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每当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胜利,特别怀念我的老首长一一奇袭白虎团特等功一级战斗英雄杨育才副师长。</p><p class="ql-block"> 我有幸被英雄部队陆军68军第203师征兵入伍;有幸在入伍的第二天就见到了一级战斗英雄杨育才;有幸成为203师司令部参谋,接受杨育才副师长的领导和教诲;有幸被派遣到奇袭白虎团功勋部队遂行首次通信保障任务;有幸得到山东省京剧团"奇袭白虎团"剧组送给杨副师长的京胡;有幸在他晚年时被安排到他身边工作......,往事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 1972年11月,北京卫戍区和济南军区68军征兵小组同时在我们山东平度县旧店公社征兵,当时我是大队的“赤脚医生”,支部书记不让我报名参军。为了能当上兵,我发挥自己能写会画的特长,画了“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的宣传画(见上图),掛在大队部,在大街上写了“报名参军是每个青年应尽的义务”等标语。北京卫戍区征兵小组的领导赞赏我的字画,问我:“你愿不愿意当兵”?我说:“做梦都愿意.”,领导说:“好,你这个兵我们带定了”。我被划到"特等兵"行列接受政审。</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后因政审不符合北京卫戍区征兵条件,被退回。当时68军203师征兵小组领导得知我会拉京胡,即向公社武装部长提出:“我们是战斗英雄杨育才的部队,这个兵我们要了”。当年各部队经常招一些有文艺特长的兵参加文艺汇演,没想到我的爱好使我圆了当兵的梦。</p><p class="ql-block"> 在公社欢送新兵入伍大会上,领导让我代表全公社的新兵上台讲话,表决心,还临时任命我为 二0三师师直新兵班班长。</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讲话稿我一直留着(见图),勉励自己不忘初心。</p> <p class="ql-block"> 1972年12月初,我第一次看到火车,高兴地和新战友坐在“闷罐”车箱来到驻山东临沂县9624部队(203师师直)通信营新兵连。在集合大会上,指导员戴尤斌让我指挥唱歌,并要我为新兵连出一期黑板报,鼓舞斗志。我连夜设计出“向雷锋同志学习,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永远做毛主席的好战士”的报样,指导员说,很好,明天就写。</p> <p class="ql-block"> 次日早晨,排长高登杰没让我出操,要我写黑板报。我站着板凳在营房墙面的黑板上画雷锋像,忽然听到:“小同志,你画得很好啊”。我回头一看,是一位首长,背着手在看我画画。我说:“首长,我画的还不行”。首长说:“画的很好,要好好干,做一名雷锋式的好战士”。我说:“是,首长”。我继续画,首长转身看部队出操去了。班长跑过来说:“你这个兵真没礼貌,他是战斗英雄杨育才,是我们的副师长!你应该下来给他敬礼”。我很惊奇地说:“啊,他就是杨育才呀!你怎么不早告诉我,教我向他敬礼呀”。我跳下板凳,迅速向杨育才副师长走的方向奔去,突然在他面前停下立正,首长一惊,看到我后停下脚步,微笑着,用慈祥的眼神看着我。我呆呆地看着他的脸,停了一会,胆怯地说:“首长,刚才我不知道您是战斗英雄杨育才,请您批评,我很喜欢革命样板戏《奇袭白虎团》,崇拜您的英雄形象,想听您讲奇袭白虎团的故事”。首长笑着说:“哈哈,好啊,下一个星期我就给你们讲”。“是,首长”,我给首长敬了个不标准的军礼(刚入伍,尚未接受条令条例训练),高兴地跑步回到新兵连,"我见到战斗英雄杨育才了!"战友们用羡慕的眼光看着我。</p> <p class="ql-block"> 文革普及革命样板戏时期,我自学京胡,经常伴奏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选段,有人说我长的有点象剧中的严伟才(杨育才形象),我更加崇敬杨育才。