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碧江金楼:金屋藏书变成金屋藏娇》</b></p><p>紫光轩 2020.10.20.</p><p><br></p><p>碧江苏氏金楼的历史,就是一部典型的中国千年乡绅、官僚经商、从政的演变史写照,值得从文化角度探寻和思考。</p><p><br></p><p>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碧江村,从南宋至清末有近千年历史。</p><p><br></p><p>碧江村人才辈出,据《顺德县志》(明景泰三年建县)宋代至清末,碧江村出了26名进士(宋代就有5名),145名举人。</p> <p>碧江村苏氏是望族第一大户,从北宋湄山分支苏绍箕为开基始祖,于绍兴元年迁至碧江。</p><p><br></p><p>碧江苏氏始祖苏绍箕(苏东坡的孙子,这个是真事儿,并不象很多家谱的祖宗是拉郎配)官至武阶正一品,被称为"顺德科举第一人",其子苏氏开基祖苏世矩的两个儿子苏之才、苏之奇双双登科进士。</p> <p>清末碧江苏氏有祠堂70余座。</p> <p><b>洪武年间初期,碧江先民首先扩大围垦土地发展农业。</b>种植水草以改善水质,或“塞堑为塘,叠土成基”,逐渐形成了稻田、果基和鱼塘相结合的耕作模式。</p><p><br></p><p><b>明代中期,碧江人利用早起围垦坦地的竹子作为材料造纸,碧江造纸业崛起,后来造纸成为主业。</b>早期围垦,需要在新冲积出来的坦地上先种上竹子,利用这些竹子作材料抄制纸张。随着造纸业的兴旺,附近不少地主插手手工商业,苏氏家族也参与其中,很多农民也成了造纸作坊的雇工。</p> <p><b>进入清代后期,碧江的发展又出现了转变——从儒商文化迈向外向型的经济、文化和粮食加工储运业</b>。明代已奠定基础的造纸业,到这个时候进入顶峰,成为碧江的一项支柱产业。</p><p><br></p><p>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国门,实行通商。碧江儒商文化如鱼得水,在多行业迈向外向型经济贸易。一直在经营茶叶、纸类、干果出口生意,自己开设商号,把生意扩大为进出口业务。</p><p><br></p><p>明代奠定基础的造纸业,清代成为碧江支柱产业之一,生产玉扣纸和扑纸(制作冥纸具等),从业人数上万,产品远销东南亚华人区。</p><p><br></p><p>苏氏家族在广东番禺、中山等广置地,有万亩田产,人称"苏大阔",苏家深涉广州十三行多种生意,包括广州的银号,是典型的经济型乡绅。</p><p><br></p><p>清末,苏氏家族也紧跟时代的发展趋势,随着洋务运动引进蒸汽机进行粮食加工,碧江形成了珠三角一个重要的“谷埠”。之后大量购销越南、缅甸等地所产的洋米,他们凭借多年来经营粮食的优势加上丰富的进出口业务经验,在谷埠、米机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大批专营进口洋米的米行,其销售市场辐射到广州、佛山等大城市。</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清代中叶,碧江更发展成为一个颇具规模的手工业造纸基地。 清咸丰《顺德县志》记载:碧江出产草纸,是制作玉扣纸和扑纸的料。 </b></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碧江一带褙锡加工业有八十多家,有男女工五百多人,另以发外加工的方式派 生出了家庭式作坊,生产女工达千人之多,主要名铺有盛记栈、嘉大和、思日堂、方成记、协和、显 合、泽记、两益记、均昌等,营业总额达430多万银元,产品远销东南亚。 </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玉扣纸粗分两大类:</b></p><p><br></p><p>一类是福建长汀、宁化治平产,宋代用于印书,后来用于帐簿和祭祀。