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区,简称老区,泛指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在我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下创建的红色根据地及所在区域。<div><br></div><div>战争年代,老区人民养育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提供了坚持长期斗争的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壮大革命力量,取得最后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极大贡献。<br><br>据统计,我国土地革命和抗战时期,先后涌现的红色根据地共计35块,涉及全国的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300多个县(市、区),能够称革命老区的村庄成千上万。伊川县江左镇官庄村是我们身边的革命老区之一,还是传奇将军皮定均抗战时战斗过的地方,抗战故事家喻户晓。<br></div> <p>官庄村位于江左镇北部,东傍登封北接偃师,临近洛阳南大门大谷关,群岭环抱,地势险要。</p><p><br></p><p>作为南北货运通道,官庄古时设驿站,供人歇脚栖息。公元621年,大唐名将尉迟恭随李世民征讨王世充时,曾领兵在官庄北山开矿挖银,夜宿山下,后遗留矿沟,称银洞沟,宿地名官驿村。官驿村后改为官庄村,相对酒后镇之官庄而言,又俗称东官庄。</p><p><br></p><p>国庆前夕,应同学邀约,结伴前往官庄,一探红色遗迹。</p> <p>1944年4月,日寇疯狂发动豫湘桂战役,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5月25日,洛阳失陷,豫西大地生灵涂炭,民不聊生。</p><p><br></p><p>是年8月,时任太行军区第七军分区司令员的皮定均与政委徐子荣奉命率抗日游击1支队挺进豫西敌后,放手发动群众,组建抗日基层民主政府,壮大抗日武装,狠狠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p><p><br></p><p>皮定均将军少年参加革命,历经战斗无数,以作战机灵、勇猛顽强著称,有雅号“皮猴子”、“皮老虎”流传甚广,充满传奇。</p> <p>皮徐支队驰骋豫西抗日示意图</p><p><br></p><p>当年皮部驰骋豫西,独立奋战三个半月,先后作战139次,建立起了包括嵩山、箕山两个专署,洛阳、偃师、密县等十一个市县抗日民主政府,支队也有最初的1700人发展到近万人,站稳了脚跟,打开了局面,出色地完成了党中央和毛主席赋予的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的历史使命。</p><p><br></p><p>日本投降后,吸纳了众多豫西及官庄子弟、壮大了的皮徐支队改称一纵一旅,归隶中原军区,皮定均、徐子荣分任旅长、政委。在1946年夏中原突围中,一旅再次一战扬名天下。</p><p><br></p><p>是年6月,蒋介石调集22万重兵集团,将中原军区6万人围得水泄不通,意图聚而歼之,全面内战一触即发。时任一旅旅长的皮定均和政委徐子荣临危受命,率七千之众,佯装军区主力,迎敌而上,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血与火的淬炼。</p> <div>皮定均和抗日游击1支队部分干部战士</div><div><br></div><div>接受任务时,经历过西路军惨败,后化装讨饭回到延安的一纵司令王树声深知一旅任务凶险,曾专门私下告诫皮定均、徐子荣“旅干部每人要准备便装,关键时用。”还叮嘱旅警卫员一定“要保护好首长”,可谓用心良苦。</div><div><br></div><div>王司令的言外之意,皮徐心知肚明,但二人不约而同地打定主意,便装不备,坚决与全旅指战员同生死共命运。此事秘而不宣,皮徐共同保守了几十年。