今天我终于见到真的英雄了,成为他的一兵我感到无比高兴和自豪,晚上辗转反侧,憧憬未来,盼望早一天聆听杨副师长讲奇袭白虎团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日夜盼望的一天终于来到了,师直的全体新兵在师部大礼堂集中,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由杨育才副师长给大家讲奇袭白虎团的战例。各新兵连赛歌后,大家泥塑般地静坐在排椅上,等候着英雄的到来。</p><p class="ql-block"> “起立!鼓掌!”随着指挥员的一声令下,全体新战友同时站起,热烈鼓掌……,只见杨育才副师长在其他首长的陪同下健步走进大礼堂,不时向我们点头致意。新战友第一次看到了战斗英雄杨育才,激动万分,掌声不绝于耳。首长们走上主席台,落座,值班首长宣布有关事项后,杨副师长站起来说:“同志们,我们是一支革命的队伍,是毛主席领导我们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我们的胜利来自不易,是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你们现在已经是革命队伍中的一员了,很光荣,要认真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做毛主席的好战士,继承革命传统,发扬更大光荣。下面,我给你们讲讲我军在朝鲜战场上奇袭白虎团的经过。”</p><p class="ql-block"> 杨副师长坐下,不用讲稿,微笑着看着我们,两眼炯炯有神,不时地打着手势,讲述着奇袭白虎团的经过……。我有幸坐在前排,离主席台最近,又一次近距离看着英雄的形象,目不转睛地听着他讲奇袭白虎团的故事。由于对现代革命京剧样板戏的热爱,我熟悉京剧《奇袭白虎团》的内容,今天听着杨副师长的演讲,感到真实的奇袭白虎团故事比京剧更精彩。当杨副师长讲到:“战斗中,我们活捉敌人19个,打死97个,把“白虎团”团长和机甲团团长都打死了,拔了敌人的老虎旗,活捉一个副官、几个副营长,我们化袭班13人一人没丢,全部安全归来!”时,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大家为成为英雄部队的一兵感到骄傲和自豪!</p> <p class="ql-block">点击看视频👇</p> <p class="ql-block"> 1975年连队让我带领3名刚毕业的报务员保障607团(杨育才的老部队)野营拉练中的无线电联络,通过吉林蛟河的“老爷岭"时,白雪皑皑,寒风凛冽,山高路险,有两名报务员受伤被接走,只剩下我和新兵崔希光,当年步兵团没装备15瓦电台,野营途中与师保持联络仅靠师里派遣的这部电台,且该团是奇袭白虎团的功勋部队,我顿时感到巨大压力。忽然杨育才的英雄形象浮现在我眼前,越是艰险越向前!我迅速背起电台、背包、冲锋枪、手榴弹、水壶、粮袋、挎包等所有装备,电键掛在脖子上,反手调机,边走边联络,艰难负重拔涉。新战友崔希光也咬牙坚持,背着沉重的手摇发电机等所有装备,用竹杆撑起斜天线,配合我收发报联络。进入山沟无线电静区,信号突然中断,我急中生智拿出一根导线,在竹杆顶上缠成线圈,增强电磁感应,走高处,及时恢复了通信。因联络耽误赶路,为了及时赶上部队,我们将通信装备抱在胸前,倒戴皮帽,躺在雪坡上滑进下山,成了雪人,手脚冻疆,被老乡接进屋解冻。野营拉练结束后得知,我们台是唯一收发全报的台,不久我入党被提干。</p><p class="ql-block"> 在部队组织的比武竞赛中,我每次都想争第一,夺红旗,不辱英雄部队形象。1976年我带领203师无线电新兵参加68军无线电报务集训时,在军直组织的班队列会操中获得第一名,首长问:“你们是那个单位的?”我说:“203师的”,首长说:“不愧是英雄部队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 中为杨育才副师长。</p> <p class="ql-block"> 1978年我被调入师司令部通信科当无线参谋,与师首长在一层办公楼内,经常得到杨育才副师长的关心和教导,在组织执行战备训练工作中,我们时时发扬奇袭白虎团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见困难就上,见红旗就扛,为英雄部队争光。</p> <p class="ql-block"> 1981年,203师优秀通信教练员在军组织的“四会教学"比赛中,囊括6个第一!