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这款壶是我的藏品,无意转让,后面每周四都会整理一件我的藏品,发上来大家欣赏。所谓藏品就是我舍不得卖的壶,舍不得卖有很多原因,也许是做工一流,也许是用着顺手,也许是因为承载了一段记忆……</p><p><br></p><p>这把壶很有意思,当年收的时候,朋友说是一厂的,泥料很有可能是黄龙山的朱泥,因为砂性非常强。</p><p><br></p><p>那会儿我已经在倒腾一厂壶了,而且也看了很多资料。当时第一个疑问就是没见过一厂有朱泥壶。但是没见过也不代表没有,这把壶是标准的一厂模型,一厂工,印章我之后找很多人看过,都说一看就是一厂的印章。因为有很多疑问,所以我也没给这个壶下过定论。</p> <p>那段时间我就住在丁蜀,泡茶时候都会用到这把壶,随着泡养壶身的变化很大,油润感越来越强,但是盖子和壶嘴的光泽始终不明显。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这个水平壶嘴和盖子用的都是铁模,因为铁模做壶是用力挤压出来的形体,所以泥性比较死,不如身桶活。如果壶嘴和盖子都是铁模的,那么壶肯定是正一厂出品的了。另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作者做的时候比较注重身桶的打理,壶嘴、盖子明针上的较少。再来看盖内,盖内泥门并不是非常紧密,还有一个小窑裂,可以确定判断盖子不是铁模的,这样就排除了第一种可能性。因为经常会对着这把壶思来想去,所以增加了不少乐趣。</p> <p>这把壶的泥料发色我非常喜欢,正宗的橘红色,质感也是我见过朱泥里面玉质感最强的,密度、砂性都十足,一看就知道做起来非常难,泥料粘性重,壶身表面有自然的褶皱,以前很多人说朱泥的褶皱是因为收缩大,烧制后就产生了褶皱,这是标准的想当然说法,基本是不做壶的人想出来的。朱泥的褶皱是在制作中形成的,因为泥性粘,做的时候光明针要上力,力度大了就会把壶表面拉出来褶皱。我以前听到的最好玩的说法是,假朱泥的褶皱是用厕纸上的皱纹做出来的,真的很想知道具体是怎么做的,薄薄的一张纸居然有如此神功,能在坯体表面做出褶皱。现在想想这个说法只属于那个年代,因为现在的厕纸有褶皱的也不多了。</p><p><br></p><p>十多年了,再次看到这把壶很亲切,因为以我现在的眼光,壶的架子依然是一流的,料子是不是黄龙山朱泥,我朋友也不敢确定,因为黄龙山朱泥实在是太稀少了,见过的人不多。老一辈人都说黄龙山的朱泥,砂性十足,根据砂性判断,目前没有朱泥的砂性能到这个程度,所以我们说有可能是黄龙山的朱泥,另外就是这个发色,也确实是其他几处矿源所没有的。</p><p><br></p><p>看到这把壶,就想空了再用它泡泡茶,具体感受一下泥料的变化。紫砂壶在泡茶过程中的变化最迷人,让人欲罢不能。拍照时候发现壶的印章处有些茶渍,这说明当年的我对壶打理的还不够勤,后面有空要把壶重新刷洗一遍。</p> <p>十年过去了,其实德弈斋的变化并不大,前几年有个朋友问我:“你打算如何把德弈斋做大做强?”当时我好像是哈哈一笑,就把话题岔开了。其实我真的没打算把德弈斋做大做强,德弈斋是个让客户放心买壶的地方,并不需要太大,一切随缘就好。我每天都工作到很晚,只是想尽我所能,把事情做好,不辜负大家对我们的信任。</p><p><br></p><p>这十年我自己改变了很多,我很享受这个过程。这个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否定自己,重塑自己的过程。这十年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以前喜欢追求完美,现在学会了包容。以前害怕错过,现在觉得机会无处不在,只要自己做好准备,什么时候开始都是正确的。生活就是一个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去年店庆因为诸多原因,缺少了两款曼生壶,今年不会了,所有问题都解决了,两款曼生壶有一款已经出窑了,另外一款正在制作中,一定不会让大家失望。</p> <p>先啰嗦这么多吧,《老傅壶说·德弈斋十年回顾》,下周继续。大家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也可以在这里留言,我会选有触动的唠叨唠叨。</p><p><br></p><p style="text-align: right;">德弈斋老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