</div><div><br></div><div>战前,毛主席高度关注着中原战局,时刻牵挂李先念部的安危,千钧一发之际,还特意亲笔电示中原局:“立即突围,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顾虑,生存第一,胜利第一。”电稿笔走龙蛇,语气不容置疑,但充满关切和热望,电文中“胜利第一”的“一”字显系深思熟虑后“二”字的涂改,也满满革命的乐观主义。</div> 在这场“丢卒保车”的比拼中,皮旅机动灵活,指东打西,长途奔袭1000余公里,横越鄂豫皖三省,历24天,经大小战斗凡23次,硬生生地拖住了敌人大军,为军区主力突围赢得了宝贵的三天时间,自己也仅以微小代价,成功突破蒋军的合围,胜利抵达苏皖解放区,把一盘死棋下活,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div><br></div><div>彼时,华中《新华日报》以《谨向皮定均将军所部致敬!》为题发表社论,皮旅威名大震,也给领袖留下了深刻印象。此战过后,皮部编入华野序列征战,也参加了孟良崮围歼张灵甫整编74师之役。<br><br>1955年,我军第一次评授军衔时,皮定均按资历被初评为少将上报。毛主席审定时大笔一挥,特批:“皮有功,少晋中。”一锤定音。从此,皮定均不仅军衔超越了部分老上级,成了开国中将,后来还被当上将重用,一直担任大军区司令员。传说当年准备解放台湾,皮定均是前敌司令的不二人选,只可惜1976年7月7日,时任福州军区司令员的皮定均在一次军事演习中不幸遇空难殉职,年仅62岁。</div> <p>毛主席手迹</p><p><br></p><p>皮定均将军当年率部转战豫西时,曾多次亲临各地基层一线村庄,传播革命,发动武装,深入指导抗战工作。官庄村民风淳朴,群众基础好,皮将军当年还在该村地下党员、民兵队长李士拔家住宿过。一时,官庄及附近村庄的革命气氛非常浓厚,群众的革命热情也空前高涨,很多村民跟随皮将军,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p><p><br></p><p>共产党员张思贤是吕店王村人,他首先在吕店一带树起了抗日旗帜。接着,官庄村的李士拔、温沟村的温耀玺以及王化沟开明绅士王举善等人,带着护村保家武装,与张思贤一起组建了伊川抗日独立团,抗日活动有声有色,遍布乡村。盘踞在娘娘山、祖师山的日本鬼子气急败坏,视抗日分子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p><p><br></p><p>1944年11月17日拂晓,250多名全副武装的日伪军倾巢出动,气势汹汹地直扑官庄及附近几个村庄,疯狂进行清乡扫荡。当时,放哨的民兵最先发现敌人,立即鸣枪示警。党组织获悉消息后,一边派人向上级报告,一边组织基干民兵积极防御,掩护群众转移。各村民兵有效利用熟悉的地形地物,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机智勇敢地与敌人周旋。</p> <p>李士拔故居、皮定均将军下榻处</p><p><br></p><p>日军仗着装备精良,人多势众,根本没把几个“土八路”放在眼里,一路机枪扫射、小钢炮开道,耀武扬威,横冲直闯,如入无人之境。后日伪军闯进官庄村,开始大肆抢掠,然后杀猪宰牛,大吃大喝。吃饱喝足,鬼子兵携带着抢来的东西,顺大路往南,大摇大摆朝尹湾走去。于此同时,已接到报告的伊川独立团也迅速派人赶来,并组织各村民兵把好通往官庄的各个路口,在尹湾设下埋伏,准备给敌人以痛击。</p><p><br></p><p>抗战时的尹湾村紧邻官庄村南,是一个只有40多户、200多口人的小村子,村北有一片高地,修了一座土寨,村东300米处马咀岭,是一悬崖峭壁,制高点为学窑垴,地势十分优越,有一定的设伏条件。当日伪军进入尹湾沟底、预设阵地,刹时,枪声大作,枪弹、手榴弹连珠炮似地倾泻到敌群中。日伪军猝不及防,经当头棒喝,狼奔豕突,乱作一团,结果死伤惨重。侥幸活下来的日伪军只恨爹喊妈少生两条腿,夹起尾巴拼死经武寨向西南逃窜。沿途,残敌又不同程度受到各村的截击照顾,被痛打落水狗,仅余数十人狼狈逃回。鬼子哀叹,在“小小的河沟里翻了大大的船”。</p><p><br></p><p>这次战斗,共打死敌人30多人,打伤50余人,打死战马两匹,缴获枪支数10支,日军抢去的财物也被悉数夺回,史称尹湾大捷。