创造了奇迹,回部队时,首长亲自去火车站迎接。</p> <p class="ql-block"> “打虎精神代代传”,进行"奇袭白虎团军史教育"在我部常态化,部队每年组织到“奇袭白虎团荣誉室”讲战例,激发英雄主义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官兵爱军习武,勇攀高峰!</p> <p class="ql-block"> 1988年,我师通信兵作战模拟训练改革成果被八一电影制片厂拍了电影,我被沈阳军区评为“军事训练改革先进个人”,立功受奖,获得刘精松司令员和宋克达政委等首长接见。</p> <p class="ql-block"> 京剧《奇袭白虎团》的诞生</p> <p class="ql-block"> 1956年,周恩来总理在朝鲜观看了志愿军京剧团的演出后说:“你们不久后也要回国了,拿什么向祖国人民汇报呢?”</p><p class="ql-block"> 很快,志愿军京剧团人员在《志愿军一日》简报中看到了《杨育才带尖刀班深入敌伪军白虎团》的通讯,主创人员眼前一亮,立刻找到了战斗英雄杨育才进行采访。杨育才的生动讲述,促动了京剧团李师斌、方荣翔、李贵华三人灵感,他们立即创作,很快拿出了《侦察兵的故事》初稿,并由殷宝忠、方荣翔组织排练。志愿军观看演出后反映强烈,战斗力倍增,鼓励京剧团继续创作,补充了战斗英雄事迹,形成了70分钟的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有了向祖国人民汇报的作品。 </p><p class="ql-block"> 同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京剧团回国,京剧《奇袭白虎团》在大连、青岛等地巡演,广受好评。在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又经多人改编,反复打磨,在1964年全国现代戏观摩汇演中一炮打响。</p> <p class="ql-block"> 随后,周总理将这出戏推荐给毛主席看。毛主席在北戴河观看了这部剧之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和演员亲切握手(图为毛主席与方荣翔握手)。当时毛主席还问起了侦查英雄杨育才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12月,中国人民志愿军京剧团集体转业,并入山东省京剧团。之后,在中共山东省委领导支持下,山东省京剧团对剧作进行重新打造。</p><p class="ql-block"> 自从毛主席问了杨育才的情况后,总政治部主任肖华给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打电话了解到杨育才还在担任副连长职务。毛主席得知后,直接说:“这个职务太委屈他了,立刻给他升职”。</p><p class="ql-block"> 担任了11年副连长职务的杨育才终于得到提升,从连长、营长、副团长、师副参谋长直至副师长。</p>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初,203师宣传队开始排练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得到了杨育才副师长的亲切关怀,经常给剧组讲其中的故事情节,纠正演员动作,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其他剧组不具备,使得203师《奇袭白虎团》剧组的水平相当高。当时我们刚入伍,看后感到非常激动和自豪,特别对戏中高难度的连续空翻和武打动作感到惊讶,水平不亚于省级剧团!203师的京剧《奇袭白虎团》在全军闻名遐迩</p><p class="ql-block"> 我们通信营与师宣传队是邻居,战友们经常偷看演员们练功,我会抓住时机拿起京胡跟随他们的练声同步过把瘾。当然,最吸引眼球的还是女演员的练功。</p> <p class="ql-block"> 1972年,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在全国引起轰动。