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名作赏析⑤

Gun&Rose

<p>  提高摄影水平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多看佳作,多分析佳作,细致深入地分析每一幅作品的拍摄意图、结构的组织和瞬间的把握,日积月累培养摄影眼。</p><p><br></p><p> 本篇摄影名作赏析专辑是我的学习笔记,图文资料来自于《听书学摄影》。</p><p>(排版:图上文下)</p> <p>《听书学摄影》每日一图——押韵</p><p><br></p><p>理查德·卡尔瓦尔 &nbsp;&nbsp;拍摄</p><p>为了配合月赛的主题,让大家充分理解掌握押韵的画面组织手法,特恢复《听书学摄影》每日一图栏目,希望大家从名家名作中汲取养分,开阔眼界,练就一双摄影眼。押韵是让画面产生和谐视觉效果的一把钥匙,毕加索曾经说:绘画是诗,它自始至终都是以一种相互押韵的造型谱写成的诗。押韵是一个大的范畴,我们介绍过的相似性、对称和准对称,节奏都属于押韵。纪实和风光题材中押韵手法都被大量的运用,既会让画面和谐也会产生趣味。例如摄影家理查德·卡尔瓦尔1969年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拍摄的这幅作品,一位女性参观者弯腰仔细去看一件展品,展品放在玻璃箱中是一款非洲女性的面具。面具表面的图案与参观者的上衣花纹十分近似,而参观者的卷发甚至都与面具顶部的装饰相似。更为重要的是摄影师捕捉到了参观者弯腰去看的瞬间,这样让两个元素更加靠近,减小了环境面积,让押韵效果更加突出醒目。这种将博物馆里的展品和观众并置产生关联,制造押韵的效果被很多摄影家运用,大家也可以练习并投稿。</p> <p>不同视觉元素之间的关联可能只出现在一瞬间,只有出色的摄影眼才能够发现。著名摄影家理查德·卡尔瓦尔1969年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拍摄中还捕捉到了这样一个瞬间,一位老人很仔细的去看一个古代雕塑作品的文字介绍,她弯着腰并且有一个双手相握的动作,而雕塑人物的双手也具有相同的动作,二者之间产生了高度的相似性,具有押韵效果。而这种静态元素和人物之间产生的押韵不只出现在博物馆里,憨憨的作品《花儿朵朵》就通过俯拍将小女孩头上的花发卡与背景中真实的花朵并置,产生了相似性,形成了押韵。而且构图十分紧凑,人物不完整,这样让发卡和花朵的关联更加醒目。</p> <p>《听书学摄影》每日一图——押韵3</p><p><br></p><p>在不同视觉元素之间如果存在数量和状态的呼应关系也会让画面具有出色的押韵效果,例如摄影大师艾略特·厄韦特1978年在波多黎各的海滩拍摄的这幅作品,远处的人物数量较多,大部分人都是站立姿态看着远处冲浪选手的表演,摄影师关注的并不是这组关系,而是将前景中小商贩销售的人物木雕框入了画面,在明亮的沙滩衬托下这些木雕和背景之间形成了良好反差,格外醒目。而木雕数量也很多,并且都有一个看向远方的姿态,就与真实人物之间产生了很好的相似性,带来了押韵效果。</p> <p>《听书学摄影》每日一图——押韵4</p><p><br></p><p>艾略特·厄韦特 &nbsp;&nbsp;拍摄</p><p>数量众多的人物组成的队列也可以用来制造押韵效果,如果两类元素之间本身不同,那么会具有更出色的相似性。例如1986年艾略特·厄韦特拍摄的这幅作品,就将下方成排的兵马俑与上方众多的参观者并置在一起,形成了队列和人物数量上的押韵。他之所以总能够拍到这类的作品,与其观察方式密不可分,可以感觉到他在观察的时候不是仅仅关注一类元素,在这个现场并没有把注意力全部放在兵马俑上,而是随时关注真实的人物,力求在场景的不同类型元素之间建立起关联。</p> <p>《听书学摄影》每日一图——押韵</p><p><br></p><p>很多时候画面传递出的幽默感也来自于不同视觉元素之间的相似性,例如著名摄影家丹尼斯·斯托克拍摄的这幅作品,公园里狮子的卡通形象张着大嘴,而旁边长椅上打哈欠的孩子就跟狮子的大嘴之间产生了相似性,十分幽默,同样也属于押韵的范畴。