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p><p> 唐蕃古道,也叫馒头岭(古)驿道,亦即今天的国道214,著名的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王松赞干布走的就是这条大道。它的形成和畅通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起点是唐王朝的国都长安(今陕西西安),终点是吐蕃都城逻些,即拉萨。全长约3000公里,其中一半以上路段在青海境内。</p><p> 这条古道因延伸到印度与尼泊尔,也被学者们认为是丝绸之路的组成部分,是一条不仅驰驿奔昭、和亲纳贡、贸易交流的官驿达道,更是一条承载汉藏交好、科技文化传播的“文化运河”。千百年间,在祖国版图完整、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p><p> “玉树“系藏文音译,意为“遗址”。玉树市,为玉树藏族自治州驻地,位于青海省的西南部,境内平均海拔4493.4米。其驻地结古镇,是历史上唐蕃古道的重镇,也是青海、四川、西藏交界处的民间贸易集散地,是州府、市府所在地,是玉树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一座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重镇。</p><p> 本人虽不信佛,但对于藏传佛教,尤其是藏地的人文地理情有独钟。曾在退休之前,就谋划了自驾进藏的粗略规划,至今已走完了川藏南线、川藏北线、新藏线、滇藏新通道等。对于唐蕃古道(国道214)也觊觎已久,今年能如愿以偿,实为人生幸事。特别是对于玉树的印象特别深刻。经2010年“4.14”地震后重建,城市更加美丽妖娆,当时一片废墟,唯“萨格尔王铜像”巍然屹立,玉树人民说:萨格尔王铜像不倒,玉树不倒!玉树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重新站起来了!</p> <p> 此次行程并非一气呵成走完唐蕃古道的全程 而是从格尔木到玛多县切入,一直到达西藏昌都的类乌齐县结束。仅此一段,对于当年文成公主进藏的艰辛即可窥一斑,翻越多座海拔4000以上的高山。</p><p> 巴颜喀拉山,海拔4824米,是目前翻越最高的一处垭口。</p> <p>燕口山,4458米。</p> <p>然代拉垭口,4322米。</p> <p> 当风尘仆仆来到这座城市的时候,看到这些美轮美奂的建筑,似乎感到很值得,一身的疲惫,好像轻松了许多。</p> <p> 通天河、扎曲河竞相在城区缓缓流过,呈现出和缓、宁静,历史悠长的画卷。</p> <p> 有幸首先来到通天河。通天河是万里长城江的源头。</p> <p> 横卧通天河上的老桥。</p> <p> 在通天河畔,还有一座“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标志建筑,名称由江泽民亲笔书写。</p> <p> 远眺。由于建筑前方三座小碑为绿树掩映,自右至左分别为《黄河》、《长江》、《澜沧江》,如此排序,个中缘由,由读者揣摩、指教!</p> <p> 距上述景点不远处,有一“晒经台”景点。</p> <p>话说,当年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途经通天河,得千年神龟相助得以渡河。后因不慎失信的他们被神龟所惩罚掉入河中,脱险后将浸湿的经文摊开于河岸的磐石上晾晒,故而得名《晒经台》。</p> <p> 后人在此建亭立碑,以示纪念,也是玉树市的一处旅游景点。</p> <p>几株松柏苍翠虬然,尽显古朴。</p> <p> 藏经玛尼石刻左右参差摆放,陡增几分敬意。</p> <p> 现在轮到“文成公主庙”了。</p><p> 文成公主庙,别名“沙加公主庙”,相传系唐代藏民为纪念文成公主而建。位于玉树市州府结古镇20千米处的贝纳沟内。本寺由文成公主选址且部分参与建造,耗时11年,于唐永徽4年(公元653年)竣工。