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安堂主的美篇

三安堂主

<h3>  喜看山村新面貌</h3><h3> ——回乡偶记</h3><h3><br></h3><h3> 我 的故乡马坪村,地处秦岭南麓恒河上游的黑水河畔,是汉滨区北部山区较为偏远的一个村子。听老人讲,先前有马姓和姚姓两个大户人家在此耕种劳作,故有“姚一石、马八斗”之说,后因外来移民的增多,这里逐渐形成了一个几十户人家的村落。并在河边修建了一条街道,儿时都叫她“马坪街”。后来,这里成了马坪公社的所在地,再后来改为乡政府。撤乡并镇时,乡政府并入下游的中原镇,这里成了马坪村,现在又改为社区。目前全社区有八百余户、二千二百余人。 </h3> <h3>  当兵离开这里已整整40年了。前20年,因远在边关,差不多三、四年回家探亲一次,每次不过十来天时间。那时刚改革开放,对于一个地处大山深处的乡村来说,除了分田到户,感觉不到有什么变化。后来调回省城工作,每年都要回去一次,但每次都很匆忙,也很难感受到有多大的变化。退休后相对时间多了,回去的次数也更频繁。尤其是今年,先后回去四、五次,最长时住了七、八天,慢慢地对村里情况有了更多的了解,耳闻目睹了许多新的变化。感到,近年来,通过政府开展脱贫攻坚,其变化更是超过了过去几十年,也超出了我的想象。</h3><h3> 自然环境明显改善</h3> <h3> 过去,村里农民种地靠毁林开荒,取暖做饭靠砍伐山林树木,天长日久,使山体遭受严重破坏,遇到暴雨或长时间下雨,山体滑坡,洪水肆虐,冲毁农田。近年来,通过封山育林,特别是村民承包荒山,发展林特经济,使植被得以有效恢复和保护。如今林木丰茂,绿树成荫,山青水秀,鸟语花香,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整个社区和村子映衬在青山环抱、绿水环绕之中,犹如“世外桃源”。</h3> <h3>  记得当年回家探亲,经常因路不通而不得不步行几十里。这种情况如今得到很大改观。通往村子的路是修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沙土路,前些年铺设了水泥路面,去年又进行了加宽改造,安装了防护栏。同时,还修通了多条通组水泥路,使村民出行更方便。现在每天有三趟往返到安康和恒口的班车。不少村民还购买了农用车、摩托车或小车,下地干活、外出办事都很便利。逢年过节,在外地工作和打工人员开车回来的也逐渐多了起来。村里人告诉我,待通往临近镇安木王境内的几公里公路打通后,到省城西安更为便捷。</h3> <h3> 以前的马坪街,不过是一条长不到半里路的破旧老街,十几户人家,房屋低矮,道路不平。后来,政府沿公路重新规划了一条街道,随着村民新建楼房增多,这条街道已初具规模。这几年,政府沿河岸又规划修建了一条以商品房为主的新街,吸引了一些村民购买入住,这样,便形成了三条长短不一的街道。去年,政府对老街又进行了拆迁改造,村民通过自建和政府补贴,在自家原址上盖起了新楼房,使老街道改变了原先的模样。如今,街道不仅变多了,变长了,也变宽了,变美了:街道两旁安上了太阳能路灯,栽上了长青树,铺设了道沿石,沿河还修了观景河堤,埋设了下水管道,统一购置了垃圾桶,定期有专人打扫卫生和收集垃圾。不仅生活环境大大改善,而且村民做生意人气也旺了。</h3> <h3>  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h3><h3> 以往连温饱都很难保证,哪还敢奢望住楼房、用电器,但这一切都变成了现实。</h3><h3> 一天,刚从山上搬到安置楼的舅舅叫我到他家吃饭,还特意请了人帮忙做了一桌饭菜。一进门,见收拾干净整齐的新房,顿时把我的思绪带回了过去:以前舅舅住在山上的土房里,条件简陋,不仅下山办事很不方便,生活起居也同样不便。类似和舅舅一样,住在山里土屋的村民不在少数。这几年,镇上集中修建了安置楼,贫困户每家按人头分配了面积不等的楼房,使不少村民告别了祖祖辈辈守在大山住土房的历史。