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代词:代替别的词或词组(也可以代替句子或段落),表示事物、行为、性状、数量的词。大致分为三类。</p><p>一、人称代词</p><p>(一)第一人称代词</p><p>吾、我、予、余,此外还有:朕、台、卬(áng)。</p><p>我、予、余在句子中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p><p>“吾”在先秦汉语里可以作主语和定语,不用作一般句子的宾语。如(《庄子•齐物论》)“今者吾丧我”,不能将“我”换成“吾”,但是在否定句里,宾语放在动词前面时,就可以用“吾”字。</p><p>晋以后,“吾”字才可以用作一般句子的宾语。</p><p>朕在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尊卑共用,秦始皇26年,规定“朕”为天子自称。此后,历代封建皇帝都沿袭了这种用法。</p><p>(二)第二人称代词</p><p>主要有女、汝、尔、若、而、乃等。</p><p>女、汝、尔、若可用作主语、宾语和定语。而、乃一般只作定语。</p><p>(三)第三人称代词</p><p>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有:</p><p>之、其、彼等。</p><p>1.之</p><p>之可以代替人,也可以代替事和物,一般只用作宾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它他们,它们。</p><p>2.其</p><p>“其”在一般情况下只用作定语,不用作主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的、他们的、它的、它们的。其的作用相当于名词后面加助词“之”。</p><p>“其”有时也可以用作主谓结构中的主语或复指的主语。</p><p>3.彼</p><p>彼,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他们,可用作主语和宾语。</p><p>4.之、其的灵活运用</p><p>之和其虽然同属第三人称,但有时可以活用,称代说话人自己或指称谈话对方。</p><p>有时其又可以作“其中的”,”一定的”讲,这种说法可以说是从“他的”之义变化出来的。</p><p>(四)复数表示法</p><p>单复数同形</p><p>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没有单复数的分别,单数和复数是用同样的词来表示。即“我们”仍用吾、我等来表示;“你们”仍用女、汝等来表示;“他们”仍用之、彼等来表示。</p><p>2.第一、二人称代词后面可加“侪”(cháI)、</p><p>“属”、“曹”、“.辈”等字,表示不止-个人。</p><p>“吾侪”,“若属”大致相当手“我们这-斑人”、“你们这些人等,和“我们”、“你们”不同。</p><p>(五)谦称和尊称</p><p>古人常用谦称代替第-人称, 用尊称代替第二人称。谦称和尊称都是名词(或形容用作名词),不是代词,所以不受代词规律的制约(在否定句中宾语不j放在动词前面);但是, 从同义上说,它们又表示了“我”或“你。</p><p>古代汉语中常用的谦称有“寡人”、“寡君”、“不谷”、“臣”、“小人”、“老妇”、“仆”、“愚”、“孤”、“妾”等。</p><p>自称其名也是一种谦称。</p><p>古汉语中常用的尊称有“大王”、“陛下”、“君”、 “子”、“吾子”、“先生”、“足下”等。</p><p>称人的官职也是一种尊称。</p><p>二、指示代词</p><p>1、近指代词</p><p>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近指代词有此、是、斯、之、兹、然、尔、焉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这个”、“这里”、“这样”等。</p><p>(1)此、是、斯、兹、之,这几个近指代词指代的范围比人称代词更广,既可以指代人、事、物,也可以指代时间、处所等。在句子中用作主语、状语和补语。</p><p>(2)然、尔经常用作句子的谓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样”、“如此”。</p><p>(3)焉是一个特殊的指示代词,它既是指示代词,又具有语气词的作用,它不仅用来指代某一范围或方面,还经常用于叙述句的句尾表示停顿,后面一般不加别的语气词。焉,相当于“于是”(在这),一般只用在不及物动词之后,它所指代的范围或方面,常于人或处所有关。</p><p>2、远指代词</p><p>古代中常见的远指代词有彼、其、夫,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那个、那里、那样。</p><p>“彼”可以用作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语。</p><p>“其”、“夫”不能用作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语,只能用作定语。</p><p>3、旁指代词</p><p>古代汉语“他”是旁指的指识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别的”、“其他的”,不要把它误解为同今天用的“他”一样的第三人称代词。</p><p>4、虚指代词</p><p>古代汉语中,“或”和“某”所指代的对象是不确定的,是表示虚指的指示词。“某”的用法和现代汉语相同。“或”又称无定代词,通常用来指人,而且只用作主语,现代汉语没有和它对应的词,可译为“人”、“有的人”、“某人”。</p><p>“或”前面如果有说明范围的词,“或”指代其中某个人或喵星人。</p><p>两个或两个以上“或”字连用,表示列举不同的情况。这种用法的“或”仍是代词,可以指人,也可之物。不是连词,不能译为“或者”,要特别注意。</p><p>有时“或”也可以指代时间,作状语,可译为“有时”。</p><p>5、无指代词</p><p>"无指代词"亦称之为"不定代词"。</p><p>“莫”是否定性的指示代词,它所指代的对象实际上并不存在,所以称为无指代词或否定性无定代词,现代汉语没有和它相当的词。“莫”可以指代人、也可以指事物、处所,可译为“没有谁”“没有人”“没有什么东西(事情、地方)”。“莫”所否定的可以有范围,也可以沒有范围,或不指出其范围。“莫”只作主语。 前三例是一定范围的否定,诸侯、善、朝廷之臣、四境之内是莫所否定的范围。</p><p>6、特殊的指示代词“者”和“所”</p><p>“者”和“所”是古代汉语中特殊的指示代词。它们可以指代人、事和物。但是,他们不能像一般动词那样单独使用,而必须和其他的词或词组组合,组成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只有在这种结构中才能体现其指代作用。</p><p>1.者,通常放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词组或主谓词组之后,结合成“者”字结构。者字结构是一个名词性词组,一般在句子中充当主语和宾语。“者”字前面可以是:形容词、动词。者,用于判断句中。“者”可根据具体的句子翻译为不同的意思。“……的人;……的事”,……的东西,有时可以简单地译为……的。</p><p>“者”字前面还可以是:数词。这样的者字结构表示几个人,几种情况、几件事情或几件东西。</p><p>2.“所”特殊指示代词“所”通常放在动词的前面,和动词一起组成“所以结构”。来指代行为动作的对象,所字一般是指代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对象。所字结构是一个名词性词组,在句子中经常用作主语、宾语或判断句的谓语。可译为“所……的人”、“所……的事物”、或“(所)……的”。</p><p>所字结构主要有五类情况: 1.所+动词: 获秦王所乘云母车。 2.所+动词+中心词: 仲子所居之室。 3.所+动词+者: 视吾家所寡有者。 4.所+介词+动词: 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 是吾剑之所从坠。 5.所+(介词)+动词</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