1960一70年代用于印《毛泽东选集》和毛泽东专用大字本,曾属于国家二类商品。</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玉扣纸粗分两大类:</b></p><p><br></p><p>另一类是闽粤产玉扣扑纸。广东佛山碧江玉扣纸,自古多用于扑纸和祭祀用纸(也叫南金),清代广东十三行就有大量出口东南亚华侨用纸,仅碧江苏氏年销售数百万银两。如今广东发展延伸还有上市公司,叫"翊翔文化",仅一家年产值达4000万元。</p><p><br></p><p>再有从紫禁城宫里到王爷府装修贴墙用纸,也与这个纸有关,印制的各类花纹(也有金银)十分讲究,百年不变,并不是百姓每年糊墙的用纸。</p> <p>张国立出演佛山扑纸,制做南狮。</p> <p>连美国造纸研究大王达德·亨特数十年前都买走这个纸,出版他的著作时贴附上实物,注录为"中国南方造纸"。</p> <p>每年给祖宗祭祀烧纸用这个,那是十分讲究。</p> <p>👇下面回到主题:碧江苏氏金楼👇</p> <p><b>顺德最早的祠堂之一:</b>据《苏氏家族种德堂永泽记》,苏氏家庙“乃遭元季之乱而毁”,后八世苏显重建家庙以祀始祖,嘉靖三十八年苏氏族谱有记:“显,博学,本精于地理,自捐税地,使商建始祖太尉三公庙于市后,遗迹遗像迄今存焉。“这便成为有文献可据的最早的顺德祠堂之一。</p><p><br></p><p>到嘉道年间,任兵部职方司三品官员晋赠荣禄大夫的苏丕文衣锦还乡,大兴修建职方第,其子还迎娶了法务大臣、南海人戴鸿慈长女,慈禧的干女儿戴佩琼。为其改造“金楼”。</p> <p>苏丕文曾位居大清兵部职方司员外郎,为三品官衔,职方第便是其家族的府第。</p><p><br></p><p>三品回地方乡村,就是很大的官儿啦。任兵部职方司三品官员晋赠荣禄大夫的苏丕文衣锦还乡,大兴修建职方第,金楼就是其藏书楼。</p> <p>三品职方第,读书藏书之处。</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金楼藏书</b></p> <p>赋鹤楼原来是藏书楼,后来苏家儿子娶了正一品大人的女儿,改为金楼。</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金楼藏娇</b></p><p><br></p><p><b>苏丕文的儿子还迎娶了当时法务大臣、南海人戴鸿慈长女,慈禧的干女儿戴佩琼。</b></p><p><b><br></b></p><p><b>为慈禧的干女儿改建金楼,室内装修贴满黄金箔。</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大清司法、行政分立</b></p><p><br></p><p>1906年9月20日,朝廷下诏正式实施中央官制改革,改刑部为法部,专理司法;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专掌审判,由此终结了延续数千年司法行政不分的状况,揭开了司法行政相分离、实行司法独立的制度架构。</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9月21日,清政府命戴鸿慈为法部尚书,官阶正一品,这也是近代中国第一位专管司法行政事务的最高长官。</b></p><p><br></p><p>1906年11月,充厘定官制大臣,玉牒馆副总裁,充参预政务大臣,赏紫禁城骑马,充经筵讲官。</p><p>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 1月出版《出使九国日记》。</p> <p>戴鸿慈(1853~1910)一生主要官职为尚书、军机大臣和协办大学士。历史上广东先后出了6位宰相,其中南海大同的戴鸿慈是最后一位,也是清朝200多年的历史中广东所出的最大官员(清朝不设宰相之职,但其官位相当于宰相)。