1990年,山东省京剧团正式更名为山东省京剧院,多次复排《奇袭白虎团》。</p><p class="ql-block"> 山东省京剧团与我们203师的关系非常好,团领导和主演经常与杨育才副师长互动,相互支持排练《奇袭白虎团》,杨副师长希望山东省京剧团支援一把京胡,山东省京剧团将一把已使用60多年的好京胡赠送给了我师宣传队,后传给了我(见图)。我经常在部队文化活动中用这把京胡演奏,成了我的宝贝。</p> <p class="ql-block"> 杨育才在战场上英勇无畏,多次负伤,但他一直不去办伤残证明。1990年组织让他办理军人伤残证,他委托我去沈阳军区干部部帮他办理,这是我回济南后与他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93年,组织将我从沈阳军区调到济南军区,工作单位离杨副师长的干休所不远,再次有幸接近英雄。我常去看他,他始终保持乐观和俭朴的生活方式,家具都是经过“南征北战“的,衣服也是穿了多年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如他的名字一样,杨育才副师长离休后全身心投入人才教育工作,经常带病奔波于山东、江苏、吉林、河北、陕西、河南等地,为学校、部队作报告八百多场,听众达二十多万人次,被多家单位聘为"关心下一代委员会顾问"、"校外辅导员"、"政治顾问"、"名誉校长"等。多次被全国、济南军区和山东省评为"先进个人"和"先进离休干部"。</p> <p class="ql-block"> 1999年,杨副师长的身体虚弱,活动困难。3月,他入选全国百名英模,带病接受党中央的邀请,坚持去北京参加活动。不久,因发高烧住进301医院。期间,不顾劝阻,执意让家人搀扶着去了毛主席纪念堂,在毛主席遗体前深深鞠躬黙哀,实现了最后一次意愿。5月,因患血癌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p><p class="ql-block"> 国防部长迟浩田参加了告别仪式,并题挽联:“奇袭白虎团威震敌胆,战功垂青史名扬华夏”。</p><p class="ql-block"> 大家为失去这位传奇英雄、我们为失去这位慈祥的老首长万分悲痛,永远怀念他。</p> <p class="ql-block">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指出,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砥砺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的民族风骨。70年前,帝国主义侵略者将战火烧到了新中国的家门口。中国人民深知,对待侵略者,就得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同他们对话,这就是以战止战、以武止戈,用胜利赢得和平、赢得尊重。中国人民不惹事也不怕事,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腿肚子不会抖,腰杆子不会弯,中华民族是吓不倒、压不垮的!</p> <p> 陶云罡 微信号:tyg521010</p> <p class="ql-block">中央电视台《等着我》一一奇袭白虎团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转发:</p><p class="ql-block"> 采访原步兵第203师作战科长:奇袭白虎团比电影惊险!</p><p class="ql-block"> 原创: 金昊 </p><p class="ql-block"> 奇袭白虎团。</p><p class="ql-block"> 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发起的一次师级规模的山地进攻作战,也是中国军队一次经典的特种作战。志愿军68军203师以特种作战分队敌后斩首捣毁白虎团团部,步炮协同连续突破,最终完整地歼灭了李承晚军一个精锐的建制团。</p><p class="ql-block"> 为给读者还原这场堪称经典的进攻战,《世界军事》杂志曾专访了时任志愿军第203师作战科长的康海老人。