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济水文化,发扬济中精神——济水一中举办第八期《开讲啦》

风铃

<p>  为了增加我校教师的阅读量,拓宽教师知识面,2020年10月20日,我校“开讲啦”活动在济水一中录播室举行。此次活动以《话说济水》为题,由张中星老师主讲。</p> <p>  张老师从“济”字的由来说起,生动细致地为我们讲述了“济水”文化。</p> <p>一、济水的脉络</p><p> 《禹贡》中这样记载:“导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菏泽,古泽名),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p><p>&nbsp;&nbsp;&nbsp; 济水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上的太乙池。源水以地下河向东潜流七十余里,到济渎和龙潭地面涌出,形成珠(济渎)、龙(龙潭)两条河流向东,不出济源市境就交汇成一条河,叫济水,至温县西北始名济水。</p> <p>二、济水的神秘</p><p> 济水出济源市境后,第二次潜流地下,穿越黄河而不浑,在荥阳再次神奇浮出地面,济水流经原阳时,南济三次伏行至山东定陶,与北济会合形成巨野泽,济水三隐三现,百折入海,神秘莫测。</p><p> 济水到底存在吗?济水为什么穿黄河而不混?千年前的《山海经》以及现代科技研究成果都揭秘了历史真相:济水和黄河原本是独自行进的河流。</p> <p>三、济水的崇拜</p><p> 古代祭祀由来已久,明确祭水的文字出现在《左传》一书之中,真正把祭祀山川之神写入典章并完全上升为国家行为的,是在秦代。</p><p> 济水之所以被中国古人尊崇,是因为她被赋予了高尚的人格色彩。古代四渎,济水最小,但由于它是平地开源,无灾无患,独运长波,泽被万物,济水与黄河相交,却不受浑浊的黄河的污染和干扰,继续独立向海并保持清澈,这是一种多么高尚自清的品质啊,真真是出淤泥而不染。</p><p>因此,济水被赋予很多人格化的赞誉。</p> <p>四、济水的祭拜</p><p>&nbsp;&nbsp;&nbsp;“水是万物之源”,古时,国人立春在山东莱州祭东海神,在河南桐柏祭淮渎神;立夏在广州祭南海神,在成都祭江渎神;立秋在陕西大荔祭西海神和河渎神;立冬在河南济源祭济渎神和北海神。祭祀时朝廷还要派两京官员亲临现场。</p> <p>五、济中精神与济水的联系</p><p>&nbsp;&nbsp; 张老师将济中精神与济水联系在一起,他说,济中教师言传身教,去唤醒一棵棵幼小的种子,无论外界的风景如何变化,校园里师生和谐共成长的氛围从未改变。 济水是平地开源,无灾无患,独运长波,至清远浊,坚守其节,虽位尊四渎,却波澜不惊,温文尔雅,润泽万物,泽被百事,不求闻达。被济水哺育的济水一中更是继承和发扬了这种精神。</p> <p>  张老师的讲解细致生动,老师们听得十分投入,每个人都收获满满。</p> <p>  最后,王家和校长及时总给,以济水精神激励教师们脚踏实地、深入钻研、团结进取、务实创新!</p> <p>  “朝宗未到海,千里不能休”,这是一次文化的熏陶,也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我们一定会弘扬济水文化,将济中精神发扬光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