有1300多年历史,是唐蕃古道的重要文化遗存之一,为青海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文成公主,为我国唐代之后历代汉藏等民族人民所敬仰。后建的《文成公主纪念馆》。</p> <p> 一尊“文成公主”石雕像。</p> <p> 馆内藏品。“黑纸经文”,为藏族所制。</p> <p> 藏式“叉子枪”。</p> <p> 文成公主庙旁的经塔。</p> <p> 此庙并非建造在通衢大道一旁,而是远离大道的贝纳沟内。</p> <p> 此处经幡广布,漫山遍野,可见文成公主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p> <p> 10月19日下午开始,从青海到西藏 ,从囊谦县(青海)到类乌齐县(西藏),从高山到峡谷,一场大雪纷纷扬扬,大山垭口不时冰冻连连,给自驾行程造成不利影响,安全隐患骤增。</p> <p>冰天雪地,牦牛不畏严寒,依然野外觅食。</p> <p>雪地风景格外妖娆,给人以精神一振。</p> <p> “爱车”也一面“欣赏”美景,一面为我们效力。</p> <p>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乐极生悲”也。</p><p> 当我们从玉树(青海)沿国道214前往西藏类乌齐县时,在翻越多座高山垭口后,于两省(区)交界一转弯处,自己口中不停地念叨着:“慢点开、慢点开”,由于弯急、坡陡、冰冻、路滑,加之车速略快,瞬间方向失控,瞬间车辆左侧前后两轮先后滑向左侧排水沟,车轮卡住、悬空。好在人身没有伤害。 紧接着,演绎出一幕“祖国有大爱,人间有真情”的大救援活动。 </p><p> 事发地两省(区)交界,路上车辆少,没有通信网络,靠自身无法自救。和老伴商量确定,她守车,我拦车寻找通信网络以联系救援力量。</p><p> 搭车跑了20多公里处终于有了通信网络,向110和保险公司报了案(险)。可新的问题来了:事发地在青海,报案地是西藏,接着公安遇到了异地出警,保险确为案件移交,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麻烦,好在他们都克服了困难,灵活掌握,将事情圆满解决。</p><p> 更为感动的是现场营救。我离开现场去找寻通信网络过程中,我老伴并没有闲着。遇有过路车辆就招手求救,过路车辆里也有见多识广,热心助人的人们。据老伴观察,其中一位像小领导,很有号召力、组织力,先后拦下七、八辆车,共20多人,稍有迟疑,就会遭到他的呵斥。这些人中,有男有女,有干有群,有老有小,有僧有众 ,没一个惜身怕冷的,在那冰天雪地,高海拔垭口的恶劣环境里,献计谋、卸物品、搬石头,一身泥,一身雪,最后将水沟填平,让前轮抓地着力,后轮抬起,最终四轮上路了,然后试车,小心往山下我寻找通信网络的方向缓缓地开。</p><p> 期间,我也没有闲着。当110接警并得知现场并不在其管辖区,并且是跨省(区)的,最后,还是一位距案发现场最近的派出所长接受了指令,开着一辆警车,带着一位警员呼啸来到我告知的位置,接上我向事发现场奔去。</p><p> 当我预感即将到达现场时,迎面来了一辆和我车型一样的车,再定睛一看,果然不错,惊喜地向派出所长大呼:停车、停车,我们的车上来啦,他也感到惊奇。</p><p> 随后,所长开我们车在前,当时参加营救的一位熟悉的中年人开着警车在后,一直到达两省(区)交界的公安检查站,叮嘱我们小心慢行,到达类乌齐县城(西藏 昌都市)再仔细检修车辆,确保行程安全。</p><p> 参加救援的人们,随后都默默地各自离开现场,连姓啥名谁都不知道,更没有收取分文报酬。我真的很后悔,我如在现场,可能进行简单的采访,写一篇稿子,送到附近媒体,能够采用以弘扬正气,宣传文明,也鞭策自己。当然,这些是后话了,但这颗感恩的心,始终难以平复,感到愧疚……,也谨以此段文字,希望他们能感知到我们的敬意,我们的心情,我们的愧疚,我们的感恩,谢谢你们,好人一生平安!</p><p> 车辆还是受到一些伤害的。目前在检查、定损、理赔中,期待早日修复,重新上路。</p><p><br></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