在老人的回忆下,54年前的那场战斗又重现在我们眼前……</p><p class="ql-block"> 白虎团的本来面目</p><p class="ql-block"> 尽管奇袭白虎团在中国家喻户晓,但事实上,人们对这场战斗的了解几乎全部来自京剧样板戏。戏剧艺术再现了以侦察排长杨育才为代表的志愿军英雄的英勇善战,也突显了白虎团的愚蠢胆怯。然而,通过康海老人的讲述,我们获得了不一样的信息,白虎团决不是一支“吃干饭”的部队。</p><p class="ql-block"> 康海:白虎团是李承晚军的一支精锐部队。所谓“白虎团”,是它获得的荣誉称号,这个团在李承晚军中的番号是首都师第一团。说白虎团难打,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从战后我们缴获的情况看,白虎团的轻重武器都是美国制造的。此外,白虎团的官兵也比其他李承晚军顽强。后来,我们缴获了这个团的团旗,上面就绣着一只虎头,还写着“优胜”字样。据说,这支部队平日里见不得“二”,凡事都要争优胜。因此,这支部队在战场上给人的感觉是骄横、强硬、火力凶猛。</p><p class="ql-block"> 另一方面,1953年我们进攻白虎团时,它已经在金城前线驻防将近一年了。白虎团修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在其防区的山头上,白虎团都挖掘了环形战壕,战壕上面加盖,战壕里面又挖了很多掩体,非常坚固。对这样的工事,我军的大炮很难发挥作用。离远了摧不毁,必须抵近射击才行。所以,这次对白虎团的战斗,实际上是一场山地攻坚战。</p><p class="ql-block"> 设计连续突破新战法</p><p class="ql-block"> 是役,阵地的地形以及白虎团的严密防御,使得志愿军发动进攻异常艰难。传统“扒皮战术”看起来比较稳妥,也就是首先攻击前两个山头,拿下后转入防守,防守一天后再打纵深的两个山头,依次推进。但在实战中,志愿军在防守的过程中,会遭到敌军的猛烈炮击,伤亡很大。志愿军炮兵阵地也会遭到了敌人炮击,在接下来向纵深攻击时,志愿军炮火就受到影响。战况促使志愿军必须采取新的战法,才能减少伤亡,发展攻击。</p><p class="ql-block"> 康海:203师曾在金城西侧的723高地开过一次党委扩大会,这次会议研究了歼灭白虎团应采取的新战法。会上,203师参谋长王光霞提出了一个新战术。他建议师参战部队成立3个梯队,第一梯队专打前沿阵地,第二梯队专攻纵深敌主阵地,第三梯队作为总预备队,根据战场情况发展进攻或转入防御。实际上,这种战术就是分山包点,攻坚与穿插相结合。连续突破,要求第二梯队在第一梯队还没有攻占敌主阵地时,就要投入战斗,让敌人不得喘息,首尾不能相顾。同时,连续突破也减小了我军炮兵的损失。采用扒皮战术时,我军攻占敌阵地后固守的一天时间,敌人必定向我军阵地发动空袭和炮击。步兵伤亡大,炮兵的火炮损失也很大。采用连续突破,既可减少我军炮兵损失,也可以在步兵发起攻击时最大限度地发挥炮火的威力。</p><p class="ql-block"> 选择正确主攻方向</p><p class="ql-block"> 进攻作战,特别是攻坚战中,主攻方向、突破地点的选择至关重要。当然,白虎团这样的对手,是不会留下一条便于志愿军突破的路线的。因此,志愿军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现有的地段上寻找一个最便于突破、最便于发展进攻的地点。</p><p class="ql-block"> 康海:当时,在突破地点的选择上,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是把突击点选择在白虎团侧翼的外也洞以南。那里是白虎团防御最薄弱的环节,但其缺陷是不便于我军展开兵力、火力,也不便于突击部队发展进攻。另一个突破点是直木洞至栗洞这个正面。在这一正面上,我军面临直木洞南山和栗洞南山两个高地。白虎团在这两块高地上修筑了大量的坚固工事。在工事前拉着铁丝网,铁丝网上就晃晃荡荡地挂着地雷。阵地前还设有防步兵雷区。突击部队根本无法接近阵地。</p><p class="ql-block"> 203师经过讨论,还是把突击点选在了直木洞至栗洞的正面。尽管这里防备严密,但我军可在这里集中数倍于敌的兵力火力,造成这一区域内的绝对优势,并从这里突破,也便于发展进攻。事实证明,这个突破点的选择是正确的。