下面一幅也运用了同样的手法,但没有那么醒目,由摄影师古·勒·盖莱克拍摄,打哈欠的人物与旁边开着口的垃圾桶之间产生了相似性,幽默感更强。相似性可以说是押韵范畴中的一种高级形式,由不同本体之间具有的相同形状、动作或者质感等产生。这两幅作品的相似性来自于动作和形状。那么大家观察一下,下面这一幅作品的押韵来自于哪里呢?</p> <p>《听书学摄影》每日一图——押韵</p><p><br></p><p>理查德·克拉瓦尔 &nbsp;&nbsp;拍摄</p><p>昨天观察练习的作品来自于摄影师理查德·克拉瓦尔,拍摄于巴黎的街头,这是一类独特的押韵方式,左侧前景的人物比例很大,十分醒目,他在通过电话与他人交谈。而电话亭边缘垂直线条分割出的右侧区域当中,两个人物则在面对面的交谈。这样两侧人物所做的事情既有差异又有相同点,形成了押韵效果。这也体现了摄影眼能够在不同中找到相同的特点。大家的分析各不相同,汽车、摩托车和自行车三种交通工具的并置产生的是对比关系,而如果看得过于偏细节也有问题,因为摄影师往往会把形成押韵关系的元素至于突出地位,非常细微的地方即便有关联也很难产生效果。</p> <p>《听书学摄影》每日一图——用照片讲述故事</p><p><br></p><p>莎拉·琳 &nbsp;&nbsp;拍摄</p><p>用照片讲述故事是摄影中的一大门类,摄影师莎拉·琳拍摄的这幅作品中前景的孩子中大部分都自由自在,只有一个人物不仅衣服穿得很严实,而且还带着手套、帽子和护目镜,原来这名14岁的男孩患有一种罕见的着色性干皮病,他非常害怕阳光,所以穿着宇航局特制的服装来防止紫外线。如果摄影师仅仅是拍摄他的特写,显然会非常生硬,为了更好的讲述故事,拍摄地点选在了儿童游乐场,其他孩子都在自由的玩耍,他们裸露着手臂和腿,前景的一个孩子甚至头朝下,代表了更加自由的玩耍,在这样的对比下更显出了患病儿童的不幸,无法像其他孩子那样自由,他一只手抓着横梁的动作也显现出了其内心的活动。摄影师采用轻微向上的仰拍,虽然游乐设备并没有表现为横平竖直,但却带来了活力,体现了游乐场的特点。</p> <p>《听书学摄影》每日一图——有活力的前景</p><p><br></p><p>詹姆斯·布莱尔 &nbsp;&nbsp;拍摄</p><p>在画面组织中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就是前景空空荡荡,对主题起不到任何辅助说明作用,此时如果能够在前景加入一个有活力的元素,将会大有帮助。例如摄影师詹姆斯·布莱尔在斯洛文尼亚的一个农场里拍摄的这幅照片,中景是拖拉机和成堆的稻草,远处是美丽的景色,如果前景只是一片草地将会是一幅失败的照片。此时农场的一个男孩用干草耙子作为工具,跑到摄影师跟前做出了类似撑杆跳的动作,十分具有动感,更弥补了前景的空缺,一下增加了活力。即便这个男孩位于画面中间,也没有影响到画面的结构。</p> <p>《听书学摄影》每日一图——抓住象征性元素</p><p><br></p><p>詹姆斯·布莱尔 &nbsp;&nbsp;拍摄</p><p>很多影友都拍摄过世博会,那里汇聚了世界各国的文化,但如何才能更好的表现这样的盛会呢?可能大部分人的选择是拍摄建筑,但摄影师詹姆斯·布莱尔的切入角度与众不同,这幅作品是他在1964年纽约世博会期间拍摄的,他通过一个高视点向下俯拍,让一幅地面上的巨大地图几乎充满了画面,下一步就是要等到合适的人物出现,如果仅仅是行走的人物显然不够切题,而此时一个小女孩开着玩具汽车经过,其实汽车还不是电动的,而是要她的母亲在后面推着才能前进。但即便如此,小小的孩子开着车在巨大的地图上前进,仿佛瞬间就可以跨越国界和大洲,周游世界,领略各地的文化一般,这样就与世博会的主题十分贴切。从而用独特的视角获得了有新意的照片,这一手法也提醒我们,要抓住具有象征意义的元素。</p> <p>《听书学摄影》每日一图——前景的曲线</p><p><br></p><p>阿桑卡·布伦登·拉特纳亚克 &nbsp;&nbsp;拍摄</p><p>在表现一个城市的全貌时离不开场景里标志性的建筑,摄影师拉特纳亚克拍摄的这幅新西兰奥克兰的作品中就将电视塔作为核心,它是唯一突破到天空的元素,在构图中将其偏离中心,从而获得更有活力的画面。同时左侧的桥梁与电视塔之间也保持了构图的平衡,更重要的是前景山坡的部分,它避免了画面里全部是城市建筑而导致的单调,增加了自然气息的同时山坡形成的曲线也产生了流动感,山坡面积被严格控制,既突出了曲线,也保持了城市的主导地位。