据《南海县志》称:“清朝二百余年,广东由军机处入相者惟鸿慈一人”。</p><p><br></p><p>三品苏丕文的儿子娶了正一品戴鸿慈的女儿,这等联姻肯定囍贯岭南,特意把藏书楼改建个金楼。</p><p><br></p> <p>先是鸿慈奉使在途,已擢礼部尚书;及还,充釐定官制大臣,转法部尚书。充经筵讲官、参预政务大臣。宣统元年,赏一等第三宝星,充报聘俄国专使大臣。礼成返国⋯胪陈办法。得旨,下所司议行。是年八月,命入军机,晋协办大学士。</p> <p>由此看来,满清末期还是挺开明的,详细执行人就是戴鸿慈。</p> <p>据传苏丕文把藏书楼改建为金楼,添上这样的"公主"儿媳夫夜夜添香伴读,实乃汉·班固《汉武故事》:“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的"金屋藏娇"新篇章。</p><p><br></p><p>三品的儿子加上正一品的女儿,还是西大后的干女儿,藏书楼变金屋,这个官上加官、喜上加喜的美日子,人人羡慕。</p> <p>因此,至今来这里的盛装美女特别多,甚至离婚的女人,都要到碧江金屋走一趟,拍个照,借金屋点儿喜气。</p> <p>连小和尚也来金楼拍照</p> <p>紫光轩藏书《武英殿彝器图录》</p><p><br></p><p>书名:《武英殿彝器圖錄》民国23年(1934) 原苏伯韶藏书</p><p><br></p><p>著者: 容庚辑(1894-1983); </p><p>题名与责任: 武英殿彝器圖錄/容庚編 </p><p>版本项: 影印本,北平,古物陳列所等; </p><p>出版项: 北平燕京大學哈佛燕京學社印行,民國23年[1934];原苏伯韶藏书(钤2藏书印); </p><p>载体形态项: 2 v. in 1 portfolio : Illustrationen ; 33 cm </p><p>语言: 中文; </p><p>其他题名: 2 v. in 1 portfolio : Illustrationen ; 33 cm </p><p>馆藏号: 国图ID 号:312001050083; </p><p>注: Collection of Beiping gu wu chen lie suo. - [Katalog in Peking aufbewahrter Bronzen, chin.]. - Limited publication, 300 volumes. - Colotype reproduction. </p><p>分类号: pgl : 古391.20; </p> <p>容庚(1894-1983),中国古文字学家。原名肇庚,广东东莞人。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曾鉴定清宫旧藏器物并编成书。选辑流散海外的青铜器,出版《海外吉金图录》。汇编自己的收藏为《颂斋吉金图录》和《续录》。所著《商周彝器通考》在青铜器研究上有重大影响。晚年论著《丛帖考》引起海内外关注。</p><p><br></p><p>他的成名作为《金文编》 《商周彝器通考》《金文编》(贻安堂,1925年;香港商务印书馆1939年出修订本;科学出版社,1959年出增订本)。</p><p>《金文编》这是继吴大澄的《说文古籀补》之后的第一部金文大字典,是古文字研究者必备的工具书之一。</p><p>1935年,又集秦汉金文而撰成《金文续编》。</p><p>1959年出版的增订本《金文编》,据历代出土的青铜器三千多件的铭文,共收字18000多。商周秦汉铜器铭文中已识与未识者,从中可尽览无遗。这是一部相当完备的金文字典。</p><p>《商周彝器通考》(燕京大学哈佛燕京学社,1941年)是他的另外一部重要著作。</p><p>这是一部关于商周青铜器的综合性专著。分上下两编。上编是通论,</p><p>详述青铜器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分15章。</p><p>下编是分论,将青铜器按用途分为4大类。