</p><p class="ql-block"> 妙用化装袭击奇招</p><p class="ql-block"> 最早提出化装袭击,直捣白虎团团部的是203师607团政委苏克,提出的地点还是在那次203师党委扩大会议上。会上,师长杨栋梁对这个建议很感兴趣,但很多指挥员对这个风险极大的奇招没有把握。派十几个人穿越敌重兵防守的区域,直捣白虎团核心要害,这是想起来都觉得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尽管时光已过了半个世纪,但今人仍能感受到当时与会人员的焦虑与担忧。毕竟,这不是拍电视剧,而是在硝烟弥漫的战场。</p><p class="ql-block"> 康海:苏克政委说:“我是想能不能组织一个精悍的小分队,化装成敌军,专门去执行一项袭击敌人首脑机关的行动。在乱战中,鱼目混珠,肯定会收到奇效。这次敌人尽管有防备进攻的准备,但没有防奇袭的准备。”苏克的建议没有在会上立即通过,但会后,杨栋梁师长留下了师部和607团的指挥员。杨栋梁开门见山地说:“我决心组织一个侦察分队,十多个人,化装成敌军,在穿插营插进敌纵深后,作为先锋,佯装执行特殊任务的伪军,直扑白虎团部,突然袭击其首脑机关,定能把敌人打个措手不及。”师指挥员们热烈讨论后仍深感:一个侦察分队深入敌纵深十几里,破袭其首脑机关,这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在当时的战场环境下并非不可能。敌人遭到我军的猛烈打击,根本顾不上防范特种部队的袭击。这次奇袭有很大的获胜把握。随即,杨栋梁师长将化装袭击的任务交给了607团侦察排。</p><p class="ql-block"> 捕俘遭遇战险象环生</p><p class="ql-block"> 作为第一、第二梯队,607团、609团为了缩短攻击距离,决心在敌前沿进行潜伏。千把号人藏在敌人的眼皮底下,绝不是个小事。为了摸清敌情,609团1营参谋长张锁柱,带领8名侦察兵,执行了一场阵前捕俘。</p><p class="ql-block"> 康海:一营参谋长张锁柱、三连蒋副连长带领6名侦察兵,从我军阵地前出,向白虎团直木洞南山阵地摸过去。两军阵地前的公路和稻田里布满了鱼鳞似的弹坑,战前的铁轨也被扒开修了工事。田里的青蛙发出震人耳鼓的鼓鸣,这倒为捕俘分队提供了便于隐蔽的音障。捕俘分队摸向敌前沿,将敌人的火力点、铁丝网、暗堡等一一记下。就在张锁柱侦察敌情的时候,忽然战士严光甲报告:“有人过来!”张锁柱分析,友军侦察的可能性不大,随即指挥捕俘分队分两组卧伏隐蔽。突然,前方十几个黑影旋风般的向捕俘分队所在的方向兜了过来,并且不带伪装,显然是敌人。</p><p class="ql-block"> 敌众我寡。张锁柱当即下命令:“打!”捕俘分队先敌开火,一顿冲锋枪扫射,十几个敌人全部被消灭。正在捕俘分队打扫战场,准备撤离的时候,一串串子弹裹着风声打了过来。战士严光甲当场牺牲,蒋副连长等3人受伤。张锁柱急红了眼,带领剩下的4名战士用冲锋枪向敌群射击,随后冲了过去。小山包上的敌人被我军强大的战斗精神震慑住了,乖乖地举枪投降,俘虏共9名。</p><p class="ql-block"> 事后得知,这股敌人是白虎团搜索队。一名上士班长供认:他们发现了我军捕俘分队,但搜索队长沉不住气,非要主动出击,于是除了4人逃跑外,搜索队被我军全歼。这名班长提供了白虎团指挥所的准确位置和美军炮兵的部署情况。这些情报,在我军后来穿插作战、端掉白虎团团部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精选13名奇袭尖兵</p><p class="ql-block"> 化装袭击班,是这次战斗中最出彩的一个作战单位。毋庸置疑,有资格执行这个任务的战士,都是最优秀的。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杨育才、赵顺和、金大柱、王连训、王桂生、韩淡年、李志、侯士斌、舒德春、李培禄、包月禄、黄周玉、周发世,全班共13人,其中韩淡年、金大柱2名战士是化装袭击的朝鲜语翻译。</p><p class="ql-block"> 康海:苏克政委到侦察排布置任务时,战士们都兴高采烈地争相报名。有个战士说,到了白虎团团部,他就冒充传令兵把伪团长骗出来,我们抓个活的。这些话乍听像是开玩笑,但也并非完全吹牛。苏克政委就曾经亲身体验过。