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奇记忆之五——歌舞厅

郑旭平

<p>“都快下雪了!”</p><p>“怎么还不开门啊?!”</p><p>有人等得不耐烦了。</p><p>雨一直下,寒风一阵紧似一阵。</p><p>离下班还有十几分钟,厂门口已被自行车队伍挤塞得水泄不通。</p><p>门是铁门,门的顶部装有红樱枪头,估计和围墻上安插碎玻璃是一个逻辑。</p><p><br></p><p>即便门口喊得再凶,老熊也只当没听见。</p><p>老熊隶属保卫科,选他当门卫就是看中他原则性强。除了原则性强,老熊的个性也强:别人喝茶都用茶缸,他偏偏喜欢紫砂壶。安坐在传达室门口,翘起二郞腿,大嘴对小嘴,一口一口地嘬。</p><p>其实大伙也都知道,厂门开不开,不是由老熊说了算,得听军号。喇叭一响,老熊想不开都不行。</p><p>“就喜欢看他们气急败坏却又无可奈何的样子”。老熊倒是很享受大伙这种望穿秋水的表情。</p><p><br></p><p>军号终于响了。</p><p>老熊这才从传达室的台阶上下来,拎着钥匙,慢慢向大门走去,蠢蠢欲动的人群立马让出一条道,这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奇妙感觉还真是舒坦。</p> <p>厂门一开,自行车洪流瞬间就涌出大门。</p><p>富奇汽车厂的生活区与生产区是分开的,中间连着上千米的堤档,左边是渔塘,右边是稻田。刺骨的寒风拍打着雨衣,背脊上的肌肉紧崩得像车间里冰冷的铁块。很多人的自行车后座上还吊挂着一瓶煤气罐,顶风逆行,单边的重量使骑行变得愈发艰难。</p><p>好在离家不远,自行车大部队一冲进生活区、瞬间就分头消失,陆续钻进了各自的安乐窝。</p><p><br></p><p>富奇汽车厂的住房有几十栋。一年调整一次,论资排辈,从单身宿舍开始,逐年升级。我住在十一栋,一间十几平米的宿舍,还是工艺科同事饶义虎让给我的。厨房在后面一排,狭小简陋,一遇风雨,墙上就泥沙俱下,只能用报纸给糊上。</p><p>刚从大学分到工厂没二年,共用水池,没有单独洗手间的日子,物资生活之贫穷是可想而知的,好在那时我们下班后的精神生活,却还是有着别样的精彩。</p> <p>没有电脑的年代自然不会有宅男。</p><p>到了晚上,八十年代末最时髦的娱乐活动就是上舞厅。那时候街头巷尾到处都回荡着“千年等一回”,“大约在冬季”等旋律。舞厅更是如雨后春笋般野蛮生长:京剧团有、体育馆有、玉茗宾馆也有。除了这些正式对外营业的舞厅外,各单位也都会有自己的小舞厅。</p><p><br></p><p>有一段时间,富奇汽车厂的舞厅就设在大礼堂后面,职工食堂隔壁。</p><p>每逢周末的夜晚,这里就莺歌燕舞。舞厅里永远少不了五颜六色的汽球和彩带,忽明忽暗的小串灯悬挂地在天花板上,有气无力地眨巴着眼睛。屋顶正中吊挂的玻璃水晶球摇头晃脑甩出一圈又一圈的漫天雪花。虽说气场看上去有些暧昧,但大家就是喜欢这种雾里看花的感觉:既催生了莫名的想象又掩饰了初次牵手的尴尬。虽说都是一个厂的,但开展这种异性间勾肩搭背的娱乐活动,羞涩拘谨总是难免。</p><p>也有天生就大气潇洒上档次的,一上来就技压群芳。</p><p><br></p><p>设计科的邱胜荣、饶慧文就属于这类舞林高手。华尔兹、迪斯科、甚至探戈都能信手拈来。那腰板、那腿脚、尤其是那双睥睨天下的眼神,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是正宗科班出身的舞蹈演员,其实他们都是刚从学校毕业分配来的工科大学生。慢三最易上手,快三最难掌握。要想人前显胜,至少得跳迪斯科。</p><p><br></p><p>跳舞的卖力,伴奏的自然也不含糊。</p><p>电声乐队中属周帆下手最狠,架子鼓敲得震天响。这家伙不仅手上全力以赴,脚下也往死里踹。以至于他用过的大鼓脚踏,一礼拜就得修好几回。</p><p>管子明师傅在几个人中年龄最大,原本拉二胡,如今客串贝斯。演奏时总喜欢眯着双眼,按现在的说法相当佛系。</p><p>游竹平外号“柚子皮”,弹吉它,喜欢边弹边东张西望,一副生无可恋的样子。</p><p>陈林如师傅吹小号,从来都兢兢业业,哪怕嘴皮子吹破了都轻伤不下火线,堪称德艺双馨。我弹电子琴,因在大学时就经常搞舞会,这样的场景也算是轻车熟路。</p> <p>那时候的舞厅除了有乐队还得有歌手。</p><p>汪兴国就是厂子里的灵魂歌手。原生态烟熏嗓子,最喜欢唱《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那时候还没有《无所谓》这样的歌曲,否则,这种似哑非哑的嗓子唱《无所谓》最合适不过。我想当初要是能找个高手帮他开发一下,也许就没有后来杨坤什么事了。</p><p>帅旗是从医学院分配到厂医务所的,他唱歌时呈现的又是另一种风格,情歌王子造型:白西装,白裤子。《一剪梅》唱得声情并茂,脑袋永远45度斜上扬,目光一如既往的情深似海,颇有些台湾歌星费玉青的范。</p><p><br></p><p>既然是单位上自家的舞厅,初学者一定少不了。观望久了,就有些按捺不住,一咬牙一跺脚就直接上场。