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仓颉陵是豫北地区著名的名胜古迹,是华夏子孙敬仰的造字圣人仓颉的陵地。文字的创造使人类文明得以延续、记载、传承,在中国“仓颉造字”更是家喻户晓,为瞻仰这位造字圣人,10月21日,濮阳市三中初一12——16班全体同学由各班老师带队前往南乐县梁村乡谒拜仓颉陵!</p> <p>金秋十月,秋高气爽,孩子们一个个精神抖擞,整装待发!</p> <p>孩子们放飞的心情就像盛开的花朵一样摇曳生姿!</p> <p>车内时而响起古诗朗朗声,时而响起悦耳的歌声,孩子们欢歌笑语,他们在享受每一刻的感觉,欣赏每一处的风景,秋风习习中,留下美好的记忆和景色。</p> <p>在途中,心随景动,一条小河,一朵野花,一棵大树……都能让孩子们兴奋不已,那笑容灿烂得如同夏日的阳光!</p> <p>到达目的地,小红帽带起来,阳光洒在孩子们的脸上、头上,像一个个红色的小精灵!</p> <p>仓颉陵原有陵门,叫“朝天门”,硬山式砖木结构,檐下有匾额,书“史皇林”三字。如今陵门已无,不知圮于何年。孩子们鱼贯而入,欣赏着历史留下的古迹。</p> <p>跨过广场,来到仓颉庙前,仓颉庙飞檐斗拱,气势恢宏,无与伦比。庙门上楹联“盘古斯文地,开天圣人家”,乃宋朝宰相寇准所题。</p> <p>老师和同学们兴致勃勃地讨论交流!</p> <p>走过正殿,后面直通六书殿,六书殿内有华美的神龛,其中端坐着仓颉和夫人查氏,这是明隆庆年间的雕像,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总结中国汉字有象形、会意、形声、指事、假借和转注六种形式,故名六书殿。</p> <p>最好的课堂在路上。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有秩序地参观着,边听老师讲解边认真记笔记。</p> <p>穿过字圣坊,来到仓颉墓,墓碑高约5米,墓冢呈圆形,1米多高的墓裙将墓冢围起来,墓冢周围柏树丛立。</p> <p>给予是快乐,收获是快乐,学习是快乐,玩耍也是快乐。老师和孩子们一起通过游中学、学中研、研中思、思中行,达到研学并举,知行合一。</p> <p>绕过陵墓,孩子们来到后面的仓颉造字台,此处亦是仓亭之战处。东汉末年,袁绍、皇甫嵩与黄巾起义军大战于仓亭,即在此处。</p> <p>孩子们认真起来的样子真可爱!</p> <p>藏甲楼的典故:民国11年(1922年),大军阀孙殿英任大名镇守使来到此地谒拜仓颉,看见高大的后楼上面有一个匾额,上面写着“藏经楼”,孙殿英说:“藏经楼是寺院里藏经书的,这字圣又不是和尚,藏什么经书,给他换了。”换成什么呢,孙殿英想到了字最先是刻在龟甲上的,就换“经”字为“甲”字。孙殿英只想到了经书与和尚的关系,却忘记了字圣是三教之祖,不过能想到字最早写在龟甲上,他题的倒也歪打正着,“藏甲楼”的匾额也就一直挂在仓颉庙的后楼上。</p> <p>老师的一个动作,孩子的一个眼神,都是一幅温馨的画面。</p> <p>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回到内心深处,每次行走,是身体与心灵的对话,每次旅行,是开阔眼界的良方。结束,是为了下次更好的出发;远行,只为与世界邂逅!</p> <p>孩子们合影留念</p> <p>在恋恋不舍中,这次的研学之旅结束了,整个研学过程中留下了一张张美丽的画面,有可爱的孩子,有辛劳的带队老师,有名胜古迹,有欢歌笑语……,在行程中,孩子们学会了独立,建立了友谊,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学到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提高了素质,积累了校外活动的经验,丰富的精神财富将会伴随他们一起放飞梦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