赴朝作战前,部队大练兵。一天,苏克去司令部值班室。当时,2名民兵干部在联系工作,说要配合部队演习,请求任务,了解意图。值班员没看出破绽,一五一十地将演习计划端给了他们。苏克觉得这两人面熟,但也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事后,侦察股汇报侦察兵侦察情报的情况时,说这两名战士曾在司令部值班室拿到了演习计划。</p><p class="ql-block"> 涌现“邱少云”式英雄</p><p class="ql-block"> 为了缩短冲击距离,达到进攻的突然性,选择在敌前潜伏,是当时志愿军迫不得已的一种战法。然而,千余人的潜伏部队,在敌人眼皮底下呆上一天,其危险程度不言而喻。如果敌人火力侦察,我们的伤亡程度会有多大?如果战士受伤,能不能忍得住不暴露目标?如果潜伏部队和敌人的侦察部队遭遇怎么办?种种不利的假设,都使敌前潜伏成为整个进攻战役中最令人揪心的一个环节。</p><p class="ql-block"> 康海:7月13日凌晨时分,607团和609团各一个营的潜伏部队进入潜伏区。从前一天开始,天下起了雨。尽管战士们被淋得浑身湿透,但降雨使能见度大为降低。到了13日下午,雨开始变小,能见度也逐渐增强。此时,从直木洞南山的李伪军观察所,用大倍率望远镜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军潜伏区地貌的变化。当时,潜伏部队伪装用的树枝和枯草,有些已经开始变黄。就在部队考虑是否更换伪装时,敌人对这段缓冲区开始炮击。弹着点离我军潜伏区最近只有100多米。</p><p class="ql-block"> 是否要用炮火压制敌人射击?杨栋梁师长问我的意见。我判断,如果敌人的炮火逐渐向后收缩,则是在试射拦阻火力,问题不大;如果敌炮火向我方延伸,则是要集中火力轰击我潜伏部队,则必须用炮火压制。杨师长同意我的看法。不多久,敌炮火果然向后收缩。</p><p class="ql-block"> 后来,前沿部队电话汇报情况。在栗洞南山潜伏的一名战士,被炮火炸出了肠子。他紧咬牙关,不吭一声,直至壮烈牺牲,牺牲时嘴唇已被咬烂。这是一名刚从祖国补充到部队的新战士,甚至没有人知道他的姓名。全体师首长都站起身,向烈士牺牲的方向默哀。</p><p class="ql-block"> 那一天,还有一个不为外人所知的细节。7月13日21时(北京时间),是总攻前炮火准备的时间。20时55分,敌炮兵突然向我炮阵地进行炮击。杨栋梁师长敏锐地意识到,这可能是敌人炮兵的炮火反准备,他果断地命令我炮兵提前炮击。如此重大的作战行动,一般是不宜改变的。但当时,如果继续等待原计划时间,尽管只有短短5分钟,我军炮兵有可能就在这5分钟内瘫痪在阵地上。</p><p class="ql-block"> 洞穿216个弹孔的战旗</p><p class="ql-block"> 总攻打得非常顺利。609团3营仅用了12分钟就攻占了栗洞南山。而此时,在607团2营的阵地上,攻击却异常艰难。2营的目标是大无名高地。大无名高地是白虎团左侧的一扇大门。只有攻占大无名高地,志愿军的整个纵深作战才能得到保证。然而,大无名高地上,驻有敌人1个营部和1个连,还配有化学迫击炮,是块硬骨头。</p><p class="ql-block"> 康海:2营的几次进攻都没成功。这时,军首长让文工团的同志送来了一面鲜红的战旗,交给2营突击队。在我军炮火掩护下,突击队在6连长陈玉珍的带领下,再次向大无名高地发起进攻。敌人的火力非常猛烈,把突击队逼在几块大石头后面抬不起头,很多战士壮烈牺牲。关键时刻,陈连长向扛旗的3班副班长张士秀喊:“我们的红旗能不能插上主峰?”</p><p class="ql-block"> 张士秀急中生智,不顾已经负伤,高举红旗向主峰冲锋。火红的战旗在战场上异常醒目,将敌人的火力都吸引过去。突击队趁机攻了上去。高举战旗的张士秀成了敌人火力追逐的焦点,他多处受伤。就在距离主峰20多米的地方,张士秀被一枚手榴弹炸伤。张士秀头部被炸伤,双腿都被炸断,眼睛也看不见了,但他仍用双手举着战旗,用双肘支撑,一寸一寸地向上爬。</p><p class="ql-block"> 一排长吕大勤指挥全排火力掩护张士秀。张士秀身后留下了两条鲜红的血迹。爬到山顶,张士秀用尽全身的力气将红旗插上主峰,然后用头和身体紧紧抵住旗杆,高声喊:“绝不让红旗倒下!”