一些有条件有能力、通过勤劳致富的村民也都分别在街上和公路旁盖起了楼房,有的购买了商品楼,不仅外观漂亮,而且内部装饰舒适讲究。社区的同志告诉我,现在大多数村民都住上了楼房。</h3> <h3>  至于电视机、收录机已是多年的老黄历了,现在不少村民家里购置了电冰箱、电磁炉、微波炉等家用电器。做饭用上了电饭煲,炒菜用上了煤气灶、抽烟机,取暖用上了电热器,再不用烧柴生火,真是既方便快捷,又省人省事。</h3> <h3>  自来水通到了村民家。我家老宅原有一口水井,由相邻几家共用。而大多数村民则是在河里挑水吃。遇到下雨河水浑浊,便都来井里排队提水。后来,有的村民便在山上挖井,然后接上管子饮水。前些年,政府投资修建了自来水塔,把水管通到各家各户,使村民用上了安全放心的水。大家不仅不再为下雨天用水犯愁,而且,还安装了淋浴器和马桶,解决了洗澡入厕难题。有的村民还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随时都能用上热水。</h3> <h3>  吃穿也更讲究了。在街头,时不时会见到穿着时尚的女孩,还以为是城里来乡下走亲戚的,一打听才知,原来是街上的农家女子。现在单从衣着打扮上很难分出城里和乡里。农村人也注重穿戴打扮。年轻人更是讲究。什么超短裙、吊带裤,什么流行发型,在这里都能看到。穿戴打扮如此,吃喝亦如此。城里能吃到的,在乡村也能吃到,而且,在这里还能吃到一些城里吃不到的东西。街上有几家专门经营猪肉、活鱼、豆腐的店铺,随时能买到新鲜的肉菜,还有外地开着车叫喊卖菜的,有的村民还把自产的农副产品进行出售。无论逢年过节请客,还是平时走亲戚,主家都会很快为你摆上一桌丰盛的佳肴。有时忙不过来,还会在街上的饭店订餐消费。村民的日子真是越过越有滋味。</h3> <h3>  精神生活日益丰富</h3><h3> 村民在物质生活不断改善的同时,也从没有放弃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为了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社区从各方面加强组织引导,先后开办了“道德讲堂”,引导村民向善尚美;评选星级文明户,表彰文明家庭;开办“扶贫超市”,及时奖励脱贫人员;建立红白理事会,帮助村民文明操办婚丧嫁娶;成立老年协会,组织老年开展健康有益活动等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村民的文明素质明显提高。现在村民农闲时打牌赌博的少了,学习掌握专业技能的多了;邻里争嘴吵架的少了,互帮互助的多了;游走闲逛的少了,看电视、手机上网的多了。老村长杨家明在村里的红白喜事中常担任“总管”,他告诉我:现在村里哪家办喜事,主家除了给大厨等几个人少量的红包作报酬外,其他人都是无尝帮忙。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也多姿多彩:每当夜晚,女同志便来到社区门前,随着音乐响起,跳着欢快的广场舞;有的手机上下载喜马拉雅节目进行欣赏,有的学发快闪抖音;有的健身下棋,陶冶情操。见此情景,谁说乡下人不会享受现代生活。</h3> <p class="ql-block">  公共服务更加完善</p><p class="ql-block"> 这几年,在各级政府的关怀下,村里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速发展。</p><p class="ql-block"> 敬老院成为山村孤寡老人的幸福乐园。继前些年镇上将原来的乡政府改造成一所功能齐全的敬老院后,去年又修建了一所新敬老院,设施更加完配套善,不仅使本村孤寡老人全部入院,而且全镇的孤寡老人也全部集中在此养老,政府还专门配备工作人员,提供全方位服务,老人们在这里吃住不用愁,营养跟得上,医疗有保障,就连卫生都有工作人员打扫,老人根本不用为自己的晚年担忧。