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左宗棠故居,位于北京市东城区西堂子胡同25-27号,是左宗棠1876年后在北京的住所。1990年,西堂子胡同25-37号四合院(含25-27号院左宗棠旧居)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左宗棠(1812-1885),湖南湘阴人,是清末军政重臣,湘军统帅之一。曾任闽浙总督、两江总督、军机大臣等职。1876年,以钦差大臣的身份率军进入新疆,先后收复天山北路、南路,并挥师伊犁地区,阻止了英国、俄国对新疆的侵略,战功卓著。著有《左文襄公全集》。</p> <p> 位于东城区西堂子胡同25号—27号,一组院落构成的中西四合院(25号—37号)的东院。格局基本完整,院落中间穿插有长廊、假山、花园等。其中25号院是三进院落,宅门与正房以抄手廊贯通,正房内留有清式楠木雕花隔断,精巧别致。20世纪30年代,国画家、清宗室溥雪斋曾购得此宅居住。</p> <p> 光绪七年,左宗棠收复新疆后,两宫皇太后诏其进京,加恩封爵,并命他以军机大臣的身份入职军机。于是,左宗棠开始了他一生当中第一次在京城定居的生活。他当时是以租赁的方式住在最东边的一个院落里。一个院落隔成了两边,两个门牌———西堂子胡同25号和27号。</p> <p> 西堂子胡同25号,南北各有一个小院落,中间是个小小的花园和一间正房,它曾与隔壁的院落相通,是左襄公的花园。上世纪30年代,西堂子胡同25号曾住着著名国画家溥雪斋;60年代,房子交公;七八十年代一度成为堆放杂物、货品的仓库;90年代初,一间进出口公司进驻,作办公用。原有的房子拆掉,然后依原样再复建一新。院子的北面,起了一栋两层的仿古办公小楼。</p><p> 历史也被粗暴而善意地复制了一遍,时间的碎屑与变迁的痕迹没了踪影,那曾经被封起来的与隔壁院落相通的门框也消失了。倒是那面楠木的雕花隔断还在,除了那几棵不知何时种起的枣树和银杏树,就是它,目睹了时光的流转,听见了风云的变幻。</p> <p> 左宗棠在西堂子胡同度过了一段宁静时光,这是自他入仕十几年来鲜有的正常而温馨的家庭生活,天伦之乐之外还时常有友人来访。但没过多久,左宗棠就得到朝廷的调令,被诏授为两江总督兼充办理南洋通商事务大臣。</p> <p> 只在北京定居了十个月的左宗棠,在光绪七年十月离开了北京。据说,在他临走时,他居室的门楣上忽然长出了5颗灵芝,室内的房梁两端也各长了2颗。左宗棠于是将这间居室取名叫“玉芝阁”,也就是北院的那间正房。不同的是,曾经的玉芝阁被那时的主人在游廊部分加多了一层咖啡色的玻璃门。几个小小的圆鼓门墩,横躺在北院的空地上,不知它们是怎么从大门外迁移到此的。</p> <p>光绪十年,李鸿章与法国公使福禄诺在天津签订了《中法简明条约》,声明中国承认法国占领越南,并允许法国商品从云南和广西进入中国。</p> <p> 左宗棠却力主与法国开战。交卸了两江总督后,年已70的左宗棠再一次回到了北京。这一次,他住在了与西堂子胡同一街之隔的贤良寺,又称“敕建贤良寺”。这是一座官寺,凡是进京朝见皇上的官员多数借居在此。</p><p><br></p><p><br></p> <p> 左宗棠在京城没有房产,在贤良寺住下后开始奔波于京师,分析战争利弊,研究战斗方略,为再次出征做准备。这一次左宗棠在北京住了三个月,然后在燥热的夏季来临之时,开始了仆仆征途。这是他一生当中的最后一场战斗———中法战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