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重新认识,印刷字体设计师华宗慈

陈其瑞

<p>追忆、重新认识印刷字体设计师华宗慈</p> <p class="ql-block">  最近上海印研所,“现代汉字印刷字体发源地”等的展览活动正隆重举行。我们看到旋转的扶梯墙上,展示着二十一位非遗的传承人照片,供人们浏览致敬。</p><p class="ql-block"> 我觉得这中间似乎缺少了一个华宗慈老前辈,后来才知,墙上展示的名单是依据当初申报“非遗”的名单審定的,所以缺了华宗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说来正巧,参加印研所活动的第二天,杭州张弥迪发微信来问我,华清波认识?是否在印研所工作?</p><p class="ql-block">随即他发来一个视频。</p> <p class="ql-block">  这视频是杭州聿书堂张弥迪将友人网上买到的一包字体资料转寄送给他的。</p><p class="ql-block"> 写字人叫华清波,估计弥迪从这包资料,猜测他是搞印刷字体设计的,可能工作在印研所,遂微信向我求证。</p><p class="ql-block">接着他向我展示了包中的一大摞字体设计的实物图片。</p> <p class="ql-block">一九六八年,我们从印研所调去字模一厂工作。那时印刷正文用字宋、黑、仿、楷基本完成,以后开始就转向以设计花色标题字为主。</p><p class="ql-block"> 厂方拿来文汇俞乃风书写的隶书原稿打样,要我们进行增加简体修补。记得坐在磨墨机旁的组长谢培元,接受了该项任务。我还曾亲眼所见他修的字样,后来就一直以为是他完成俞乃风的简化隶书。</p> <p class="ql-block"> 俞乃风,善写隶书,时在上海广告公司工作。五七年我求读的“上海新闻出版职工子弟高级中学”,同班同学严钟麟,他的父亲就是文汇报创始人严宝礼,因认识他,遂请他写了隶书,作建国十周年献礼报上标题用。这是严钟麟告诉我的。 “后来效果很好,人民日报也想用,父亲就以一万五千元卖于人民日报使用。”严钟麟首次向我讲了这个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二年我参加上海青年宫书法学习班,曾在班上举手问任政老师,现在文汇报上用的隶书标题字‘你觉得写得如何?</p><p class="ql-block">任老师用他那略带家乡黄岩方言的普通话,对大家说:那是没有学过汉碑的“烂石书”。</p><p class="ql-block"> 记得我还问过胡问遂老师,善写欧体风格楷书的楊亦农等,能否加入书协?他说那是写实用书法的官阁体,</p><p class="ql-block">不能加入书协的写字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时解放日报,刻字工人姚志良的小姚体,也很受欢迎,但字数不夠多,仅收集了他刻的二千多字在用,还没有制作铅字无法推广。为此厂方也叫我们重新设计全套字数的小姚体。这工作后来列入任务,由好几个人在做,我也曾写过一些,后来就调离了字模厂。</p><p class="ql-block"> 而 文汇隶,却没有组织小组集体参予,只看到谢培元一人在搞。如今看到张弥迪收藏的华宗慈资料,使我要不得不说要重新认识华宗慈了。原来他也在整修文汇隶!</p><p class="ql-block"> 华宗慈(1911——2009)百岁老人。善作隶书,刻有一方“与国同寿”的闲章自娱,wg中却给他带来横祸,遭大字报批判,继而抄家……</p><p class="ql-block"> 他在 民国时就与人合作出版连环画,并负责编写脚本,及配图说明用的小楷文字书。解放后进上海文艺出版社资料室工作,因书法好,业余为出版图书写封面字,稿费收入颇丰。</p><p class="ql-block"> 我 与他共事比别人多了一年多,因为一九七二他退休了,一九七六至七七年,在照相刷版厂我与他两人完成了宋一体照排字模版字体的加粗设计。</p><p class="ql-block"> 他在活字室是老前辈书法字体专长写得好者之一,又写过几篇活字研究资料文章发表。后期一直担任字体设计最高要求的“统一”这道工作,非他莫属。所以完全有资格列入扶梯展览墙上的名单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包资料发现,可知他退休后一直仍在家工作着。文汇隶可能就是谢培元请他一同搞的。</p> <p class="ql-block">这是他在专用的印有兰灰格子的字稿纸上整修的文汇隶。</p> <p class="ql-block">下面隶书是他在旧书纸上写的底稿,是自己风格的隶书。