</p> <p>《听书学摄影》每日一图——有趣的并置</p><p><br></p><p>麦克·山下 &nbsp;&nbsp;拍摄</p><p>并置其实是摄影中最简单的手法,将两个视觉元素框在一幅照片里就实现了并置,但越是简单往往越是有效。例如著名摄影师麦克·山下在伊拉克拍摄的这幅作品中,就将右侧远方的萨马拉大清真寺与前景简陋的儿童游乐场进行了并置,一个代表了当地人精神世界的家园,一个代表了现实生活中的乐园,在内涵上二者就有了关联。而在形式上关联依然存在,远方的高塔具有螺旋形的结构,而前景左侧最突出了儿童游乐设备也是一个能够旋转的简易摩天轮,二者之间的关联进一步强化。当然,照片的核心依然是讲述故事,展现当地人的生活。</p> <p>《听书学摄影》每日一图——提炼线条</p><p><br></p><p>乌杰瓦尔·帕苏普利蒂 &nbsp;&nbsp;拍摄</p><p>金门大桥是知名的景点,热门的拍摄对象,如何拍出新意呢?摄影师乌杰瓦尔·帕苏普利蒂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启发,那就是突破大桥的轮廓,提炼出有价值的结构。他在日出的时候,当远处的城市蒙上了一层金黄色时,通过大桥作为前景,利用不完整的桥墩和垂直的钢索作为前景结构,创造出了宽窄不同,疏密不同的变化。左下角呈现为剪影的山坡成为了暗部,带来了稳定感,山坡上小比例的人物更成为重要的比例尺,也给画面带来了活力。位于右侧的桥墩与左侧远方尖顶的建筑之间取得了构图平衡。虽然画面里没有金门大桥的完整面貌,但正是这种突破物体原有轮廓,简化成几何结构的方法,让画面获得了更强的陌生感以及更好的秩序。</p> <p>《听书学摄影》每日一图——精细的位置安排</p><p><br></p><p>雅卡·伊万切奇 &nbsp;&nbsp;拍摄</p><p>即便场景很漂亮,光线很完美,也不要忘记仔细组织画面中视觉元素的位置关系。摄影师雅卡·伊万切奇在斯洛文尼亚布莱德湖拍摄的这幅照片就是如此,虽然在白雪的装点下场景好像是童话世界,但摄影师依然需要仔细的调整自己的机位,好让兴趣中心——湖心小岛上的教堂能够完整的展现。首先教堂尖顶要位于远方湖岸曲线的下方,才能保持完整的轮廓,其次倒影中的尖顶不能被前景的树木遮挡。这就需要摄影师精细调整机位的高度和左右位置才能实现。同时,小岛在构图中稍微偏离中心会获得更加生动的效果,避免了呆板。因为右侧朝阳的暖调区域色彩鲜艳,所以小岛轻微的向左下方偏移会来带更好的效果。</p> <p>《听书学摄影》每日一图——秩序</p><p><br></p><p>克里斯·斯蒂尔·珀金斯 &nbsp;&nbsp;拍摄</p><p>虽然拍摄阿富汗最为知名的摄影师是史蒂夫·迈卡瑞,但马格南图片社的著名摄影师克里斯·斯蒂尔·珀金斯所拍摄的阿富汗也很有特色,例如这幅拍摄于1998年的作品表现了当地人正在修建被塔利班炸毁的市场,场景中的主导结构来自于三处正在砌起来的墙,顶部各有一名劳动者,三个元素呈现为斜面,人物的大小比例不同强化了立体感。而在三面墙形成的两处空隙当中各有一个人物,带来了秩序。远处墙壁缺口中的人物确定了远小,而前景路过的孩子成为近大,孩子的细节最为丰富,稚嫩的面庞上少了一份童年的天真,多了一些对生活的担忧。孩子的加入不仅象征了国家的未来,而且在画面结构上让人物形成了更好的远近对比,高低的错落,更加生动。孩子与重建组合也是摄影师独特思路的体现,在他的眼中阿富汗不仅有残酷的战争,有苦难的人民,更有坚忍不拔,也同样有希望。</p> <p>《听书学摄影》每日一图——斜线</p><p><br></p><p>克里斯·斯蒂尔·珀金斯 &nbsp;&nbsp;拍摄</p><p>在画面结构的组织当中用斜线制造动态是非常重要的手法,既可以通过醒目的实体斜线也可以通过多个点来形成隐形的斜线。例如珀金斯在阿富汗拍摄的这一幅照片,左侧拖车的稻草堆上有几个忙碌的农民,摄影师等到有人从梯子上下来,多个人物之间几乎具有相同的间距时按下了快门,这样从顶部的人物算起,用四个人物和一块石头共5个点,再加上一小段梯子,共同沟通了醒目的斜线,成为画面的主导结构。多点的位置上没有疏密变化的等间距也让斜线更加突出。