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真若渝

柠檬

<p>  我曾在邂逅我的书法老师时,写过他。如今过去了四个多月,我们亦师亦友,他的悉心指导让我受益匪浅,每次与他的沟通都能让我悟到很多。不只是书法,他的身上散发着浓郁的老庄气息,我惊叹其对老庄之学深入之深。前几日,看到他女儿写老爹的最新文章,题目为《大道的读者》,不禁莞尔,也让我更明了他之修为。尚读初中的女儿颇具独立思想,下笔灵动,栩栩如生。我想除了天赋,更多的是言传身教与潜移默化的影响吧。有趣天真的老爹是她的骄傲,她的笔下出现得最多的就是老爹。老师说女儿就爱写他,乱七八糟的,他可算是在女儿班里臭名远扬了,语文老师有次还在班里读过。我却觉得别的孩子定是羡慕不已,慈爱的老爹到处有,有味好玩的老爹却千载难逢。在如今压力重重的学校生涯里,这样的老爹不啻是一束明媚的暖光,让她的心始终温暖明亮、自由自在而不被拘束。他俩气息相似,互动起来诙谐幽默,极富画面感,真是一对别具一格的父女!</p> <p>  甫一看到老师的微信名“坐忘”,想想自己的微信名“柠檬”,便心生惭愧,觉得自己是个多么没有追求的懒人。“坐忘”初见《庄子·大宗师》之末:“堕其肢体,黜其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此谓坐忘。”道家有专门的《坐忘论》,讲述坐忘收心、主静去欲,身心物我俱忘,回归本我。坐忘乃大智慧之境,非清心寡欲不可为。记得他曾写过“养气”二字,润泽憨萌如婴儿,多看,天真之气果然扑面而来,竟是能养人的。而我,还停留在对食物的向往上,随便找个“柠檬”凑合,还到处用,从QQ一路到微博、微信,哪哪都用,就连写书也懒得起笔名,仍以“柠檬”敷衍,读书也常常不求甚解。想起“唐老猴”家祖传的治懒妙方“劝勤散”,若知药方,还真该抓来喝一剂的,一番痛彻心扉后,方能勤勉精进。 </p><p><br></p><p> 老师其实就是个传奇,他有很多匪夷所思的经历,谜一样让人好奇。如他曾在山上与一老和尚相处半年,老和尚本是个传奇,身怀绝学,每晚坐睡。他每天陪老和尚聊天,陪老和尚度过了人世间最后的半年,老和尚坐化后,他才下山。老和尚的碑文亦是他所写。打听完那个寺庙所在地,心便蠢蠢欲动,只能说自己是个十足的俗人,不仅很想去看看坐化的老和尚,也很想知道那时的他书法已达何境,竟让老和尚非得要见他,并因此有了相伴之缘。我想,老和尚当年看到他的字时,定是心如明镜,这段缘分早已注定。</p> <p>  近日重读《庄子》,有感于其中一段话:“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我想老师并不是不想收学生,只是无人懂他,他常常痛心那些天赋极好的孩子最终沦于平庸。他想教授的,必源于道,而绝不从众,这便难以让人接受。而道,却往往只可心传没法实授。他极少从技巧上提点,却会将毕生所悟倾囊相授,就看你是否能觉悟并静心从之。他与你谈论傅山、担当、黄宾虹,甚至窦唯的音乐。每次这样的沟通,常会有豁然开朗之感。于担当的曲高和寡,他颇伤感,谓世人皆知齐白石、石涛而不知担当,近五百年,少人懂他。我想,能流行的大抵都流于形浮于上,这更容易让人接受。而那些已入道的,必是神远大于形的,绝不媚俗,须得有相当心境才会懂,自是知音难觅。</p><p><br></p><p> 周末去老师处,又遇老朱。老朱是老师的老邻居,也是老师的好友,更是个可爱的人。在他身上,你会真正体会到什么叫无龄化生活,虽逾七旬,却精力充沛,极年轻,与他儿子在一起就象哥俩似的。他爽直热情,没有他,我与老师可能连视而不见的机会也不再有了。第一次在重庆见他,他说起了老师。第二次见他,我认识了老师。这一次见他,他与我说了很多老师的逸事。老朱说他从不收学生,你是第一个,好好珍惜。老朱的话,让我突然有所感悟:入心,惜缘,岂不就是最好的“劝勤散”!</p> <p>  老朱说,人最好是不方不圆,他就是太方了。我想,于他,并不是方圆的问题,他也不在乎是方是圆。其是“质真若渝”之人,老庄早已深入其心,运行于其血脉,至真,才会有这些真心待之的朋友。如阮籍言:“视彼庄周子,荣枯何足赖。”</p><p><br></p><p> 而我,发现自己与老师最大的共同点就是:我们都践行“船到桥头自会直”,果然是同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