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人之佐也,非胜之主也。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p><p class="ql-block"> 这是《孙子兵法》第十三篇也是最后一篇“用间篇”的开头文章,译成现代文,也是非常实在的内容。</p><p class="ql-block"> 孙子说:但凡打仗要出动十万人的部队,到千里之外的地方去作战,老百姓每天要支出的费用,国家要开支的钱款,每天要有千金之多,还要导致国家内部和外部的动荡,大量的人员和物资要通过道路运输,从而影响到家庭农耕农业事务的,可以达到七十万户人家。许多年的坚守对抗,就是为了夺取有朝一日的胜利,然而因为爱惜爵位、俸禄、金钱,就不能够掌握敌方的军事情报,这样的话,这是“不仁”到了极点,这样的将领就不是个好的将领,就不是一个对君主有辅佐的贤将,同样,这样的君主就不是能取得胜利的贤主。所以明智的君主以及贤达的将领,就是能够获得动态的信息而胜人一筹,能够取得超越普通人的成功,是因为提前获得了相关的情报信息。要提前获得敌方的真实情报信息,不可取信于对鬼神的占卜,也不可从事物的外部显象来获得,也不可从其他的想象中去验证,一定要从真实客观的人力情报中获得,这样,才能充分了解敌方的真实情况。</p> <p class="ql-block"> 孙子,是位非常实在的军事家,他说打仗动员军队参战,会消耗大量的财力物力,会影响到农民的农业生产。如此巨大的投入,却因为决策失误,对情报信息上投入不足,导致对敌信息不灵,是最大的“不仁”,决策者(包括君主和高级将领)也都是不称职的。孙子在本文中强调“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㐬分讲明“养兵千日 用兵一时”的道理,而一时之用兵,必须要充分知敌。</p><p class="ql-block"> 这篇文章,更为可贵的是对有关敌方信息的来源问题,充满了唯物主义思想。我们知道,要在2500年前的古代,有这等思想是何等可贵。孙子当年提出的情报信息来源“三不可”原则,即不可信鬼神占卜,不可信表象,不可信以往经验,这是孙子战争成败经验和教训的总结。</p><p class="ql-block"> 孙子在《孙子兵法》开篇中曾经说过,军事斗争是国之大事,开战之前要进行“庙算”。在远古时代,战争前的“庙算”是充满了迷信色彩的鬼神占卜仪式,而在孙子时代“庙算”虽然形式上或许保留了部分占卜色彩,但是,事实上这时的“庙算”已经俨然一个高级的军事会议,而且唯有这个高级军事会议的研究讨论和决策的程序,才能最终决策启动战争机器。</p> <p class="ql-block"> 2500年前,孙子对使用间谍获取情报,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孙子这些思想,在今天的战争环境下,依然有现实的指导意义。</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可以克服传统意义上的军事教条主义、军事经验主义,也会克服各种求神拜佛的军事迷信主义,但是,我们或许会套入过度相信高科技设备看到和听到的“真相”。我们应该要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科技情报。我的意见是坚决以科学技术为支撑,想方设法获取敌方的军事信息,但是,我们不能完全迷信于这种科技信息,要立体式的始终将原始的人力信息作为辩别真假、印证情报信息的重要依据。为了准确全面获取信息,我们应该针对相关的情报信息,采取复线或者多线间谍的使用,并且间谍之间形成互不通气的机制,从而努力形成对相关情报的立体甄别。</p><p class="ql-block"> 纸上谈兵,乐一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