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里湖图"不负秋

走南闯北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湖里湖图"不负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十月九号至十四号,我用了六天时间,骑着电动助力自行车,从沈阳到本溪县境内的湖里村,往返共计486公里。其中途中用了四天,又在湖里村休整游玩了两天。</span></p><p> </p><p> </p><p> </p><p> </p><p> </p><p> </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湖里"是个小山村,以幽静和秋色见长,是辽宁境内美术学生的写生地之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湖图",这是我自己造的词,想表达的意思是,湖里一带景色优美,拍出来的照片和视频美如图画。</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湖里湖图",借用了"糊里糊涂“的谐音和本意。哪儿"糊涂"呢?去的次数多了,准确次数糊涂;去的季节多了,春夏秋冬搅在一起糊涂;拍的地方多了,村里村外,周边的洋湖沟老边沟啥的也拍,具体是哪儿糊涂;去的方式多了,又是自驾又是自行车又是电动助力自行车的,咋去的糊涂。所以,最终成了一锅乱炖,能不糊而涂之吗!</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次的湖里村之行,最大的特点就是骑着电动助力自行车往返。那我就先把“电动助力自行车"这玩艺儿说明白。</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说电动助力自行车,人们容易把它理解成是电动自行车,其实二者还是有明显差别的。两者的共同点是都用电。不同点是电动自行车可以纯电动,不用蹬,一拧电门车就走;而电动助力自行车,没有电门把手,人必须得蹬,不蹬不走,只有人蹬车时,才通过中轴上的助力传感器信号,启动电机,辅助助力前行。</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电动助力自行车,是近两年刚出现的产品。跟传统自行车比,它多了个电助力,而跟一般电动车比,它又不蹬不走。它的市场用户定位,就应是象我这种纯骑车已力不从心,骑普通电动车又无法达到锻炼需求的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种车的续航能力,一般在五六十到一百公里左右。主要受电池容量、气温、速度、路面坡度,特别是供电强度等因素的影响。我车的续航,夏天时,在沈阳及周边这样比较平坦的地方,充一次电跑个百十公里没问题。</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种车,别看它不蹬不走,但价位上却要比传统电动车高出一大块甚至翻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选这种车,也是多种因素促成。十多年前曾经正儿八景地玩过几年传统自行车,那时一天骑个一百三十四公里轻松加愉快。不但骑遍了辽宁的大多数城市,还曾从辽宁骑到过漠河,甚至还骑到过西藏和珠峰大本营(中间严重偷工减料)。可正是由于整得狠了点,后来膝关节的毛病就找上来了。无奈,只好放弃了骑行。休养生息十多年后,膝关节逐渐恢复,心里的刺挠劲儿就又上来了。但理智上知道,再玩以前那种强度肯定吃不消了,正好市场上也有了电动助力自行车这种新产品可供选择,正适我情,正会我意。</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去年十一月初买的车。车是红色,大家都叫它小红。现在已骑了近一整年。不论冬夏,几乎周周没闲着,里程数已接近三千八百公里。</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到十月底,小红车入手就整一年了,也许到时能专门弄一个关于它的美篇。</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骑这车的好处就是省力。既可全程用助力模式(助力大小可分五档控制),也可根据体力随时打开或关闭助力(我多是全程一档给电)。不足之处就是电池续航有限。虽然此车在没电的情况下骑行,也跟普通自行车的用力差不了多少。但人一旦对助力产生了依赖,再回头纯靠体力骑行,那感觉就老累了。曾看过一个服用过兴奋剂的运动员写的回忆,说是一旦停用兴奋剂,感觉腿就象灌了铅似的,根本拔不动。这电动助力也有点这个"副作用"。</span></p> <p>  <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上图这个车座不是原车带的,是我自己另外买的。它的最大好处就是克服了传统车座”咯裆“的问题。</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单从这次骑行不到五百的公里数来说,若放在当年玩自行车的最佳状态时,也就是三天的事。