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行

黄维忠

<p>淮北市是个因煤炭而起的新兴城市,立市较晚,1971年才正式用淮北市这个名称。但在此之前实际上它有另外一个名字濉溪市,濉溪市的前身是濉溪县,新中国成立以后从宿县划过来一部分土地成立的新县,当时濉溪县归宿县专区管辖。后来为了开发皖北的煤矿,又从萧县划过来部分地区和濉溪县组建了濉溪市,再后来就改名为淮北市。淮北市总面积约2741平方千米,人口约223万。——摘自《百度》</p> <h3>2019年11月2日至7日,受当地战友邀请,空军原第九航校二团气象台部分退役老兵应约参访了淮北。这是战友们在车站前的合影。</h3> <h3>本次参访当地战友做了详细的计划,以“哪里有战友,那里就是我们牵挂的地方,那里就是我们向往的地方,更是我们追寻的地方”为前导,过程贯穿了淮北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的再熏陶。</h3> <h3>本次淮北参访行程由隋唐古运河遗址、淮海战役总前委驻地,以及临涣古镇、濉溪老街等地组成。</h3><h3>本篇借鉴淮北战友担任主编的《濉溪历史文化辑录》等著作相关叙述,对淮北参访行作回顾。</h3> <p>本次参访的第一站即是隋唐古运河遗址。</p><p>1999年初,在改造宿永公路淮北市柳孜段时,发现一些唐宋时期文物,经发掘确认有多艘唐宋时期船只与各种瓷器。经考古研究确认柳孜是中国运河史的一个坐标点。</p> <p>现今的博物馆景观。</p> <p>柳孜码头遗址随后被评为“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4年06月,作为一个遗产点,随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人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改建后的展览馆内景。</p> <p>这次参访恰遇该处整修停止开放,我们选择在柳孜文化园游览观光。</p> <p>濉溪老街</p> <p>濉溪城,俗称“口子”,春秋战国时期即为“汴水入濉之口”,金元时,口子又成溪水入濉之口,故称“濉溪口”。明时,本地商人富户多汇与此,为防匪乱,濉溪人与居民区四周挖壕设栏,濉溪城遂具雏形。</p><p>石板街由清末民初绅士周俊哲倡导用青色瓦子石重铺。此项工程浩大,动用民工千余人,牛车数百辆,石料上万方,历时数月铺成,彻底改变了“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满街泥泞”的脏污环境。抗战时期,石板街遭日寇焚烧,淮海战役又遇国民党飞机轰炸。</p> <p>石碑文记叙了老街的古往今昔。</p> <h3>老城石板街,东至老濉河西岸,西至关帝庙巷南头,全长一公里,街宽五米。街面青石铺砌,光滑如镜。其建筑古朴典雅,呈明清风格,现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h3> <p>这里还保留了一些老店铺,这是在一家中医门诊所。街道店铺留有多处银器商家痕迹。</p> <p>小吃店家在忙碌着。</p> <p>解放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修复石板街,使其恢复往日面貌。然十年内乱,再遭劫难,各种神庙、阁楼、牌坊多被破坏,古迹文物洗劫一空,石板街自此失去昔日的繁华。加之七十年代后期,党政机关、学校团体、工商企业陆续迁往新城,石板街日趋萧条。九十年代中期,人民政府对老城石板街进行保护开发。</p> <p>目前,大规模的修缮工作正在老街开展,来自北京的工匠们以修旧如旧的要求,一丝不苟地辛勤劳动着。</p> <p>淮北这个地方一直是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两千多年来演绎了许多兵家战史。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著名的淮海战役主战场就在此地。</p> <p>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和谭震林组成的淮海战役总前委就设置在这里一个叫小李庄的地方。</p> <p>听取庄户二代介绍总前委驻扎时的往事。</p> <p>指挥部。</p> <p>高参在参谋处。</p> <p>小李家处与主人合影。