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寸钟林老师1排左5</b></p> <p class="ql-block"> 寸钟林老师出生于鹤庆板桥村,白族,1956年考入鹤庆一中高十班。他的班主任是李宗义老师。1959年7月,寸钟林老师一中毕业之后考入大学就读生物专业。</p> <p class="ql-block">寸钟林青年时</p> <p class="ql-block">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年大庆之际,鹤庆一中高十班顺利毕业了,其班主任为李宗义老师,在照片上处于第一排左一的位置。照片中第二排人员全部为老师,从左至右依次为:廖诚、王文经、李毓槐、李启泰、杨翰池、白世杰、李文锐、侯中、庞治平、陈华北、李宜昌、和汝虞、舒暾、王友宁、李光荣等老师。</p><p class="ql-block"> 彼时,王文经、白世杰、李文锐、舒敦、李毓槐等老师皆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挥斥方遒。</p> <p class="ql-block"> 而学生方面,紧挨着班主任李宗义老师右侧依次是余惠莲、李锦照、唐春煜、寸钟林、王海林、何松炯、彭天福、赵椿、蒋诚、熊诚、李嘉善、李敏。</p><p class="ql-block"> 第三排为:刘娴顺、张卉仙、周松昆、杨天贵。</p><p class="ql-block"> 第四排有:洪卓梁、杨映斗、唐嘉铸、鲍福灿、冯树全、张波、周庆余、黄文斌、赵玉山、李广生、任镛、朱长久、赵友朴、舒昉、张鸾书、杨鸾英、张笏、李志逵。</p><p class="ql-block"> 第五排是:张学孟、李春普、王汝茗、汪少谟、杨维钢、杨家吉、陈德生、杨慕陶、赵发、奚天福、赵鸿森。</p> <p class="ql-block"> 1979年,李桂银老师在鹤庆县城郊乡教场坝创办了“鹤庆三中”,当年开始招收高中2个班。当时各科目的老师较紧缺,尤其地理和生物老师缺乏。</p><p class="ql-block"> 县教育局经多方调查,得知三中北面的城郊乡板桥村有位叫寸钟林的老师在临沧地区凤庆县第一中学教生物。于是,经县教育局联系与努力,寸老师被调回鹤庆三中教生物。</p> <p class="ql-block"> 我是1982年入读三中的,我的生物学基本知识都是寸老师教的,以致大学时期一度对《古生物学》极感兴趣,曾经也想考古生物学的研究生,但因为英语太差而未能实现理想。不过虽然几十年过去了,我如今还常常抱起《古生物学》教科书学习。</p><p class="ql-block"> 每当双手拿起古生物学书本时,我又回想起寸老师教我们高七班生物的情境。寸老师教书认真严肃。他“字斟句酌细推敲,拈精撮要费咀嚼。半亩方塘长流水,呕心沥血育新苗。”</p> <p class="ql-block"> 寸老师在三中兢兢业业工作多年后,终于退休。退休之后的他,毅然回到了板桥那个宁静的村子里,开启了种花的悠然生活。每当提及寸老师,他的学生们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白居易那首脍炙人口的诗《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p><p class="ql-block"> “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如今,寸老师已然八十四岁高龄,但其身体依旧健康硬朗,精神矍铄,那矍铄的身姿仿佛在诉说着他一生的精彩与不凡。</p> <p class="ql-block"> 衷心感谢寸老师,是他激发了我们对生物世界的好奇与热爱,让我们学会以科学的眼光去观察和理解周围的一切。</p> <p class="ql-block"> 寸老师穿上军装,给人带来一种独特的精神风貌。军装不仅仅是一套服饰,它更是一种象征,承载着责任、荣誉和使命。</p><p class="ql-block"> 他穿上军装,挺直脊梁,展现出坚定的姿态和无畏的勇气。军装所代表的纪律性和规范性,会使人在言行举止上更加自律、严谨。</p><p class="ql-block"> 寸老师穿军装,激励着他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勇往直前,无私奉献。这种精神力量不仅能够感染自身,也会传递给身边的人,成为一种鼓舞人心的正能量。</p> <p class="ql-block">寸老师精神气</p> <p class="ql-block"> 以上寸老师的照片由杨凤生提供,在此表示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