这次因为不想整得太累,而且还要边骑边玩边拍摄,所以时间就放宽了些。</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九号早六点多出发。出沈阳不远,遇上一伙七十岁左右的骑行人。与众不同的是,他们的货架上都带着三齿挠子二齿钩子之类的劳动工具。一打听,说是要到附近的农村去遛地瓜。</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套业务我熟啊!小时候,每到秋季,这个活可没少干。不过我老家黑龙江那边都是遛土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所谓“遛地瓜"或“遛土豆",就是农民秋收之后,地里还残留了一些地瓜或土豆,主人会因其数量太少,收起来又特别费劲,便放弃不要了。这时"吃瓜群众"便可闪亮登场,东掘西刨一顿翻,一般都空不了手。</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听说他们是干这活,触动了我的乡情童情兴奋点。反正自己一个人,早点晚点快点慢点都无所谓,所以便车把一打,脱离原路线,跟着他们骑上了一条乡道,又在野地里推行了一段,便来到了他们干活的地方。</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些老大哥老大姐,一看都是行家里手,干起活来个个有模有样,不一会便收获多多。</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跟着拍了一阵儿唠了一阵儿,也就差不多了。告个别便继续我的行程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中午十二点多,在一处路边闲置的大碾盘上,打尖喝茶。这个大碾盘临时客串的茶桌,引起了群里关注的朋友们的一顿热烈互动。</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下午三四点钟,骑到了抚顺地界的后安镇,行程106公里,住下。一天下来,没觉太累。</span></p> <p>  <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种路边的停车休息设施,建得很人性化,方便,舒适,安全。</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十号早七点出发。途中又脱离正路,拐进一个叫十八盘岭的地方。这里有个天女山公园,我没进去。公园门口秋色正好,用小飞机航拍了一会便继续赶路了。十一点多,在马圈子乡一处饭店,要了一碗拉面,顺便商请店家帮助给车充了半个多小时的电,剩余电量增加了15%左右,心里对电池的续航少了些顾虑。昨天途中也充了一次电。这两天骑的公里数,要是在沈阳一带,续航一点问题都没有。可这两天上下坡多一些,特别是今天,光是较大的岭就翻了四座。这要是途中不充电,续航还真就不够。而我这一年来,已经习惯了电力加持的轻松,若真是断了电全靠体力硬蹬的话,还真未毕能坚持住。尤其是该车的电力消耗曲线,一旦到了剩余电量不足15%以后,它的电量就不再是等比例地稳定下降,而是不规则地急聚下降,可能上一秒还剩10%,下一秒就变成5%了。所以,一旦电量消耗一半之后,我就得根据剩余路程,留出充足的电量,不行就得赶紧想办法充电。</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下午四点多到达湖里村,仍住已来过多次的"阳光小院",老板初大姐热情相迎。今天的路程虽然比昨天还少了几公里,但由于翻山越岭较多,很累。</span></p> <p>  <span style="font-size: 20px;">初大姐的阳光小院,秋色正好。院内的一簇枫树,正枫枫火火地笑迎四方。</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十一号十二号两天,进入休整状态。但每天也都骑了三四十公里。头一天去老边沟,第二天去洋湖沟。这两个地方离湖里村都在十多公里,秋色也都很美。</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休整性骑行,就更轻松悠闲了。遇到了一处机械化收苞米的。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多看了一阵。</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它的自动化程度较高,苞米能直接扒皮,秸秆直接粉碎后撒在地里。这种收割机,雇用价格是每亩地60元,它一天大概能收二十亩地。</span></p> <p>  看到更多的,还是传统的人工收割,很辛苦,效率也很低。</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十三号开始往回骑,当晚仍住来时住过的后安镇。</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上图是离开初大姐家时,请大姐帮助拍的纪念照。