>2005年9月23日,一生清贫的白芳礼在天津家中去世,离开了那辆陪伴他近20年的三轮车。那天,自发为老人送行的群众挤满了马路,据当地的一位耄耋老人回忆,他在这生活了一辈子,还没有见过一个老百姓出殡时,有这么多人来送行。</p><h1>生于穷苦之中,迫于生计成为车夫</h1><p>白芳礼一生清贫的作风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很大的关系,1913年他出生在河北沧县的白贾村,家里特别穷,童年时期的白芳礼经常吃不上饭。1926年,迫于生计,13岁的白芳礼不得不外出打工,东跑西跑,最后在1944年来到了天津。</p><p><br></p><p>20岁左右的白芳礼</p><p>1944年的国内社会,正值战火硝烟,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市场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很多百姓食不果腹,流离失所。来到天津的白芳礼几经辗转,最后当上了一名车夫,在那个年代,车夫是门槛最低,也是最苦最累的工种之一。</p><p>与其他的底层工作者一样,纯靠体力吃饭的白芳礼也受尽白眼和嘲笑,乃至遭受打骂也是常有的事。但是白芳礼虽然没有读过几年书,但是却懂得一个道理:靠自己的双手赚钱不丢人,哪怕是最底层的拉车。白芳礼抱着这样的心态,一直忍辱负重默默无闻地辛苦劳作着。</p><p>成家后的白芳礼面临着养家糊口的重担,四个孩子嗷嗷待哺,他的20岁就守寡的姐姐,也寄居在这里,让本就艰辛无比的白芳礼,肩上又多了一份责任和负担。</p><p><br></p><p>民国时期北京的拉车夫</p><p>但白芳礼硬是靠着拉车,养活了一家人,四个孩子中的三个后来都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大学,而且他还资助了一个侄子也上了大学。据后来白芳礼的儿子回忆:父亲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是很热爱知识,打小我们就被父亲教导要奋发图强,勤学好问。</p><p>新中国成立后,白芳礼的生活总算是有了好转,进入了天津河北运输厂成为了一名正式编制的三轮车夫,虽然仍然是体力活,但是起码有了最基本的保障,白芳礼此后一直一如既往地辛苦劳动着,直到1974年61岁时退休。</p><p>退休后的白芳礼进入了一家油漆厂,但也许是蹬惯了三轮车,8年后白芳礼重操旧业,做起了个体客运,每日早出晚归,风餐露宿,攒下了一些养老钱,几年后便完全退休,安度晚年。</p><p><br></p><p>白芳礼</p><h1>古稀之年投身教育公益,16年风雨无阻</h1><p>74岁前的白芳礼从没想过自己可以通过蹬车的方式来帮助别人,直到1987年的一天,他在回家时遇到了几个很小年纪却在农田里干活的孩子,回想起自己的童年,已经74岁的白芳礼不由得心头一颤。他停下车,亲切地询问着。</p><p>当白芳礼得知这群孩子是因为家里太穷而负担不起学费,只能辍学下地干活后,心头不由得浮现出自己儿时的经历。回到家后,白芳礼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他决定资助这些孩子们完成学业。</p><p>在家庭会议上,白芳礼对四个孩子说出了他的决定,虽然儿女极力反对,但是拗不过白芳礼的坚持,也只能同意了。白芳礼随后将攒下的5000元钱捐给了家乡白贾村,成立了教育奖励基金会,用于资助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村民为此还特地送了他一块匾额,上面写着"德高望重"四字。</p><p><br></p><p>白芳礼和他捐助的学生们</p><p>然后白芳礼回到天津,重新蹬起了三轮车,又回到了以前披星戴月的日子。为了能资助更多的人,白芳礼天为被地为床,每日都奔波于蹬车拉客中,他没有固定的住处,常常是拉客到哪里,他就在哪休息。</p><p>每当攒了一些钱后,他就蹬着车来到学校,将这些钱捐出去,资助学生。为了能够赚到更多的钱,白芳礼还在车上挂了一面写着"军烈属半价、老弱病残优待、孤老户义务"的旗帜,以此来扩大客源。</p><p>就这样,白芳礼每日瞪着三轮车,穿行于大街小巷,累了就停下来休息一小会,有时候甚至患病了也不休息,吃完药便再次上阵,日复一日年复一年。