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的“红色地下交通站”

龙山之巅

<p>图文/付涛</p> <p>图文/付涛</p><p>庚子年初夏,并没有专门的去规划行程,只是去渭南看儿子,送完东西之后,天气尚好,时间尚早,临时决定去南边的塬上或者峪口转一转。</p><p><br></p><p>于是顺着路人指引直奔西塬。</p><p><br></p><p>海拔迅速升高,逐渐远离城市,空气清新起来,绿色丰富起来,心情兴奋起来。行驶在平坦宽阔的山路,在每一个转弯,每一个坡头都会给带来一次视觉上的冲击与惊喜。长久以来,不曾放开过的视野在此尽情释放,远处是屏障般的秦岭,拉近视线是开阔的巨大山坳里的初夏的绿色,再近处是触手可及的清新四溢的洋槐花。停下车,你还可以和路边帐篷里养蜂人或者扛着农具的路人闲聊几句。奔上塬上的一个制高点,迎着槐花香味,举目远眺,一边是尽收眼底的关中平原,一边是巍巍秦岭,没有目的地,但贪婪仍使人无法停止。</p><p><br></p><p>车行驶在夏日阳光下满眼透亮的绿色中,在树荫里感受着转弯时打一把转向时的流畅与快乐,何时停下来,在犹豫中看到竖在路边的一个红底黄字的牌子上写着“红色文化红色地下交通站旧址”。一下子来了兴趣,更为继续前行,找到了目标。</p><p><br></p><p>顺着路牌指引走下主干道,拐到大山沟里的只能一车通过的小路上,不断下陡坡,路况令人担心,老怕对面有来车。也不知拐了几个弯,看到了前方五百米的引导牌,再行又看到了前方三百米的引导牌,安静的陌生的被树林掩盖的道路,让人觉得八百米就是几公里。</p><p><br></p><p>几乎下到沟底了,有一个叉路,右手边有两个院落,门前竖立着巨大的红色宣传牌,这就是寻找的“红色地下交通站”。</p><p><br></p><p>不曾想到在这样一个大山的深处,隐藏着以往只有在革命影视剧里能看到的场景,不免觉得有些神秘,有些兴奋。</p><p><br></p><p>负责这个地下交通站管理的是村里一位大哥,衣着朴素,言语简单,但有山里人的热情与质朴。说明来意,这位管理员兼解说的大哥带领我们开始参观交通站。</p><p><br></p><p>此地是渭南与蓝田县交界一带渭南阳郭大王南坡村,烧酒很有名气,有“千杯名酒汇满堂,不及一口南坡香”的美誉。交通站由两个院落组成,正院是两进式四合院,侧院是一个酿酒坊。</p><p><br></p><p>跟随管理员大哥了解到,在上世纪解放前,国民党统治者做最后的疯狂反扑,开展清乡运动,为保护革命同志及组织隐蔽下来,大王南坡村的革命同志以烧酒坊为掩护,开展秘密的革命活动,为往来周边地区的同志提供安全的容身之所,解决生活问题。在此停留并被地下交通站的同志护送过的最有名的是老一辈革命家李先念。</p><p><br></p><p>1945年,李先念任中原军区司令员,负责中原地区的解放斗争。1946年,国民党分四路军围攻中原解放区,李先念指挥中原突围,拉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7月突破敌人的防线,强渡丹江,经”南化塘战斗”,大打开了入陕门户,随后创建了豫鄂陕边根据地,开展游击战。9月奉命回延安,途经地下交通站停留并被护送出渭南 ,进入临潼。</p><p><br></p><p>护送经过引用“刘正印护送李先念巧过关中”一文里的详述。</p><p><br></p><p>“9月11日,李先念同五师副政委任质斌,参谋肖建章、尹省三一行四人,从龙驹寨出发,在接近敌占区时他们进行了化装,李先念身穿缀着国民党少将军衔的“高参”军服,胸前佩戴两枚证章(中央陆军大学、西北军政干校),任质斌扮成书记官,肖建章装成随从卫士,尹省三扮作护送“高参”的地方官员,由蓝田东川地下党负责人穆济增、刘安华、苏柏林带路;汪峰和陕南军区司令员带领部队护送,越过敌人封锁线进入蓝田县厚子镇,立即和渭南县马峪乡大王地下交通站取得了联系,由共产党员刘正印、史有才和数名武工队员掩护迎接到大王南坡村刘正印家里。</p><p><br></p><p>次日,由刘正印和王德民以迎送国民党军官为名,雇了两头毛驴,让李先念和任质斌骑上,护送出渭南县界,进入临潼县境。但是必先经过临、渭交界的铁炉镇,此地是顽固反共的当地大恶霸韩国璋的地盘,镇周围的交通要道,均有地方武装保警队严密防守。李先念一行刚行至镇东边的大沟底,敌人的哨兵就举枪吆喝,尹省三急中生智答道:“我们是来看朋友的”,接着反问:“睢可民(本地绅士、小学校长)在不在?”敌兵一听是找睢校长,又见这些人气派很大,没敢再问,就放他们过了沟。快到铁炉镇,卫平停下来对刘正印说:“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回去吧”,李先念下了牲口,笑着说:“你们的工作做得真好,谢谢你们!”并掏出四块大洋送于他俩,叫路上买饭吃,刘正印推辞不过,就收下了,目送他们走远了,才和王世和赶上驴,沿原路返回大王。”</p><p><br></p><p>听着解说大哥的叙述,站在当年革命者停留的地方,感叹革命人在残酷的、充满危险的时代走过的地方真真实实就在脚下,一种神圣感与敬仰感油然而生。被红色旗帜装点的富有激情的院落,酒香依旧四溢,但物是人非,一件件物品,让人想到了在那革命年代,老一辈革命人出生入死,在严酷的环境中践行理想、信念如此得坚定。</p><p><br></p><p>从正院的后门来到偏院,这就是当年作为掩护革命斗争的烧酒坊。新冠疫情影响,酿酒的师傅还没有来,但还是隔着窗户向里看看了看,还想看看当年的实物,想象革命者暂聚时举杯畅谈时的豪爽与无畏。也希望听到这些物件带给我们的更多的精彩故事。</p><p><br></p><p><br></p><p>地下交通站烧酒坊</p><p><br></p><p>走出院落,来时的急切和喜悦,在此时变成了一种沉默、沉思。对着红色地下交通站招展的红旗,肃然起敬,革命先辈们的坚定信仰与勇敢无畏;今人对这隐藏在大山深处的不为人知的革命旧址的保护管理及对红色文化的传承;质朴的管理员大哥的默默守护;这些都是对革命先辈最大的安慰。</p><p><br></p><p>挥手告别,回望这院落,看到院子房子阁楼上向着道路一侧的瞭望口和射击口,再次感受到了此地那时并非是现在人们去参观时那样的放松与喜悦,是真真实实的充满危险的白区红色地下交通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