</p> <p>在总前委雕像前与主人一同合影。</p> <p>淮海战役的双堆集歼灭战是人民解放军以少胜多的典型战列,此战一举歼灭了国民党蒋军主力黄维兵团12万人马,奠定了淮海战役的最终胜利。</p><p>战友杨杰为主编的双堆集歼灭战纪念文集。</p> <p>据说,当时为对敌斗争的需要,对外宣称文昌阁是淮海战役总前委驻地。</p> <p>临涣古镇建于汉代,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古城临浍河,古名浍水,又名涣水,临涣城池因临涣水而建,故名临涣。</p><p><br></p> <p>临涣老街街景。</p> <p>在濉溪县政协临涣古镇连心室。</p> <p class="ql-block">临涣茶源于东晋,临涣街设有固定茶摊。唐朝,该镇即出现茶馆,宋、元时期临涣街以经营茶馆为生很普遍,据《通志》载,明清时期的临涣茶馆因水源优势,使其鼎盛时期茶馆有二十余家,临涣人的饮茶习惯自此沿袭。临涣茶馆临街而建,多为青砖小瓦、飞檐,具有明清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我们在此品尝该地出产的老茶棒棒茶,听取陈文章先生介绍当地的历史文化。</p> <p>在另一处茶馆,观看当地群众演唱6、70年代的歌曲,现场气氛极其热烈。</p> <p>临涣古镇合影留念。</p> <p>此次淮北行相继参访了钟源阁红色文化博物馆、钟楼知青馆,游览了南湖公园、 矿山公园,去烈山看石榴,到KTV放歌。</p><p>这是在钟源阁红色文化博物馆。</p> <p>红色文化博物馆和知青馆均为钟鑫先生私人打造,其规模与投资出乎我们想象。</p><p>我们和钟馆长合影留念。</p> <p>钟先生亲自为我们讲解。</p> <p>形象怎样?好!</p> <p>钟楼知青馆以翔实的图片、实物与文字资料,讲述了那个特别的年代城市青年上山下乡插队落户的情景。</p><p>知青馆前的合影。</p> <p>在烈山石榴文化博物馆的留影。</p> <p>这里是以石榴文化为主的风景区,石榴产业园规模很大,绵延数公里的景区大道边分布着石榴买卖摊位。我们在此处品尝甘甜的石榴汁,并采购了不少石榴。</p> <p>南湖上的17孔桥。</p> <p>这是在南湖公园的合影。</p> <p>南湖公园游船上。</p> <p>在KTV放歌。</p> <p>在石文化市场上品鉴。</p> <p>由于煤炭资源逐渐趋于枯竭,在原来煤炭生产基地上建设的淮北国家矿山公园。</p> <p>淮北市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在市民游览休闲的园地,设置了当地英雄雕像和事迹介绍,供人们学习瞻仰。</p> <p>坠子戏是淮北民间剧种之一,是一个具有淮北乡土气息和艺术个性的地方戏曲剧种,其表演具有生活气息,有些表演程式是从当地农民的日常生活中模拟提炼而成的,具有一定的乡土色彩。</p> <p>非遗传承人、月老香包制作者杨海玲。</p> <p class="ql-block">濉溪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历代不乏俊才名士,是春秋时期政治家华元,秦相蹇叔,东汉哲学家桓谭的故里。三国时期竹林七贤之首的嵇康在此结庐,一曲《广陵散》,成为千古绝唱。当代自是新人辈出,新淮北更是生机勃勃,万千气象。</p><p class="ql-block">此行有幸结识了多位淮北俊英。</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徽酒集团淮北分公司总经理杨露露,诚艺佳家装公司总经理杨文成,省“三八”红旗手、淮北好人杨延,退役老兵、濉溪好人杨立仁以及会员代表杨勇、杨化庭、杨可,中国好人钟鑫、李华松,淮北好人陈文章,经理人吴慧慧等友人,均以不同方式参与接待工作。在此深表感谢!</span></p> <p>淮北行收获满满,不得不说淮北战友为我们此行付出了很多辛苦。请看我们的聚餐聚会快乐无比。</p><p>聚餐之一:</p><p><br></p> <p>聚餐之二:</p> <p>聚餐之三:</p> <p>大聚会:</p> <p>“全国文明城市”、“煤城变美城”、“中国好人在淮北”、“有爱的地方就是家”等印象已深深地印记在来访者心里,并留下美好的记忆!</p><p>谢谢淮北!</p> <p>淮北的明天更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