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山西平遥古城

天地一片A

<p>平遥古城游览示意图</p> <p>听雨楼</p> <p>平遥古城</p><p>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始建于周宣王时期,明洪武三年(1370年)扩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是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p><p> 山西平遥被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也是中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市之一。</p><p> 世界遗产中心描述称:平遥古城是中国古代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p> <p>  2020年10月20日,我们一行十三人跟随平遥本地李导游在此参观游览。</p> <p>衙门街</p> <p>衙门街商店</p> <p>南大街</p> <p>南门(迎薰门)城楼</p> <p>平遥城墙</p><p> 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以后景泰、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的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3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平遥城墙总周长6163米,墙高约12米,把面积约2.25平方公里的平遥县城分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p><p> 城墙以内街道、铺面、市楼保留明清形制;城墙以外称新城。平遥城墙现存有6座城门瓮城、4座角楼和72座敌楼,其中南门城墙段于2004年倒塌,除此以外的其余大部分都至今完好,是中国现存规模较大、历史较早、保存较完整的古城墙之一,亦是世界遗产平遥古城的核心组成部分。此外,还有镇国寺、双林寺和平遥文庙等也都被纳入世界遗产的保护范围。</p> <p>瓮城</p> <p>城楼</p><p> 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是一座具有28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城楼是平遥古城城墙顶精致美观的高层建筑,平常登高了望,战时主将坐镇指挥,是重要的高空防御设施。</p><p> 现在的平遥古城,有三个城楼,分别是南门(迎薰门)城楼、北门(拱极门)城楼和下西门(风仪门)城楼。迎薰门城楼是我们到此参观的城楼。迎薰门城楼上可看到城内南大街、瓮城、城外建筑及不同角度的城楼。城楼俨然一位将军那庄严、威武雄壮的守护着古城。</p> <p>平遥城墙概述</p> <p>城墙外</p> <p>城墙下</p> <p>城墙上观墙内南大街</p> <p>上下城墙</p> <p>老巷</p> <p>沿南大街漫步</p> <p>南大街</p> <p>平遥市楼</p><p> 市楼兴建的年代远无可稽,唯知17世纪前的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曾重修。有清一代,晋商称雄天下,平遥市面空前繁荣,当政者无不注重市容建设,而且商家也争相资助。市楼于清代中晚期以及20世纪90年代曾先后数次修葺。被录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此楼为三重檐木构架楼阁,高18.5米,歇山造。黄绿琉璃瓦顶。楼之底层面阔、进深各3间,占地133.4平方米,平面呈方形,中间南北向是通道,东西两边砖砌台基,四角立通柱,外包砖墙。市楼既居于平遥城“天心十道”处,则应有东西向的横街,在此却因地制宜,在东西两边的台基上各有砖券拱门一道,与南大街路面交汇成一个象征性的十字形通道。楼下四周置木栅栏围护。楼之上架施斗拱,一斗二升交麻叶,明间平身科一攒。平座斗拱为五踩重翘,平身科两攒,角科施附角斗,厢拱做成鸳鸯交首拱,滴珠板狭窄,斗拱全部外露。二座平座上筑廊,前后有隔扇门装制,内设前后神龛,武圣关帝像与观音大士像相背而坐。更上一层,北向的檐下曾悬有魁斗星君像。上层檐下斗拱七踩,平身科三攒,皆出翘。楼顶屋面的彩色琉璃瓦镶成“囍”、“寿”图案。楼下的中央路面覆盖着当年的“金井”,对此却鲜为人知。</p> <p>城门</p> <p>古城外停车场</p> <p>城墙</p> <p>古城夜景</p> <p>平遥住宿客栈</p><p>龙鼎盛客棧一位于衙门街,听雨楼旁。</p> <p>客棧院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