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蛾灭虫化成景

刘晓农

<p>  村外有一大片农田,我们的祖祖辈辈就在这块土地上胼手胝足记录四季交替,歌吟世间苦乐,续写生命轮回。</p> <p>  每当想起这片阡陌交错渠圳蜿蜒的稻田,一帧帧图景就在脑海里闪现。春来燕子低飞,犂耙水响;初夏蛙声一片,禾花飘香;秋天蝉唱虫吟,豆熟稻黄;冬季暮云低垂,盖雪披霜。有些图景似乎还可以复制,有些却永远化作了历史烟云,不可能再现。诱蛾灭虫就是这样一幕。</p> <p>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农村实行的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经济制度,生产队占有土地、耕畜等主要生产资料,统一组织集体生产和收益分配,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生产队的主要收入就是稻谷,年终决算时每户按所挣工分参与分配。当时生产队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实现粮食生产“跨纲要”(中央文件《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要求长江以南地区粮食亩产800斤),这个目标一直到八十年代初分田单干前也没有实现,温饱问题仍没有解决。</p><p><br></p><p><br></p><p><br></p><p><br></p><p><br></p> <p>  但是不能否认当时推广的农业增产措施及其取得的成效。“农业八字宪法”(即土、肥、水、种、密、保、管、工),极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如杂交水稻研究就是开始于七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中期大规模种植,水稻单产才得以突破。用煤油灯盏诱蛾灭虫就是众多科学种田增加产量措施之一。</p> <p>  夏秋之交,暑热渐次退去;傍晚时分,空旷的田野凉风习习,空气中还散发着稻草淡淡的香味。田里禾苗已经进入了分蘖期,晚风吹过,绿浪滚滚,此时也是防治虫害关键期。</p><p><br></p><p><br></p><p><br></p><p><br></p><p><br></p> <p>  农技站的虫情测报通过公社、大队和生产队的喇叭传达到千家万户,以生产队为单位,组织社员统一诱蛾灭虫,每一次记5个工分。</p><p> 晚饭后,社员们带着一个脸盆、一盏煤油灯、三根木棍先到生产队队部领煤油(装满灯盏油瓶),陆续来到指定的田块,随手稻草搓绳与三根木棍做成一个三角支架;脸盆里装大半盆水,再往盆里倒一点煤油,放在支架上;点燃煤油灯,放置在脸盆里。</p><p><br></p><p><br></p> <p>  这时,夜幕四合,成千成百盏灯火在田野之上摇曳生辉,数不清的飞蛾颤动翅膀扑向火光;飞蛾越聚越多,每一盏灯就幻化成了一个光晕,一个摇晃动荡的光晕,一个忽大忽小的光晕。深邃的天空,星光点点,与空旷田野里成千成百光晕遥相呼应,天上人间,浑然一体。</p><p><br></p><p> 一幅因生产劳动自然生成的图景就这样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深处。</p> <p>  翌日清晨,回来收拾灯具,留下蛾虫一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