</p><p><br></p><p>白芳礼数着零零散散的角票</p><p>1994年,81岁的白芳礼把辛辛苦苦操劳了一整个冬季,存下来的3000元捐给了一所学校,校方专门为此给他举办了感谢仪式,在仪式上,校长带领300余名贫困学生向他致敬。</p><p>不久后,白芳礼意识到仅仅靠自己一个人是根本不足以资助数量庞大的贫困学子,便想着成立一家专注于教育公益的公司,为此,他将老家的旧房子卖掉,又向银行贷款。不久,在紧靠天津火车站的一小块地方,全国第一家支教公司——天津白芳礼支教公司宣布正式成立。</p><p>虽然叫公司,但只不过是临近火车站的一个售货亭,卖点烟酒零食等杂货,但是虽然外表不起眼,但是却依旧高大,因为在售货亭的上方,挂着一副由南开大学赠予白芳礼的匾额,上书"无私资助志在其才",正是这个匾额,将小小的售货亭照耀的熠熠生辉。</p><p><br></p><p>白芳礼在天津站拉客</p><p>随着白芳礼的事迹被越来越多人知晓,很多市民纷纷到售货亭买东西,经常会有市民丢下百元大钞,但只是买一件很便宜的物品,这家小小的公司也迅速扩张,发展到有十几个摊位的"连锁店",生意最好的时候,每个月除去各种成本和税务,还能有超过1万元的丰厚利润。</p><p>而白芳礼将这些利润悉数捐给当地的学校以及一些困难学子,虽然有了固定的"收入",但是白芳礼照常蹬着车,奔波于各个地点之间,他甚至还为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每月收入1000元。可以想一下,在90年代,要通过拉车每个月赚到1000元,要跑多少趟,拉多少客才能换得来。</p><p>"我每天出车,一天能赚个二三十元钱,别看这区区二三十元,它可是能让十几个孩子吃一天饭!"很难想象,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心中的精神世界是这般的高尚。</p><p><br></p><p>受白芳礼自助的学生在为他祝寿</p><h1>一身清贫两袖清风,时代楷模白芳礼</h1><p>白芳礼自己却过着极度清贫的日子,他从没买过衣服,身上穿的衬衣裤子都是捡来的,鞋子也是捡来的,平日里,白芳礼将饮食极为简单,一个馒头加上一碗白开水,伴着些许咸菜,就是他的一顿饭。拉车累了,就在地上铺张报纸,随便捡个什么东西当枕头,再把帽子往脸上那么一掩,就是白芳礼休息的样子。</p><p>为了能赚到更多的学费,白芳礼以售货亭为家,在这间不大的亭子里,两摞砖头上放着一块木板,薄薄的旧大衣往上一铺,就是他的"家"了,在这间亭子里,白芳礼度过了不知几个春夏秋冬,直到市政府为了整治车站街道环境,而出台了将这些卖报亭、小卖铺拆掉的政策。</p><p>白芳礼积极响应号召,亲自拆掉了这座居住了多年的家,后来,他用拆开来的编织袋和几根木杆,搭建了一个只有半人高的窝棚,这就是白芳礼最后的家。</p><p><br></p><p>白芳礼最广为人知的一张照片</p><p>在1987——2003年这16年间,白芳礼靠着蹬三轮车,捐助了超过300位贫困学子完成学业,累计捐款35万余元,直到2003年的一个冬日,已经90岁高龄的白芳礼颤颤巍巍地来到天津耀华中学,将装着500元零钱的饭盒递了过去,说到:"我干不动了,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这是我的最后一笔钱了。"</p><p>白芳礼终于"老了",他不再像以往风餐露宿地蹬三轮车,在蹬了60余年的三轮车后,白芳礼终于可以休息了,然而,还没等到白芳礼真正休息下来,病魔就降临在这个已经饱经风霜的老人身上。</p><p><br></p><p>节目中的白芳礼</p><p>2005年9月23日,一生清贫的白芳礼在天津家中去世,离开了那辆陪伴他近20年的三轮车,也离开了他为之奋斗了16年的教育公益事业。</p><h1><br></h1><p>2004年10月25日,天津78中学的学生看望白芳礼老人</p><p>人间自有真情在,2008年3月13日,在由46家网络媒体联合举办的首届"感动中国人物"网络评选中,白芳礼老人终于得到了该有的荣誉,在这个反映亿万人民心声的互联网上,他终于"感动中国"。</p><p>总有一种平凡,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奉献,让我们为之动容。白芳礼,虽然没有感动这个社会,但是却感动了无数人民的心,哪怕多年后,人们也不会忘记,曾经有一位名为白芳礼的老人,为中国教育公益作出了多大的努力和贡献。</p><p><br></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