全书共30多万字,附图500幅,征引详博,考据详备审核,堪称材料宏富、图文并茂。</p><p>这是一部对青铜器进行系统的理论阐释并加以科学分类的著作,是研究青铜器的重要参考书。在这方面他还著有《殷周青铜器通论》(合作,科学出版社,1958年)。</p><p>他精于鉴定青铜器,经多年积累,他编印了不少青铜器图录,如《宝蕴楼彝器图录》(1929年)、《秦汉金文录》(1931年)、《颂斋吉金图录》(1934年)、《武英殿彝器图录》(1934年)、《海外吉金图录》(1935年)、《善斋彝器图录》(1936年)、《秦公钟簋之年代》(1937年)、《兰亭集刊十种》(1939年)等。</p><p>其中《武英殿彝器图录》开创了印铜器花纹的先例,为花纹形式的研究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我怀疑之前洋人印过?要查他的前几部书)</p><p>《善斋彝器图录》所编的是刘体智收藏的青铜器。《海外吉金图录》所编为日本所藏铜器。这为国内学者提供了流失海外的铜器资料,很有意义。</p><p>在书画碑帖研究方面,他著有《伏庐书画录》(1936年)、《汉梁武祠画像录》(1936年)等多部著作。 为中国文学史上添了光辉的一笔。</p> <p>碧江金楼景区内,如今用来陈列古牌匾的那座三进老屋,原是苏伯韶先生的居所兼医馆。当年省港鉴藏家和社会名流经常进出的“四时春室”也就设在这里。</p><p><br></p><p>伯韶先生本名苏寿铿,以字行,是金楼始建人苏丕文的孙子。蘇丕文曾任職兵部職方司,官至三品,创建順德碧江金樓。受家庭的熏陶,年青时就对古董文物产生兴趣,经朋友介绍来到广州的宝亨当铺做学徒。当铺老板钟宰泉曾任晚清的京官,同时又是一位鉴藏家,见这位后生天资聪颖,来自富家却老老实实甘当学徒,便把掌眼本领悉数传授,数年后,钟老板又将女儿许配给年刚19岁的这位爱徒,并举荐他考入了刚刚成立的南中国首家医科大学——广东公医大学。</p><p><br></p><p>伯韶先生公医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又在广州西关设立医务所,是早期驰名省港的名西医之一,中西交融的文化学识和早年在当铺学练就的眼力,使他在文物鉴藏界中享有很高的声望。上世纪40年代,他应乡亲的请求曾回到碧江行医,医馆就设在职方第内。伯韶先生历来主张医者要有一颗父母之心,在那个年代,不论贫富尊卑和政见,凡是病人求诊都一视同仁,这是十分难得的,他做到了。他还屡屡冒着危险秘密为抗日二支队抢救过很多伤员,其医德和医术有口皆碑。</p><p><br></p><p>作为一位出色的文物古籍鉴藏家,伯韶先生尤精于金石鉴藏,在碧江的家里,秦汉铜鼓像凳子排列在客厅中,楼上更放满了名人字画、珍本古籍和陶瓷古玩。他收藏了一批秦汉铜印,其中有一枚印文为“四时春室”,于是借了作自己的书斋名号。当时广东文化界的名流,多是四时春室的常客。现收藏在顺德博物馆里的一幅黄君璧山水中堂、几幅邓尔雅的书法,上款写的都是伯韶先生。早年笔者曾在收买佬手上购得一枚印文为“眉山世裔”的芙蓉石章,是李尹桑为伯韶先生所刻,便把它送回伯韶先生的儿子恩哥手上。</p><p><br></p><p>伯韶先生积一生心血,撰写了一部关于古瓷鉴别的专著《瓷说》,可惜没来得及付梓,厚厚的几叠手稿,就连同那些铜的石的纸的绢的藏品一起化作云烟。据其后人回忆,20世纪50年代初,伯韶先生去世不久,碧江家里的那批古董字画就由公家调往广州,整整装满8只草艇,这件事还登上了当时的报纸。</p><p><br></p><p>伯韶先生卒于上世纪50年代初,当时笔者尚幼,没有留下印象,但从懂事开始就常从父兄的言谈中听到这位六叔公的故事。几年前为金楼和历史文化名村整理资料查阅族谱,辈分显示我们兄弟应是伯韶先生的族侄,问及家兄,方知兄长们小时候跟着职方第的几个同学喊六叔公,并渐渐成了习惯。