张士秀在主峰上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战后,人们在张士秀手中的战旗上,发现216个弹孔。</p> <p class="ql-block"> 回顾渗透路上的遭遇</p><p class="ql-block"> 这段历史大家就比较熟悉了。化装袭击班在渗透路上,遭遇了很多颇具戏剧性的敌情。</p><p class="ql-block"> 康海:化装袭击班由杨育才带队,他每隔几分钟都要回头看看有没有人掉队。忽然,杨育才发现队伍中竟然有14人。他认真地辨认了每一名队员,发现是一名李承晚军士兵把身着敌军军服的化装袭击班当成了自己队伍,昏头昏脑地跟了起来。从这个敌人口中,化装袭击班也得到了当天的伪军口令。</p><p class="ql-block"> 在一个拐弯处,化装袭击班几乎与一股伪军鼻子碰鼻子地遭遇了。在敌人的腹地遭遇敌情,化装袭击班的战士们还是十分紧张的。在回过口令后,化装成敌军官的韩淡年迎上前去责问道:“站哨不提高警惕,要是共军突然到了这个距离,你们全完蛋!”对方被韩淡年的气势镇住了,此时,已做好战斗准备的化装袭击班转危为安,继续向敌后插去。</p><p class="ql-block"> 化装袭击班吸取了这次教训,为提前发现敌情,战士赵顺和走在队伍前面开路。在一处岗哨,敌人哨兵发现了走在最前面的赵顺和,问他口令。赵顺和不会朝鲜话,如果停下,会引起敌人怀疑,只能往前闯。他拔出匕首,继续向前跑去。敌哨感觉不对,“哗啦”一下推弹上膛。杨育才听到拉枪栓的声音,立即做好战斗准备。这时,翻译金大柱抢步上前,回了口令。敌哨兵破口大骂:“你妈的,耳朵聋了?”“你他妈的!”金大柱毫不示弱,以硬碰硬。在金大柱与哨兵理论的时候,韩淡年指了指杨育才说:“我们护送这位美国顾问到团部!”由于杨育才身材高大,鼻子高挺,再穿上美军服装,真像个美国军官。敌人没有看出破绽,加上韩淡年和金大柱机智的应对,化装袭击班又闯过了这一关。</p><p class="ql-block"> 最艰难的一次考验,是临近白虎团团部。一列突如其来的车队挡在了公路上,而那条公路是化装袭击班必须穿越的。杨育才曾经想带领化装袭击班避开车队,但侦察后发现无法绕开。时间不等人,战机稍纵即逝。电影《奇袭》曾经借用过这个故事,但实战中,杨育才决定打过去。他命令战士们每2个人打一辆汽车,先投手榴弹,再端枪猛扫。战斗顺利得惊人。化装袭击班穿过公路集合时,一个挂彩的都没有。</p><p class="ql-block"> 捣毁白虎团团部</p><p class="ql-block"> 摧毁白虎团部,是整场战斗的高潮。化装袭击班彻底摧毁了曾经不可一世的白虎团的团部,并且毫发无损。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场经典的特种作战行动,完美得几乎无可复制。</p><p class="ql-block"> 康海:白虎团团部是用铁丝网围起来的,里面有两排整齐讲究的木板房。其中一间很大,像会议室。化装袭击班准备攻击时,这间会议室还亮着灯,像是在开会。这两排房子不远处的山沟里,停着几十辆卡车和吉普车,敌人正在慌乱地向车上装东西,看起来是想逃跑。杨育才把化装袭击班分成3组,一组对付警卫部队,一组从铁丝网钻进去,消灭办公室内的敌人,杨育才自己带2个战士组成第3组,从团部北门打进去,一直打到南门出口。</p><p class="ql-block"> 很快,3个组都和敌人接上了火。突然,一个巨大的火球从团部会议室里传出,战士包月禄、李志将几颗手榴弹准确地从窗户投进了会议室。房间内的灯都被炸碎。李志举着手电,在房间内扫视,包月禄就顺着手电光向敌人射击。刚刚还灯火辉煌的作战会议室,几十秒内就被捣毁了。</p><p class="ql-block"> 十几个敌人想趁乱突围,被化装袭击班战士一顿冲锋枪揍了回去。敌人彻底丧失了斗志,纷纷举手投降。在白虎团的荣誉室内,战士们缴获了白虎团团旗。</p><p class="ql-block"> 奇袭白虎团之战,彻底打疼了为和谈制造麻烦的李承晚集团,把敌人拉回到谈判桌前。在枪炮声远去的今天,这面白虎团团旗就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内,永久地记载着那场近乎神话的战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