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屈原涉江来——认识屈原的好读本《楚辞之源》公开出版

平安喜乐

<p><b>  《来自溆浦龙潭文联的报告》总第123期(2020年)第100期</b></p> <p><span style="font-size: 22px;">&nbsp; &nbsp;一个月以前,张昌竹先生送了我一本书,是四川师范大学电子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的。是张昌竹先生多年对屈原文化研究的贡献与结晶,书名为《楚辞之源》。张昌竹先生名曰“姜庆华先生雅正”。这是中国文化人自谦的通用做法。我依然满心欢喜,用一个月时间把《楚辞之源》这本书读完。不能说开卷有益,应当说收益良多。不能说读懂了屈原,但可以说读懂了部分张昌竹。</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2px;">&nbsp; &nbsp;“楚辞之源”四颗大字,是中国屈原学会会长方铭先生送给溆浦的,他也送给了张昌竹先生作为书名,并亲自为张昌竹先生作序。可见张昌竹先生对屈原文化的研究成果是得到权威认可的。方铭先生在序中说:“溆浦涌现了一批研究屈原的著名学者,而昌竹先生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这个评价实在不低。我不迷信权威,可权威人士的话总是有份量的。溆浦人研究屈原的学者禹经安、舒新宇、何先培、陈黎明、舒泽芝等,都是我的朋友,他们的研究成果我知之不多,学习不够。而张昌竹先生有一本书问世,自然令我钦佩。以前,我还读到过张昌竹先生的三篇学术论文。分别是:《楚国黔中郡郡治在溆浦考》,《中国楚辞学》,《溆浦,成就了世界文化名人屈原》。读了他的三篇学术论文后,我认定张昌竹先生是潜心做学问之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2px;">&nbsp;&nbsp;&nbsp;收到《楚辞之源》一书后,我对张昌竹先生说:“纸墨千年会说话。你张昌竹研究的人物选对了。也许百年之后,因为你写了《楚辞之源》,对后人有用,你会千古留名”。昌竹回答我:“作为中国屈原学会的一名理事总得做点实事,不能只挂着空名。历史留不留名,管不了那么多。如果对后人研究屈原有所帮助,也算我没有白费功夫”。</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2px;">&nbsp;&nbsp;&nbsp;《楚辞之源》共分三章。《屈原在溆浦》一章,让我解开了许多疑问:屈原为什么来溆浦?屈原来溆浦的目的是什么?屈原到底在溆浦生活了多久?屈原在溆浦创作了哪些作品?张昌竹从历史的考证中,从屈原的作品中,从专家学者的分析中,得出了自己的认识与结论。不得不承认,张昌竹是做了大量深入研究的,至少能自圆其说,没有自相矛盾。有事实,有依据,有历史背景,有逻辑关系。他考证屈原在溆浦生活了12年,《离骚》、《九歌》、《天问》等屈原主要代表作都在溆浦完成,让人不得不信。张昌竹研究得出,屈原来溆浦之目的,是以黔中郡为基地,兴楚抗秦。《涉江》是屈原进入溆浦的第一篇作品。《涉江》里说:“朝发枉陼兮,夕宿辰阳。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偏远之何伤?入溆浦兮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设溆浦县,应是读过《涉江》诗,受屈原的启示。1983年冬,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视察溆浦,听说溆浦是楚辞之源,是屈原流放探索之地,也有些惊奇与不解。幸亏当时的怀化地委秘书长周亮一早有准备,当场背诵了屈原的《涉江》诗,为怀化地委书记吴彦凡同志解了难。胡耀邦同志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作为溆浦的史志办主任与文联主席,张昌竹著书立说,编著《楚辞之源》,让今人和后人对屈原与溆浦的一些常识性问题找到最基本的答案,算是做了一件大好事。本人被拉进溆浦屈原学会当一名常务理事,是带着责任拜读张昌竹《楚辞之源》的。本人读书不多,对屈原的作品研究甚少,读《楚辞之源》省事省时省力。</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2px;">&nbsp;&nbsp;&nbsp;《纪念屈原》一章,张昌竹介绍了溆浦屈原遗存与历代文人吟诵屈原的诗与文。溆浦屈原遗存一共13处,分别是:招屈亭,屈原庙,三闾大夫祠,怀屈楼,橘颂阁,涉江楼,屈子亭,屈原广场,屈原大道,屈子峡,明月洞,龙潭屈原庙,溆水屈儃。一县之内,有13处屈原遗存,全国罕见。足见屈原对溆浦影响之深远。对溆浦人来说,屈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而且成了溆浦的历史文化符号与标志。张昌竹不愧是编县志的,他从清代的康熙、乾隆、同治、民国的四部《溆浦县志》中,找出了十多篇吟诵屈原的诗词。并收录了十多位今人吟诵屈原的诗文。从这30多首诗文中,你可读到溆浦人或外地人在溆浦为官者对屈原的热爱甚至崇拜。屈原毕竟是世界文化名人,受人崇拜理所当然。全人类十大文学巨匠(荷马,但丁,歌德,莎士比亚,普希金,雨果,屈原,泰戈尔,高尔基,托尔斯泰),屈原成功入选。这是按西方人的标准进行评选的。应该说,在十大文学巨匠中,屈原的资历最早,资格最足,影响的人群最多。如果按东方人的标准,屈原应该排在第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2px;">&nbsp;&nbsp;&nbsp;《大端午大龙船》一章,格外生动有趣,读起来就格外来劲起劲。“屈原离开溆浦去汨罗时,溆浦人民含着热泪送他上船。屈原五月初五在汨罗江投江,其噩耗五月十五才传到溆浦。因此,溆浦人民为了屈原在水下的安全,又重新扒起龙船,祭祀龙神,以求龙神对屈原的关照。此后,就将每年的五月初五作为小端午,五月十五作为大端午。龙船也五月初五下水,扒到五月十五”。溆浦端午节民间习俗很多,除了龙船竞渡、包粽子外,还有悬艾叶、系香袋、饮雄黄酒、、、、、、以纪念屈原为主题。</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nbsp;溆浦大江口龙船为龙头凤尾船,长30多米,宽1.7米,共28舱,尾高4.2米,挠手24对。扒龙船时上船得60条人,以坐头的两人为活龙头。因船大、人多,划船时间长,所以称为大龙船。</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2px;">&nbsp;&nbsp;&nbsp;清乾隆《湖南通志》说:“龙舟始于武陵”。《辞海》载:“武陵,郡名,汉高帝置,治所义陵为湖南溆浦”。可以说,溆浦大江口应是划龙舟的发祥地之一。也就是在上个月,我参加了溆浦县第6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申报座谈会,正好碰上大江口镇划龙船的两位优秀传承人。听他们讲划龙船的故事,令人着迷,兴奋不已。我说:溆浦龙船竞渡,完全可以申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2px;">&nbsp;张昌竹先生在书里对龙船的建造、龙船挠术、龙船旗语、龙船音乐、艄技赛事都一一作了具体介绍。《屈原精神铸就的溆浦龙舟之魂》一文,让人壮怀激烈。奋发向上的溆水儿女,血液里流淌着对屈原的怀念和对伟大祖国的热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2px;">&nbsp;&nbsp;&nbsp;张昌竹先生说:溆浦,成就了世界文化名人屈原。我说:屈原,也成就了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的溆浦。屈原“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溆浦人发奋图强,自强不息。今日之中国,正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只要有志有才爱国报国,大有用武之地。今日之溆浦,政通人和,万象更新,只要有爱乡之情之能,皆可大有作为。</span></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姜庆华)</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