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红色足迹•重走长征之路”纪实(十九)

村夫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D19:(2020年10月20日 星期二)革命圣地延安→南泥湾→壶口瀑布→三门峡市卢氏县(522公里)。</span></p> <p>  今天我们的行程安排第一站南泥湾,再到壶口瀑布。早上8:00离开革命圣地延安前往南泥湾,上午9:00到达南泥湾。</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南泥湾</b></p><p><br></p> <p> 花篮的花儿香</p><p> 听我来唱一唱,唱呀一唱……。</p><p> 一曲《南泥湾》不仅热情歌颂了三五九旅的英雄们开荒种地,建立功勋,把一个荒凉的南泥湾改造成了美丽的赛“江南”为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让“南泥湾”这个名字深深地刻进了几代人的脑海。</p><p> 我们全体队员今天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南泥湾学习“南泥湾精神”。</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稻香门</span></p><p>  </p><p>  茁壮的稻谷沉甸甸的,垂下了头,喻示着丰收的喜悦、生命的饱满,就在通往水草丰美的路上。而这条路的方向,是南泥湾精神的方向。</p><p>  革命者在极为艰难之地奋力开拓,所有的汗水凝结成稻穗的香甜,这份香甜来自人民军队的攻坚,这个意象汇聚着为人民的力量,正是这样,才有了人间的奇迹、陕北的江南。 </p><p> 雕塑秀美之意象,流畅简洁;稻穗成熟的自然状态正结合到大跨度的结构空间,形成富有寓意的“门”的召唤,一种气质的概括和高地的引领。璀璨的金黄主色炫目辉煌,既象征大地的回馈,又是人格超拔的光芒。</p><p>  拱形结构和外部大轮廓表达出内在的张力带来结实凝练、不可磨灭的永恒感。雕塑所有的意义和对未来的启示,指向“南泥湾”,这三个字独一无二的气度象征着一切中国和中国人民如何从苦难走向辉煌。</p><p>  </p> <p>  南泥湾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南泥湾镇桃宝峪村,百年前,这里人烟稠密,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生产和经济都十分繁荣。到了清朝中期,清统治者挑起回汉民族纠纷,互相残杀,使这里变成野草丛生、荆棘遍野,人迹稀少,野兽出没的荒凉之地。</p><p> 1941年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在旅长王震的率领下在南泥湾开展了著名的大生产运动。南泥湾是延安精神的发源地,也是中国农垦事业的发源地。南泥湾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内核,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战胜困难,夺取胜利。</p> <p> 垦荒南泥湾,是一个悲壮又令人产生革命浪漫情怀从而振奋的故事。 </p><p> 国民党军队向共产党八路军抗日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扫荡,并调集军队包围陕甘宁边区,实行严密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当时,边区地广人稀,土地贫瘠,仅有140万群众,要担负起几万干部、战士和学生的吃穿用,实在是一件难事。正如毛泽东说的那样“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面对日益困难的经济形势,毛泽东在延安发动了大生产运动:他率先垂范,在杨家岭的办公楼下亲手开辟了一片荒地,种上辣椒、西红柿等蔬菜;朱德背着箩筐到处拾粪积肥;周恩来迅速成了纺线能手。</p> <p> 1941年3月12日,为克服解放区面临的日军“扫荡”、国民党顽固派封锁以及自然灾害造成的困难,响应中共中央组织起来,开展生产运动的号召,王震旅长率领三五九旅度过屯垦南泥湾的第一个劳动日。</p><p> 在"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口号下,全旅指战员立志将荒凉的南泥湾变成牛羊满川、麦浪起伏的陕北江南。</p> <p>  1943年2月,在西北局高干会议上,毛泽东亲自为三五九旅4位领导干部题词,给王震题词“有创造精神”,并嘉奖了三五九旅全体将士,命名为“发展经济先锋”。同年3月,延安文艺界劳军团和鲁艺秧歌队80多人赴南泥湾劳军,萧三、艾青、田方等致慰问词。