有可能准备参加隶书标题字竟选的字样。</p> <p class="ql-block">  下面这几个隶书字样,是我们请张景祥写的。我想起是一九七二年第一次恢复上海书法展后,开始向社会徵求隶书、魏碑活动中的评比字样。张景祥写得好被他收藏了。</p><p class="ql-block">记得还请任政,虹口工人俱乐部的李亚辉等写过曹全碑体字样。</p><p class="ql-block">张景祥,是江鸟沈鸿根介绍我们认识的,前些天我特意找到他加了微信,他看了这几个字的照片,立刻指认是张景祥!</p> <p class="ql-block">这个魏碑是请浦东南汇中学瞿国棣老师,写的始平公风格的老魏。当时由我同周今才去联系的。从字表中出现的“秉”,“幛”等字可知就是那次活动的徵选稿。</p><p class="ql-block">后来,隶书,魏碑因不成熟都不搞了,我同张家声主持组织了新魏体的开发。</p> <p class="ql-block">  下面这张字样,看了要大呼震惊!他直接用毛笔书写四号字大小的楷体字。</p><p class="ql-block"> 烏、光、方,被人称作官阁体的小楷书,他做到了。活字室其他几位,王乃承,楊亦农,曹复晋也都是此道的高手,能人。因为过去不知道华宗慈也有这一手,就凭現在这张字,当然要使我们重新认识华宗慈了。 </p><p class="ql-block"> 这又使我想起比华老大三岁1908出生的杨亦农,在1928进中华书局工作,就因了一手好毛笔字。清末民初始行石印技术,文字不用手工择字排印,由善书正楷小字好手直接书写于石上,即可成印书报出版。那是科举带来的官阁体影响了他们这一代,也成就了他们是写字的高人。</p><p class="ql-block"> 郑逸梅回忆,中华书局那时善写楷书的高手有三人,唐驼(民国马路大字招牌有名书写者)其次就是写汉文正楷的高云塍,还有就是活字室的杨亦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高云塍汉文正楷原稿,约二公分大小,字已呈酱油色。印研所收藏</p> <p class="ql-block">这是唐驼写的字</p> <p class="ql-block">现在我们再来看华宗慈写的那张四号正楷字样,因他是同时代的人,惊呼赞美他也是情理之中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他写的仿宋字样,不比現有仿宋差。这又使我想起周今才也写好一套新仿宋,可惜还在立新、字体研究所睡觉。</p> <p class="ql-block">周今才毕生精力完成的一付字“新仿宋”</p> <p>这是他搞的连环画样书</p> <p>画面上的说明文字是他真接写就的</p> <p>这是准备出版钢笔字帖的原稿,写的同印出来的一个样,本来么,他就是夠出版的水平,一生就搞的出版工作。</p> <p>这个是单孝天写的隶书字样,看纸质不是宣纸,是单孝天治印用的连史纸。我断定这是单孝天的真迹字样,看样子他要剪贴整修。</p> <p class="ql-block">  看了这包资料,我的第一想法,要赶紧告知华宗慈的家人。询问一下怎么会当废纸垃圾处理的。</p><p class="ql-block"> 这不难,他的女儿是我的同学,儿子也认识,因曾为他们父子俩编著的《钢笔草书快写法》一书出版。</p><p class="ql-block"> 早在疫情席卷武汉的今年上半年,厉致谦曾约我要去采访一下华宗慈的家属,因他在孔网上收到华宗慈编著的连环画多种,活字室所有重要人员的情况他都采访了解,唯独华宗慈还不熟悉。结果是待情况缓解后再谈。</p><p class="ql-block">…就这样我们为了解答一些疑惑,决定来一次快速会面。下面图片就是当天约见的详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次专程带来了好多过去不曾见过的老照片。细心的华老,还在照片背后一一列上照片中各人的姓名。其中还有参加七四年为大字本专用长牟体的设计,而集中在军工路水产学院的三地工作人员,组织的一次长风公园游玩的照片。上面有邹秀英,钱惠明等等。</p> <p class="ql-block">  原来今年,凤阳路山海关路的老屋逢拆迁,儿子整理打扫阁楼,把这包东西随意一放,他根本不知道,也不想处理掉,以为还在打包待搬家的箱包内……</p><p class="ql-block">但实际被收垃圾的拿走了,识货的人买下后又转送给杭州的字体爱好者张弥迪。此事真相就是一包被废棄的珍贵资料,归宿却是一个美好的故事!</p> <p>写于:2020.10.2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