年近七旬的张衍明是一个孤寡老人,过去靠给别人干活维持生计,到了敬老院后,这里的生活让他倍感温暖,几次见到我,都拉着我的手连连说:共产党好!共产党好!</p> <h3> 在村里小学当老师的三弟,对政府近年来对农村学校教育的重视和投入深有感触。他告诉我,现在学校无论环境或设施都比过去好多少倍,师资力量一年比一年强。这为山区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不仅如此,政府还重视学前教育,今年又投资修建了社区幼儿园,该园的设施设备一点都不比城里差。山里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城里孩子的待遇,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h3><h3> 村里新建的卫生所也在两年前投入使用。</h3> <h3>  思想观念不断更新</h3><h3> 要说这些年村里最大的变化,还是村民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是它引领着村民不断地去追求新生活、新发展。</h3><h3> 不甘于贫穷,不想过苦日子,不满足现状。过去,很多村民认穷喊穷,现在是思富求富。我们看到,不少家庭硬是靠进取、靠勤劳改变了面貌,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梅银彪、梅银亭、梅银主兄弟几个,由于肯吃苦,肯琢磨,学得一手建筑技能,通过在村里给别人打工盖房,使家庭摆脱了贫困,日子过得挺殷实。</h3><h3> 走出去,开拓眼界,再回家创业。这些年不少村民选择外出打工,有的因此也确实带动了家里致富,不仅盖了楼房,买了车子,有的还把家安在了外地。但也有不少外出打工后长了见识,学到技能,看到农村商机,再回家创业的。杨均平早些年外出打工,在一家工地学到水电安装技术,几年后,他选择回家自己干,正好赶上村里这几年新建楼房,需要水电安装,于是,他经营起水电暖设备和器材,自己包活自己干,现在还兼顾营销家用电器,效益一年比一年好。陈德清夫妻俩从外地回来后,开了农家餐馆,生意也很兴旺,今年又把原来的餐馆进行了改造,专门从事住宿接待。有的通过养猪养鱼、开办电商、加工门窗、回收废品等摆脱贫困。</h3><h3> </h3> <p class="ql-block">  思想观念的变化还体现在生活理念上:向城市接轨,注重生活质量。与村民接触久了你会发现,不少人说话办事,接人待物,生活起居,都在向城里靠近,就连青年人结婚都和过去大不一样,同城里没多大区别。中秋节期间,我参加邻居发小儿子的婚礼,那场面让人感慨不已,十几辆婚车浩浩荡荡行驶在街道上,嫁妆也是摩托车、电器之类,婚礼全套由婚庆公司负责承办,一切都和城里一样。</p><p class="ql-block"> 村民对自身健康也更为看重。过去有病,由于没钱看和交通不便,都是采取拖的办法,不去医院救治,使小病成大病,现在条件好了,大家对身体也重视了,有病都选择去市上大医院看,尤其更注意预防和锻炼,饮食和卫生,有的还定期进行体检,建立了健康档案。八十多岁的老父亲,去年突然不吃大肉,一问才知,说体检血压高。看来,老父亲也学会保健了。</p> <h3>  变化还远不止这些。据了解,村里还被省上评为农村综合治理示范村。说起这些变化,一些社区村民道出了心中感言:这都是党的农村富民政策好!得益于各级政府对农民的关怀。</h3><h3> 马坪村今天的变化,可以说是全国千万个乡村面貌的缩影。尽管还是初步的,与其他地方相比尚有差距,但让我们看到了她的未来与希望,也有理由相信,随着党中央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不久的将来,这里一定会变得更好更富更美!</h3> <h3>  </h3><h3><br></h3><h3> 注:三安堂主,实名陈乾强,退休大校军官,现住西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