贺敬之作词,马可谱曲的歌舞《挑花蓝》唱道:“陕北的好江南,鲜花开满山,开满(呀)山;学习那南泥湾,处处是江南,又战斗来又生产,三五九旅是模范”,从此脍炙人口的名歌南泥湾诞生,后经著名歌唱家郭兰英一唱,唱遍了大江南北,唱得家喻户晓,都知道陕北还有个好江南-——南泥湾。</p> <p>  上午9:20离开南泥湾前往壶口瀑布。中午12:00进入壶口瀑布景区。</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壶口瀑布</b></p><p><br></p> <p>  “千里黄河一壶收”,廖廖几个字,道出了黄河壶口的气势、壮观、雄伟,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和游人对壶ロ瀑布赞誉有加,令人神往,今天专门到壶ロ瀑布游览,赶紧去追寻仰慕己久的“天下奇观”。</p> <p> 黄河壶口瀑布,西临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壶口乡 东濒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壶口镇,为两省共有旅游区。</p><p> 黄河至此,两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犹如壶口,故名壶口瀑布。瀑布上游黄河水面宽300米,在不到500米长的距离内,被压缩至20至30米的宽度。1000立方米/秒的河水,从20多米高的陡崖上倾注而泻,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气概。因其气势雄浑而享誉中外。黄河壶瀑布声如雷鸣,气势壮观,它以排山倒海的独特雄姿著称于世,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也是伟大中华民族的象征。</p> <p>  壶口瀑布,是由于黄河流至壶口一带,两岸苍山夹峙,把黄河水约束在狭窄的黄河峡谷中,河水聚拢,收束为一股,奔腾呼啸,跃入深潭,溅起浪涛翻滚,形似巨壶内黄水沸腾。巨大的浪涛,在形成的落差注入谷底后,激起一团团水雾烟云,景色分外奇丽。站在河边观瀑,游人莫不唱起“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威武雄壮的歌声。滔滔黄河水在流经吉县龙王山附近时,由300米乍缩为50米,飞流直下,猛跌深槽,如壶注水然,故曰“壶口”,骇浪翻滚,惊涛拍岸,云雾排空,其雄壮之势,无与伦比。与瀑布相关的景观还有“千</p><p>里龙槽”,“水里冒烟”,“长虹卧波”,“旱地行船”等。壶口景色,四时各异,严冬则冰封河面,顿失滔滔;春来则凌汛咆哮,如雷贯耳;盛夏则大洪盈岸,蔚为壮观;秋季则洋洋洒洒,彩虹通天。</p> <p>  说到黄河,便会想到《黄河大合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p><p> 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在黄河壶ロ瀑布前流连忘返,激起了心中的万丈狂澜,创作灵感就如瀑布狂泻,不朽的诗篇《黄河颂》诞生了。随之,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为这首诗篇谱写了波澜壮的《黄河大合唱》。这首合唱曲激励了无数的中华儿女奔向抗日前线,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和青春的鲜血为中华民族谱写了一首又一首《黄河颂》,它激励人们为祖国的前途为自己的理想抛头颅洒热血。</p> <p>  走到瀑布不远处就听到涛声隐隐如雷,看到河谷里雾气弥漫,宽畅的河面不时的突然收缩,汹涌的河水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向下面的槽沟里的河水像一锅正沸着的水,奔腾着,咆哮着,一股劲的向下游冲去,景象异常壮观。</p> <p>  有学者用“激流澎湃,浊浪翻滚,水沫飞溅,烟雾迷濛,狂涛怒吼,声震数里。”形容黄河壶ロ瀑布之壮观。</p> <p>  下午1:30离开壶口瀑布景区,正式开启返程模式。晚上6:30到达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城,入住IU酒店。</p> <p>  备注:图片来源全体团友,但因编辑时间紧张,图片随机选择,旨在反映旅行的过程,“记录美好,分享感动!”若有疏漏请多多包涵。</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片|全体队友</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编辑|村夫</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审核|保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