哪知道跳舞这玩意儿,知易行难。前后左右就这么两三步,弄不好还差点失去重心。好在彼此双方的手永远都是抓得最紧的,一曲下来手心手背全是汗。难怪谢金林会感慨:“比在车间干活还累!”。</p><p>谢金林干什么事情都很认真,在跳舞方面就有些不屈不挠。“抓着妹妹的手,酸甜苦辣在心头。。。”哈哈!</p><p><br></p><p>所有的舞蹈中最省事的还得算跳迪斯科。昏暗的灯光,劲爆的节奏,你只管张牙舞爪使劲扭,有的年青崽还特别喜欢站到音箱前,在震耳欲聋的分贝里把脑袋晃得像个螺旋桨。</p><p><br></p><p>终于有一天,我和周帆要下海了。</p><p>京剧团的朋友邀我俩晚上去玉茗宾馆的舞厅赚外快。</p><p>那年头客人上舞厅主要是去跳舞,唱歌倒是其次。舞厅自带乐队及歌手,还配有婀娜多姿的陪舞小妹。而舞厅老板的收入却更多的是来自点歌。只要付了点歌费,谁都可以上台象歌手一样引吭高歌。倘若要点歌手唱歌,台下捧场的人就得上台献花:一束花10元、一个花蓝100块,多献多给、上不封顶。花蓝原本就是舞厅的,客人花100元把它端上台,工作人员呆会又把它端下来,如此一上一下,这100元老板与歌手就三七开了。要是遇上两桌打擂台,那就嗨了!你送我也送,看看谁怕谁?一会功夫,台前就能变成了花的海洋。</p><p><br></p><p>舞厅的大堂摆满了玻璃园桌,周围一圈便是包厢。园桌上摆些瓜子、花生、香蕉、口香糖。客人一进来,大金链子加墨镜,一包箭牌香烟,一枚电阻丝打火机往桌上一啪:“上健力宝!”(还好不是茅台。)</p><p>场内震耳欲聋的音乐配上性感女神麦当娜的三点式舞姿,极具冲击力,听觉视觉都有点反应不过来。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荷尔蒙味道,每个进入现场的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先晕后飘,很难做到“我还是原来的我!”</p> <p>来舞厅的客人五花八门,男的一般都烫过头(和我一样),女的喜欢戴墨镜。那时候也还没有“八荣八耻、八项规定”,只有“五讲四美三热爱。”所以领导们都热衷与群众打成一片。几乎每晚都会有各式各样带“长”的领导上台来K歌。每当这时,随行的朋友们便会莫名的亢奋。领导还没开唱,台下就走马灯似的往台上送花蓝。</p><p><br></p><p>绝大多数人唱歌都会选择卡拉ok,因为投影屏幕上有歌词,歌词还会变颜色,只要你跟着颜色走即便慢半拍,也不会差得太离谱。</p><p><br></p><p>客人虽然天天换,歌还都是老歌。</p><p>中年男人十有八九唱《梦驼铃》、《北国之春》,徐娘半老的差不多人人会唱《十五的月亮》、《望星空》。只有年轻人花样多些:《像雾像雨又像风》、《冬季到台北来看你》、《恰似你的温柔》。</p><p>当年还有一首歌曲十分流行,那就是《血染的风采》。即便是八棍子打不出一个闷屁的人都能哼上唱两句。记得工艺科有位同事结婚,晚上闹洞房,新郎是个相当腼腆之人,出格的游戏玩不了,大家就说,算了,唱首歌吧。无奈之下,新郎沉思半晌,憋出二句“也许我告别,将不再回来;你是否理解你是否明白;也许我的眼睛再不能睁开,你是否理解我沉默的情怀。。。。”。大伙先是一楞,既而大笑不止。新婚燕尔,他只会下意识地唱这首不吉利的歌,此歌的流行程度可见一斑。总之,唱歌这玩意儿特别有意思,不用看面相,嘴巴一张就知道你是哪个年代生人。因为绝大多数人都只会唱自己当季的歌,这个季就是所谓的青春季。</p> <p>也有不少自信心爆棚的,上来就大手一挥:上乐队!那意思是不屑听录音,他要和乐队合作。上乐队最大的好处就是方便歌手与台下的观众全情互动。不像唱K只能眼睛死盯屏幕、屁股朝向观众。遇上这样的主,对于我们乐队来说,其实是天下掉下个粘豆包:有伴奏就有提成,按花蓝总金额的10%计算。于是,乐队的弟兄们卯足了劲给他起了“过门(歌曲的前奏)”。可他那边还没打算消停:“台下的朋友,你们好吗?!”,“包厢的朋友,你们好吗?!”</p><p>卧槽!“过门”都响过两三遍了,他根本不把“过门”当回事!或者压根就听不懂“过门”!这可把周帆急得,大声吼出歌词的第一句,对方这才恍然大悟,勉强走上正轨。</p><p><br></p><p>一曲下来,满堂喝采。所有人都在笑,当然笑得最夸张的就属舞厅老板娘了。</p><p>从舞厅出来,已是半夜。马路上空无一人,寒风凛冽、万籁俱寂。</p><p><br></p><p>雨是停了,但飘起了雪花,这使得路灯的光束变得更加惨白清晰。</p><p>骑在自行车上,能明显感觉到地面的泥泞与滑溜。突然就想:舞厅的世界好不真实,亢奋、喧嚣原本只是短暂的穿越;平静、孤独才是现实的本真。</p><p>反差真的好大哟。</p><p>唉,啥也不想,回家睡觉!</p><p><br></p><p><br></p><p><br></p><p>(备注:图片来自网络,如有异议告之删除)</p><p> </p><p> </p><p><br></p><p> 2020年10月21日星期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