1945年1月8日,延安《解放日报》在一版显著位置报道了本次战况,称为“伊川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抗击日寇暴行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利”。文章说:“敌寇被压缩于官庄以南凹沟内,死伤甚重,仅余残敌数十人趁黄昏逃窜。”这也是皮、徐支队渡过黄河,组织领导伊川人民同日伪军英勇搏斗的“旗开得胜”一役,毛主席知道后大加赞赏。</p> <div>尹湾大捷旧战地</div><div><br></div><div>鬼子不甘心在小村子里吃了大败仗,一直伺机报复,并于1944年12月11日,纠集了登封、汝阳、偃师、巩县等十几个县的日军,对此地再次进行大规模的清剿扫荡。上级党组织得知消息后,及时号召发动各村分别疏散群众,坚壁清野,做好反扫荡的各项准备。村民以村组为单位,有序地提前分散转移。日本鬼子进了村寨,反复搜捕,到处扑空,没有伤及群众一人。鬼子恼羞成怒,四处放火,烧毁部分麦秸垛和房屋,宰杀一头耕牛,吃的吃扔的扔,狠劲折腾糟蹋发泄一番,才扬长而去。<br></div><div><br></div><div>官庄村南牌楼左前方,是1958年修建的尹湾水库,当年伏击日寇的战场——尹湾村老村,现已被水库淹没,就处在库区的九龙湾,地形地貌仍依稀可辨。尹湾村如今已整体东迁,搬至更靠近吴沟村。时间关系没有到访,远眺一拍,谨以致意。</div><div><br></div><div>凝眸望库,水面与天光一色,波澜不惊,渚上植被茂盛,一片青绿。硝烟早已散尽,一切显得安宁祥和,丝毫看不出血与火的痕迹。但丰碑永存,历史人民不会忘记。我们重温一下当年那些普通抗日英雄的名字:苏廷奇、苏金库、苏世勇、尹万杰、苏发正、苏林廷、尹邦魁、尹邦顺、尹海潮、尹海欠……</div> <p>背景深处是尹湾新村</p><p><br></p><p>官庄村多有识之士,较好地保留了部分红色遗迹遗物,铭记历史,告诉未来。</p><p><br></p><p>我们跟随村主任李国强,在官庄村参观了红色事迹展,凭吊了李士拔墓。</p><p><br></p><p>展览陈列在村两委,一大间专辟的办公室,内容有四大部分,从村史、党史、革命史到与官庄有关的英模人物,浓墨重彩。我们边听边看,并拿出手机,记录下了这庄重一刻。光线问题,翻拍照片的效果差强人意,但收获颇丰。</p> <div><br></div> <p>李士拔墓在官庄村委南60余米处,前置抗日民兵队长李士拔纪念碑,碑文镂刻着尹湾大捷纪实,占地约3亩,绿树环绕,松柏苍翠,庄重肃穆。</p> <p>“尹湾大捷”是伊川人民反扫荡,在抗战史上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也是洛阳抗战史的光辉一页,是一座历史丰碑,史实毋庸置疑。</p><p><br></p><p>据信,官庄村两委正在筹划树立抗日英雄纪念碑,把前辈们不畏强暴奋勇杀敌的光辉形象,英勇业绩传承下去,地点就在官庄村南,临近尹湾水库的大路边。</p><p><br></p><p>此动议已得到皮定均将军次子皮国勇少将的肯定支持,碑文内容只待与尹湾村群众协商妥即可实施。</p> <p>由于人为的原因,尹湾大捷是自发还是有组织,发起人、参与人,谁打的第一枪,歼敌数、缴获数等具体细节,目前还说法不一,存在着多种版本,让人无所适从。本文系综合各种资料,独立思考后的大概评判。一家之言,难免疏漏。抱歉。</p><p><br></p><p>说起“尹湾大捷”和六爷李士拔,村民李向红眉飞色舞,滔滔不绝。但对于闭门各自书写抗战史的做法,李向红也并不认同。</p><p><br></p><p>抗日能团结,立碑缘何不能团结?窃以为,大家应彻底抛弃门户之见,务必坐下来友好协商,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实事求是,尽快把好事办好。惟其如此,则善莫大焉。</p> <p class="ql-block">图3-7 来自网络 余图过客</p><p class="ql-block">关注过客了解更多洛阳地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