</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十四号早从后安镇出发三十多公里后,突觉车身发晃,下车检查未发现问题。再骑,还是觉得不对劲,仔细一查,后胎扎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玩自行车的,对扎胎这种事必须早有防范。我出发前就巳备好相应工具,还带了一条新内胎备用。</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兵来将挡。胎扎了,换胎就是了。这车入手后,这是首扎,换胎的操作还不熟练,但边琢磨边干,也没耽误事。</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换胎快结束时,朋友川夫从沈阳赶了过来,并协助完成了最后的收尾工作。</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此前,川夫就多次联系我,说是返回时要开车出来迎接一下。本来我两应在沈抚两城的相邻地带会合,由于扎胎的耽搁,川夫这一迎就迎出了百多里。</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简单聊了聊后,我两相约在前边的返沈途中,找一处地方喝茶。川夫开车先行找地方,随后我按他发的位置赶过去。约一个小时候,我两再度会合。</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川夫找了个好地方。前些年,抚顺在其邻近沈阳的地方建了一处景观,叫生命之环。这个建筑造价不菲,引起的争议也不小。但它确实成了一个响当当的地标,一提大环,沈抚两城多人皆知。</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两在大环附近找到一个小亭子,摆桌举杯,对环饮茶。虽略有寒意,但心舒胃暖眼畅。 </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这里,又飞了一次无人机,从空中领略了一下大环的风采。也记不清这是出行以来的第几次航拍了,反正小飞机的三块电池,每天都得充电。</span></p><p> </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我的第二架小飞机了,今年春天买的。第一架小飞机购于2017年,玩了没几个月,就因操作不当,掉进了重庆与湖南交界的某条河里。由于对小飞机的安全操控心存阴影(一位朋友已摔了四五架),加之后期视频编辑太累人,所以此后迟迟未敢再入手。今年,终于经不住各种航拍美片的反复刺激诱惑,便又入手了一架大疆的小飞机。用了快半年了,感觉还不错。有了上一架的经验教训,再玩起来格外谨慎,对起飞环境的稳妥选择,对飞控距离的保守控制等,致使到目前为止,还未出现太明显的险情。当然,这也得益于大疆新产品操控性能的改善,而且其自带的编辑软件,操作简单,好上手,使后期工作的强度大大降低。</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小飞机虽没出大险情,但小情况还是有的。那天在湖里村的一处河滩航拍,飞机高度十米左右,横向距离约一二十米,完全在视野内。当我某次看着手机屏幕操作飞机时,再一抬头目视找到飞机后,飞机却“不听话"了,根本不执行我的操作命令,自己在那儿上下左右的"乱飞"。我判断要么是遇到了干扰,要么是飞机控制系统出了毛病。正当我束手无策时,十多米外一位游客喊我,说你的飞机落在这儿了。我这才愰然明白,原来我刚才抬头看见的那架飞机,根本不是我的,另有人也在此航拍。而我的飞机,巳经在我那顿懵圈操作中落地了。这让我对这架小飞机降落时的智能判断场地安全性的能力又有了新的认可。由于是河滩地,不好找合适的起降点,本次起飞时,我是在一块大石头上的小平面上起飞的。而刚才飞机自主降落时,认为那里不安全,又自己在附近找了一处地点降落。其实那里都是河卵石,能平安降落很不容易。</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赶紧闪回大环下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两在大环下喝完茶后,川夫又先行到东陵公园附近找到一家饭店,既是为我接风,也是为我的此次骑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一小时后,各自到家。</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小行大迎,劳朋烦友。心存感念,情铭胸碑。</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此次骑行前,已经同几个朋友用另一种方式跑了一趟辽东。而此次骑行后,又陪家人自驾去了关门山、汤沟等地。在十月上中旬这个有限的时间段内,如此高密度多方式的造访辽东,是我近十多年的秋拍活动中唯一的一次。将这三次活动中拍摄的照片和视频拢了拢,以这次自行车骑行为主线,以湖里村为重点,攒出了这幅“湖里湖图"。终算是没有辜负了这个秋天,也没有辜负了自己人生秋天中的这段时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