</p><p><br></p><p>记得60年代的一天,患病在身的先父忆念名医老友,下意识地来到伯韶医馆,但见人去楼空,重门深锁,不禁思绪万千,回家把两首诗写在一张红金色的旧书纸上,内有句云:旧书曾约共同收,玉版缥湘今在否?残楮摩挲思往事,满城风雨不胜愁。后来也是家兄告诉我这段往事。</p><p><br></p><p>上世纪40年代末,父亲在碧江的一家切烟铺发现了一批正在拆散用来包装烟丝的善本古籍,于是与店主商量,连已拆开的书页一起买下这些线装书。店主很老实,也懂得“敬惜字纸”,便问还要不要这些旧书。其时我家的经济已很拮据,但父亲却放不下这些珍贵的版本,于是请来六叔公谈及此事。六叔公二话没说,和父亲一起跟着卖烟丝的店主跑到南海平洲,找到卖书的地方,把一大批即将沦为包装纸的古籍、碑帖抢救下来,随即运到广州文德路的装裱店修复装订。六叔公与父亲商议好,待这批古籍修复整理后,二人共同收藏。谁知时局急变,父亲弃教务农,六叔公也身家难保,这批古籍就在裱画铺里再没取回来,连书目也没留下。如今重读诗句,真为当年两位老知识分子感动——满城风雨中,却还记挂着一批即将散失的古籍,这真是一份入骨的文人情结!</p><p><br></p><p>节引自《珠江商报》</p><p>2011-08-21</p> <p>钤苏伯韶等印。</p><p><br></p><p>苏伯韶是粤东有名的西医,娶了广州當铺老板的女儿,尽得金银、玉器和瓷器等古玩鉴定要领,尤擅金石,家中铜鼓成排。</p> <p>钤民国时期金屋主人苏伯韶(苏丕文的孙子)藏书印二枚</p> <p>赋鹤楼(金楼)是碧江苏氏早年修建的一座书楼,据说乾隆年间的浓墨宰相刘墉、淡墨探花王文治都曾登堂入室,与楼的主人切磋琴棋书画,共叙风花雪月。</p> <p>淸道光碧江版"清明上河图"为铜版镌制。</p> <p>金楼共有五进院子现在保留下的后花园,仅为过去的五分之二。</p> <p>碧江苏氏宗亲会</p> <p>仪门两边的横额上刻着苏氏家训,内面写着“退让明礼”,外面写着“视履考祥”,是要告诫苏门子弟,出门去要待人谦逊,回家时要检讨自己的衣冠和举止。</p> <p>宰相刘墉,“翰墨丹青事事妍,湖山佳处寄才贤。几回禅院花争发,一夜山堂月正圆”。例如当时岭南著名的文人张岳嵩,“汉江东去有高台,烟树苍苍楚望行。老马铜蹄访北塔,少年齐唱晤鹰来”。 </p> <p>另外,如今金楼内保留着与伯韶先生有关的两件文物。一件是于右任手书的“慕堂苏公祠”残匾;另一件为隶书“小隐”石刻门匾,书者署名已漫蚀难辨。查小隐园是明万历年间隐士黄鹤楼先生在陈村构建的园林,为县内胜迹,当年伯韶先生喜得此旧匾,用来做了自家园圃的门额。</p> <p>用生蚝🦪壳子砌墙,土砖百年,硬蚝千年之意。</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碧江版清明上河图</b></p><p><br></p><p>来到后花园,一幅显眼的铜版画出现在眼前。这幅宽23.8米、高1.5米的铜版画,是根据清朝道光年间雅士苏鹤所作的《碧江廿四咏》铸成的。</p><p><br></p><p>细看版画,上面细细描绘着碧江旧时的市井风貌与自然景观,还刻有24首诗词,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碧江版清明上河图”!</p> <p>金楼里的文人墨宝,金楼里收藏了当时四大书法家刘墉、张岳嵩、王汉文、宋湘等的墨宝,以及戴鸿慈的墨宝。</p> <p>砖雕比陈家祠更精细</p><p>南都:为什么说它可以和陈家祠相媲美?</p><p>苏淑英、舒翔:慕堂苏公祠正对面,为该祠的照壁。金楼里的照壁砖雕是出自雕琢广州陈家祠的陈氏兄弟之手,不过雕琢时间迟了四年,也正因如此,陈氏兄弟的手工更进一步,手工艺术达到了巅峰,因而砖雕比陈家祠更精细。此外,金楼里的木雕是大片大片的,更为集中。</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THE END</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