这条斜线将画面分割为了两个部分,左侧是体积最大的稻草堆,而右侧一个农民背过来的则是体积较小的一捆稻草,左右之间形成了对比关系,这种相同质感为基础的体积差异带来了变化,与斜线一起让画面更加生动。</p> <p>《听书学摄影》每日一图——收获</p><p><br></p><p>马克·吕布 &nbsp;&nbsp;拍摄</p><p>收获是摄影师喜欢的拍摄题材,马克·吕布在中国拍摄的这幅照片中同样采用了珀金斯使用的斜线,但不同点在于通过前景右侧的开放式人物强化了现场感,这个人物具有出色的侧面面孔轮廓,衣服的细节清晰展现,虽然看不到人物的动作,但是位于左下角框架中的人物把动作交代的很清楚,弥补了这点不足。斜坡上的两个人具有更强的动感,前方人物的一只脚即将迈出,悬在空中,后边的人物有一个弓箭步的动作,为了防止稻草滑落还用一只手去推。二人与前景人物没有遮挡,保持了独立的轮廓,同时位置关系有很紧凑,没有浪费的空间。整幅画面在出色的结构当中把人物的细节与劳作的姿态完美的展现。在两幅同样以斜线为主导的作品中,大家更喜欢哪一幅呢?</p> <p>《听书学摄影》每日一图——收获</p><p><br></p><p>史蒂夫·麦凯瑞 &nbsp;&nbsp;拍摄</p><p>在拍摄收获的场景时,人物数量往往比较多,如何进行有效组织呢?首先,需要抓住核心,例如史蒂夫·麦凯瑞拍摄的这幅作品中,左侧前景人物就是核心,她所占的比例更大,细节更丰富,动作更突出,不仅具有迈步的动作,手中的工具成为斜线,而且还有出色的侧面面孔轮廓。其他人物比例较小,有的与核心人物动作近似,有的在协作劳动,一个骑车玩耍的孩子和一条小狗产生了变化,让这个庭院更加充满生活的气息。所有这些陪体不仅比例较小,而且呈现为一条斜线,位置上并不杂乱,同时也起到了强化纵深感的作用。</p> <p>《听书学摄影》每日一图——岸边植物</p><p><br></p><p>&nbsp;迈克尔·梅尔福德 &nbsp;&nbsp;拍摄</p><p>在拍摄湖面时前景岸边的植物是否框入画面总会困扰我们,今天来看看摄影师迈克尔·梅尔福德是如何处理的。在这个场景中水面十分平静,对岸被简化为一根水平线条,线条将空间划分为上下两个区域,上和下各有一个兴趣点,分别是月亮和小船,二者在构图中处于良好的平衡位置上。摄影师选择了将前景岸边的植物框入,并且给它们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一方面可以通过这些密集的线条填补前景,避免这里过于空白,同时这些植物虽然不是人工栽培,但是却存在一定的秩序感,并不显得杂乱,因而对最终效果起到了促进作用。大家可以跟没有前景的版本进行比较,分析一下它们之间的差异在哪里?您更喜欢哪一幅呢?</p> <p>《听书学摄影》每日一图——瀑布</p><p><br></p><p>马库斯·莫特 &nbsp;&nbsp;拍摄</p><p>如何拍摄瀑布?慢速快门当然是重要一环,但在画面组织上也有技巧。例如摄影师马库斯·莫特拍摄的这幅伊瓜苏瀑布,就充分利用不同瀑布的位置差异来制造立体感。首先,画面有远近之分,左侧的瀑布最为靠近,上方水流在暗部岩石的衬托下轮廓鲜明,而远处不同瀑布形成了三个斜面,既有高低的变化也有流量差异和宽窄不同。画面中间大面积的水雾又让所有区域融合为一个整体。摄影师还在右下角框入了河流表面湍急的水流,虽然这里无法跟气势磅礴的瀑布相提并论,但它却是重要的陪体。另外前景大面积绿色山坡上一块小面积的白色瀑布也增加了前景的变化,这样画面中不仅仅是作为主导的瀑布,更有有关联,有差异,有强弱对比,画面因此而更加生动。我们可以对比一下没有这两处变化时的效果。另外原作与构图更紧凑的版本相比,哪一幅更好呢?</p> <p>昨天的三幅当中,第一幅原作变化更丰富,天空的色块,瀑布顶部的实,水雾的虚,前景山坡和岸边的实相互交织,更生动一些。而第二幅下方没了变化,也显得较空。第三幅在思路上则更突出瀑布本身,画面更加简约一些。是追求更多变化和对比,还是更简洁直观,就要看每个人自己的选择了。</p> <p><br></p><p>编辑整理:Gun&amp;Rose</p><p>背景音乐🎵:愿你快乐</p><p><br></p> <p>未完待续~</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