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杀事件背后,学校扮演什么角色?

陕西韬达律师事务所

陕西韬达律师事务所 今天 近日,两则大学生身亡的消息传来,令人震惊、痛惜。<br> 10月15日晚间,江苏大学通报该校一学生非正常死亡情况。通报表示,10月12日17时03分左右,该校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一学生从6楼卫生间坠楼,事发后学校相关人员立即拨打120、110电话,约15分钟后120救护车赶到现场,确认学生已无生命体征。警方调查结论为“高空坠楼,排除他杀”。<br><br>  通报还说,该生因学习困难,曾从2017级转到2018级。其母亲曾在校外租房陪读一年多。今年9月返校后,学校与家长商量建议该生搬宿舍。<br> 而就在前一天(10月14日),大连理工大学通报,10月13日早上7时左右,该校化工学院一名研究生被发现在实验室身亡。经公安部门初步调查,排除他杀,具体情况正在进一步调查中。<br><br> 随后,有网友挖掘出疑似这名大连理工学生的微博,其曾在10月13日凌晨发长文“遗书”,讲述自己读研期间写论文、答辩、做实验等经历,字里行间流露出“我太笨了”“绝望”的情绪。<br><br> 目前尚未有两位学生死亡原因的官方调查通报,但事件已引起舆论对大学生学习压力、心理健康等问题的关注和热议。<br><br>  近年来,人民法院曾审理过一些涉大学生自杀的侵权赔偿案,这其中有的学校管理行为并无不当,无需承担对学生自杀的责任,而有的学校则因“作为不够”而被判担责。这其中反映的问题值得深思。<br><br><b><br>一出事就怪学校?</b><div><b><br></b> 2019年3月一天晚上,22岁的大三学生程某独自前往旅馆入住,与网友聊天时流露出自杀倾向。网友于次日凌晨报警,但为时已晚,民警赶到现场时,发现程某在旅馆房间内采取炭盆取火、密封房间方式自杀。<br><br> 程某家属向高校和旅馆索赔,诉称“学校未能及时联系学生及家长,如学校在第一时间告知家长,家长会及时联系孩子,或许能够察觉到孩子的异常,或许能够说服孩子放弃死亡的意图。而学校对学生则是一种动态管理,能够时时、时地了解、获得学生的状态,学校有可为而不为”。<br><br> 法院经审理认为,程某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对其自杀行为应当自担其责。而旅馆因未能及时上传程某的入住信息,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安机关的查找并对程某采取救助措施,被判承担5%的责任。<br><br> 关于高校责任认定部分,法院判决书写道:“程某虽在该高校学习,但事故发生在程某校外实习期间,学校未强制规定学生住宿在校,学校对学生本身的管理行为并无不当。程某的死亡结果与学校是否对死者尽到学生管理义务之间并无因果关系。故对于原告对学校的诉请,本院不予支持。”<br><br> 这是如今一个常见的现象:一旦发生一起大学生自杀悲剧,大多数人包括其家长都习惯性地将矛盾源头指向学校。在这起案件中,学校无法一一预见程某在校外行为,且除了与网友聊天,没有更多证据证明程某有自杀前兆。法院查明事实后首先认定程某应当自担其责,并分析指出学校并无管理不当,是对“一出事就怪学校”思维作出的有力司法回应。<br><br> 根据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因学生自杀、自伤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已履行了相应职责,行为并无不当的,无法律责任。<br><br> 我们为年轻生命的逝去感到惋惜,却不能就此甩锅学校。毕竟不能以高中初中的管理标准对高等教育院校要求过苛,而成年大学生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对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应有所预见,并承担相应责任。<br><br><br><b>如果早发现早干预</b><br><br> 但,高校是否都能在大学生自杀事件中“抽身而出”?在预防学生心理崩溃走上绝路这方面,学校应当做些什么?<br><br> 2016年7月,大学生陆某就被诊断为抑郁症伴精神症状,“近1个月来反复出现消极自杀观念及自杀冲动”,于是申请休学一段时间。2017年4月,陆某向学校申请复学获同意。同年6月,辅导员发现陆某的QQ头像图片为四种自杀模式的图像,给陆某家长发短信告知这一情况,并反馈“同学反映他最近复习得有点急躁”,家长当天回复“谢谢你老师。我注意一下”。<br><br> 2018年2月,陆某申请返校住宿不再走读,学校予以同意。同年5月,陆某连续数日未住宿舍、未上课,之后被发现在酒店内服毒自杀身亡。<br><br> 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在确诊患抑郁症前不久,陆某在一场高等数学考试中被监考老师当场发现作弊。2017年4月,学校对陆某的考试作弊处理结果为记过处分。<br><br> 法院认为,根据遗书内容,陆某自杀的行为,其个人心理,精神原因居首要地位、家庭原因次之,故陆某及其父母对陆某校外自杀身亡存在一定过错。<br><br> 我国侵权责任法第二十六条规定,被侵权人对损害的发生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侵权人的责任。而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学校对陆某在校外自杀身亡一事是否存在过错,应否承担赔偿责任。<br><br> 法院经审理认为,本案中,陆某的QQ头像、同学的反馈已足以说明陆某心理处于异常状态,学校对此已知晓, 亦知晓陆某患有精神类疾病,复学申请提交的病历载明的病情是“稳定”而非“治愈”;虽然辅导员对陆某的表现予以关注并将发现的异常情况反馈给家长,但学校未予足够重视,在同意陆某复学、返校住宿之后,没有采取相应的心理疏导等预防措施,也没有对陆某的上课考勤和在校住宿情况予以关注,且在对陆某进行处分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到他的精神疾病状态。<br><br> “应当可以认定被告(学校)没有完全尽到对受教育者给以充分保护的责任,被告存在一定过错。”法院酌定学校承担30%的赔偿责任。<br><br> 这起案件中最不幸的是,学校和家长明知学生本就患有精神方面疾病,辅导员亦告知家长学生可能有自杀倾向,但学校和家长均未采取实质性的挽救行动,未能观察、关注学生行踪或者及时送医诊治,一次次错过机会。诚然,陆某本人依旧应当对其自杀行为负主要责任,可谁能说外界的“漠然”不是“帮凶”之一?<br><br> 无论学校还是家长,谁都不愿意看到学生在最好的年华离开人世。然而,社会各界包括高校的“唯成绩论”理念,并未因为高考的结束而减弱;而家长,也常常出于“他已经成年了”的心理而疏于与孩子沟通交流。相比起高中较为单一的学习环境,高等院校更加自主、管理较为宽松的氛围,容易让学生受到更多干扰。<br><br>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重视,而学校在这其中扮演的角色,尤其重要。<br><br> 2018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了《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加强预防干预。其中提到,“健全心理危机预防和快速反应机制,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做好对心理危机学生的跟踪服务,注重做好特殊时期、不同季节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定期开展案例督导和个案研讨,不断提高心理危机预防干预专业水平。”<br><br></div><div> 今年9月,国家卫健委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要求各个高中及高等院校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中学、高等院校均设置心理辅导(咨询)室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br><br> 与此同时,学生自己要学会提升“抗压能力”,正确认识自我与学会合理规划个人成长,学会适度释放情绪与压力,懂得向心理健康专家咨询。家长也要积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br><br> 愿生命勇敢绽放,愿悲剧不再发生。</div><div><br></div><div><br></div><div><h5><div style="text-align: righ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inherit;">来源: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inherit;">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删除,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span></div></h5></div>