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事》系列之一

石老万

<p>晚报历次改版</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大江晚报》从创刊至今已走过24个年头,即将迎来25岁生日。从创刊时的《芜湖晚报》到今天的《大江晚报》,晚报情系江城父老,深得市民的厚爱。退休后的我没闲着,赶写出《晚报记事》35篇,由《大江晚报》今起推出“晚报记事”专栏,带你走进《大江晚报》的历史,感受一张都市报成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大江晚报》总编辑顾伟明(右一),副总编辑闵泽末(左一)和冯慧莲(左二)。</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晚报创刊</span></p><p class="ql-block"> 石琼</p> <p>  公元1996年元旦注定要载入芜湖报业史册。这一天下午2时,一份份火红报头、散发墨香的《芜湖晚报》诞生了。晚报的编辑、记者与发行人员一道,兴奋地走上芜湖的大街小巷,把新中国成立以来芜湖市第一份新生的晚报送到市民手中。回想起当初办晚报的历程,还真要为时任芜湖日报社总编辑丁红云点个大大的赞。</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复文件影印件。</span></p> <p> 早在1961年,安徽就有了第一张晚报《合肥晚报》,但它是合肥市委机关报。到1995年,出现了真正的都市类晚报《新安晚报》和《皖江晚报》,而《新民晚报》《扬子晚报》则早已进入芜湖报业零售市场。它们灵活的订阅方式和快餐式的新闻推送以及可观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引起时任芜湖日报社总编辑丁红云的高度关注。她从芜湖报业市场的变化看到危机,并在《芜湖日报》创刊45周年庆祝大会上,公开提出要创办芜湖人自己的晚报。</p> <p class="ql-block">《芜湖晚报》最初在芜湖日报大楼的二楼办公。图中两位女孩是实习生。</p> <p> 尽管办晚报的提议遭受到重重阻力,但芜湖日报社领导经多方做工作后还是赢得中共芜湖市委和市委宣传部的支持。1994年9月,丁红云总编辑把申请晚报刊号的任务交给了时任芜湖日报社副总编辑顾伟明和《芜湖日报·星期刊》的王纯才两位同志。与此同时,将芜湖日报社办公大楼二层腾空给晚报,并投资约16万元,配置晚报所需设备。</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芜湖晚报》样报。</span></p> <p>  据王纯才介绍,为了拿到刊号,他曾陪同芜湖日报社总编辑丁红云,副总编辑丁以胜、顾伟明等同志,近十次赴京,向国家新闻出版署申请刊号。顾伟明和王纯才更是多次进京,找到时任中宣部副部长的徐惟诚并得到他的支持。徐惟诚亲自打电话给分管报纸刊号的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梁衡,指示按规定办理申报工作。梁衡立即安排报刊司副司长张亮和经办员小吕具体办理此事。当时申请晚报刊号有个规定,申请单位必须参加全国晚报刊号学习班,而这个学习班报名已经结束。在报刊司两位同志的帮助下,顾伟明副总编辑争取到参加全国晚报刊号学习班的名额,并最终拿回了《芜湖晚报》的刊号。先拿刊号再办晚报在全国还是第一家。</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芜湖晚报》试刊。</span></p> <p>  1995年7月1日,国家新闻出版署正式批复同意芜湖日报社创办《芜湖晚报》,芜湖晚报社也随之成立,直属芜湖日报社二级事业单位,副县级,事业编制。同年,中共芜湖市委出台了关于办好《芜湖晚报》的第22号纪要。要求芜湖日报社要在办好日报的基础上办好晚报,要办出特色,努力在信息容量和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上下功夫,要使报纸走出市门,着眼于省内外,努力在市外形成发行网络,扩大覆盖面,不断增加发行量。</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大江晚报》创刊号。</span></p> <p>  1995年7月,芜湖日报社以《芜湖日报·星期刊》采编人员为班底,调集芜湖日报社其他部室精兵强将,并从社会招聘20多名新生力量,用以老带新的方式,组建《芜湖晚报》采编队伍。任命芜湖日报社副总编辑顾伟明兼任《芜湖晚报》总编辑,原《芜湖日报》新闻部闵泽未和副刊部冯慧莲出任副总编辑;设立总编办公室,采访部、新闻部、文化部、体育部、时事部、专刊部、校对部等8个部室。</p><p>为了办好晚报,顾伟明总编辑率领《芜湖晚报》副总编辑和所有部室主任一行十多人先后到扬子晚报社、扬州晚报社和新民晚报社参观学习,基本掌握从发稿程序到编辑排版的一整套办报做法,并确立了“宣传政策,丰富生活,激浊扬清,服务群众”的办报宗旨和“强化晚报优势,强化读者观念,为党的方针政策和改革开放事业服务,为人民群众和每一位读者服务”的办报指导思想。</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大江晚报》2020年10月20日头版导读。</span></p> <p class="ql-block"> 1995年9月28日和10月23日,《芜湖晚报》先后出版2张试刊样报,从11月1日起到12月31日试刊两个月,免费赠送给市民阅读,听取家乡市民和专家学者的意见。《人民日报》高级记者张振国称赞《芜湖晚报》样报“办得好,非常好!”经过改进后,《芜湖晚报》终于1996年1月1日正式创刊。</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大江晚报》2020年10月20日A10版刊发全文。</span></p> <p>  1999年1月1日,根据市民投票,《芜湖晚报》更名为《大江晚报》。此后,我们在晚报创刊庆典时,不再称《芜湖晚报》创刊,而是习惯上称为《大江晚报》创刊,其实无论是《芜湖晚报》创刊,还是《大江晚报》创刊,它们都是一致的。</p> <p class="ql-block">  芜湖新闻史上,曾有过一张《芜湖晚报》。</p><p class="ql-block"> 1940年9月,张衡山在宜宾创办《芜湖晚报》。这份报纸原来计划在芜湖创办,且已办好手续,却因日本侵略军占领芜湖而搁浅,张衡山转而到宜宾创办,后又在云南昭通设立分社。办报没多长时间就停刊了。1947年,他与其他报人合作在芜湖续办《芜湖晚报》,但仅三个月终刊。</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张衡山在他的《忆芜晚》文章中曾建议芜湖能办一张生动活泼,富有地方特色的晚报。张老先生的夙愿终于在1996年1月1日得以实现,芜湖日报社主办的《芜湖晚报》创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石琼,主任记者。1995年10月,考入芜湖日报社,历任《芜湖晚报》(后更名为《大江晚报》)编辑、记者、总编办主任。2009年6月起,在芜湖日报报业集团,历任集团办公室副主任、新闻研究室主任、总编办主任等职。2000年12月,参与编辑《情系父老乡亲-<大江晚报&gt;新闻部策划精品集(1996-2000年)》并由南方出版社出版发行。2017年2月,编著《最后的芜湖古城》并由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2020年3月,退休。2021年12月,主编(执笔)《芜湖报业百年》并由黄山书社出版发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